(来源:海淀教科院)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北京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深入推进海淀区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工作,探索国家课程中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策略,推广中国教育学会重点课题“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小学跨学科主题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实践成果,高质量推进海淀区跨学科课程建设。
2025年4月11日,海淀教科院联合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及海淀外国语藤飞学校,成功举办主题为“聚焦核心素养,推进综合学习”的海淀区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研讨会。本次会议由海淀教科院课程研究中心鲁小凡主持。
海淀区委教工委副书记吴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明全、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王淑娟、海淀教科院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宋世云等领导和专家莅临会议指导。活动吸引了来自河北保定、张家口和海淀区多所小学的百余位干部教师参会。
活动伊始,学校教师展示了11节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课,分别以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英语、科学、艺术、信息科技、体育为主学科,展示了学校教师基于主学科单元内容,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方法,重组构建跨学科学习单元的实践成效。
海淀外国语教育集团校长黄瑞华介绍了学校在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思考。海淀外国语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重要切入点,积极探索五育融合的实践路径。围绕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主题构建起两类课程与两类活动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将项目式、跨学科学习常态化融入教学,积极组建跨学科教研共同体。将博物馆、社区、科技馆变为课堂,让学生们在多元开放的情境中学会合作、思辨与创新。
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小学教科研主任于学清从学校层面做《重构·融合·创生:学校跨学科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报告,系统介绍了学校的三维跨学科课程体系。海淀外国语把国家课程的创新实施作为跨学科研究的重点,运用核心素养统领、大概念统整、问题导向和项目驱动四种策略构建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把学习任务单和作业设计作为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的关键,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有力支持,推动跨学科学习迈向深入。
海淀教科院课程中心科研员刘晓宇从区域层面做《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建设实践与思考》报告。介绍了区域举措和学校经验,分享了从近两年征集的案例中提炼出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开发的有效策略,分析了当前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中的突出问题并给出了解决对策。从教师发展和课程统筹角度,为学校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杨明全简明扼要的介绍了跨学科主题学习设立的背景,从传统教育方式的局限和跨学科课程的价值角度,强调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必要性。杨教授认为在学校层面,要做好顶层学校课程规划,融合学科课程建设,让跨学科主题学习进入每个学科。在课堂层面需要处理好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学科老师要在做好学科教学的基础上去跨学科,选题要涵盖相关学科主题,融入学生经验和生活气息。
王淑娟认为,学校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建设可以按照学校、年级组、学科组不同主体进行划分,不同开发主体对应不同的跨学科主题来源和课时运用。在具体设计与实施中,要充分考虑跨的必要性、驱动性问题的复杂性,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与学的方式上,除了项目式学习还可以考虑服务性学习、挑战性学习和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
吴谨指出,本次研讨会极具启发性,展现了以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为代表的小学在推进跨学科课程中积极的探索,也体现教科院课程中心团队在课程领域多年的深耕和积累。专家深入浅出的指导帮助与会干部教师厘清了许多认识上的误区。她希望,各学校结合专家的理论指导,结合自身的学校特色、生源情况、地域资源,在课题研究团队中成长和发展。未来,区教育两委会继续为海淀小学的未来发展,为全国教改实验区的深化推进而努力。
立足原学科教学单元,选定适当主题,融入其他学科知识、技能、方法,重组形成跨学科学习单元,是落实10%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一条有效的策略。未来,海淀教科院会继续发现学校跨学科课程建设特色亮点,做好经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