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图文为作者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文:温州旅游体验师郑明晓,字愚之,号云溪山人,喜欢山水与旅行,自云“心与山俱寂,鸟与林同欢。人生本平淡,流水自涓涓。”图:温州旅游体验师周建海。
到底还是禁不住诱惑上了柚山。
周六大清早,突然接到建海兄邀去苍南旅游体验的电话,我不问就里,就匆匆洗漱出门,及至会合上车,才知此行目的地是苍南马站中魁村“柚一邨”隐墅。
隐墅是一幢三层楼房,环境清幽,周围是挂满柚子的柚林,是名副其实的柚乡。住在柚山,开窗即见柚子,沉甸甸的柚子甚至挂到了阳台,楼顶的突出的三个三角形屋顶设计别致新颖,装修风格简约雅致,顶层平台上眺望,柚乡的山野风光一览无遗。
我们到时,已近中午,虽然已是初秋的处暑,天气依旧炎热,秋老虎余威仍在。我只在民宿四近转了下,午饭后干脆躲在客房中休息,下午三时去海螺湾沙滩,傍晚回,享受民宿宁静的夜色,山人《孟秋廿八宿马站中魁“柚一邨”隐墅》诗两首:
小径隐别墅,寻来秋未凉。
青山窗外绿,柚子院中香。
民宿闲情逸,果园农活忙。
午醒观海去,归返落斜阳。
余霞入夜散,天寂远山苍。
残月星遮暗,初阳霞映光。
鸡鸣催住客,晨饷别门房。
待到柚甜熟,还来尝一尝。
次日晨,早早醒来,到底还是禁不住柚山的诱惑。
中魁村是马站四季柚的原产地和主产区,种植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是全国第十二批“一村一品”的示范村,也是“四季柚”唯一的“一村一品”示范村。
最早一次尝到四季柚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同班有一位苍南马站的同学,每年四季柚成熟时,她家里都会寄一些四季柚来,由于同学人多,大家分而食之,那微酸中带甜,甜中带微酸味道至今还记得。以后我也曾吃到过马站的四季柚,但味道还是不如当年,也许是这里面藏着一份浓浓的同学情谊。
柚山上的柚子树很多,一整片一整片,满山坡都是,沉甸甸的柚子从果树的枝头垂下来,一些大此,一些小点,特大一些还在果子上装了简易的绳套,防止因果子过大,果枝不堪承重。果山上还遗留几间老旧的房子,只是现在不住人了,以前住在果山的果农,现在都搬到山下了,把土地让给果树,果园的收成比山下平地的收成好。四季柚适宜种植在北纬27度左右,海拔100米以下,坡度低于25度的山坡,并且要求土壤土层深厚(60㎝)、肥沃;土壤pH值在5.5-7.0。而中魁村所处的魁里山正好符合这个条件,因此这里的山地寸土寸金,诠释了什么是“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
中魁村的柚子林1000亩,2万多棵柚子树,年产柚子200万公斤。我们在柚林遇到正在劳作的一家三口,趁他们休息间歇,上前攀谈。
我问:“你知道最老的柚子树在哪?”
果农说:最老的一棵听人说有170年了,具体在哪里,他也不知道,他们家有一棵一百多年了,当年还是他的曾祖父亲手种下的。
他还说:他们家的这一片果园有100多棵柚子树。
我们对他说:我们住的民墅前就有一棵140年的柚子树。
柚农说:村里100年以上的柚子树有18棵,这些老树可是村里的宝贝。
我问:“柚树是怎么种的?”
果农回答:“主要是插种,也可以播种。插种长得快,播种长得慢,也有些人为早出果子,从外地移植,但这移植过来的柚子树,质量不能保证,结出来的柚子,半个是好的,半个是酸的,会砸了口碑和名声,村里人知道了都会制止。”
我们又问:“你家柚子一年的收成有多少?”
果农答:“柚子6元一斤,每棵400斤左右,年成有大年小年,大年多些,小年少些。”不等发问,他又接着说:其实6元一斤并不贵,他家一年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护理果树上。
我又问:“听说四季柚一年都开花?”
果农答:“是的。”接着又说:“就因为四季开花,所以种四季柚特别辛苦。”
“四季柚开花前是抽梢,抽梢前是萌芽,萌芽期一般在2月中旬至3月初,春柚抽梢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我们通常把清明前每个枝梢上的花拣好的留一二朵,其他的都摘掉,把果树的养分都留给它们结果子。这个活很辛苦,我们得在花还未开前,就做出选择,等花开了再摘,就占用了果树的养分。摘花芽的工作一直要从春天延续到冬天,忙时一天都不能耽搁。一些低的枝梢还好,站着就能摘,高的要爬上树去摘,更高的还能架扶梯上去摘。”他歇了口气,接着说:“开花后是授粉,授粉后长出果子,四季柚的挂果时间一般在半年以上,从初夏一直挂到初冬,一年四季都要人去施肥、摘花、除虫和护理。”他向我们解释道。
“这么辛苦卖6元一斤,确实不贵。”我说:“原想种枇杷是最辛苦了,不想种四季柚也这么辛苦,世人只知果子好吃,不知种果子的辛苦。”
我发现果农家果园的路边有块马站镇政府立的“浙江省苍南县魁里四季柚园区”横石碑,于是请柚农和我们合了一张影,这时他们的女儿已经离开了。
下柚山,我们又在中魁村各处转了一下,村里有纪念魁里林氏迁祖林元泗的“林公纪念堂”,中魁林氏始迁祖林元泗从福建泉州府安溪湖丘里迁至中魁,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村口建有田园牧歌式的四季柚主题公园。每到柚子成熟开摘,这里举办的四季柚采摘文化旅游节和四季柚交易很是热闹,中魁四季柚曾6次荣获全国农博会柚类评比金奖,是首个全国水果类农产品通过国家气候中心认证的“国家气候标志”。
离开中魁村,山人口占一绝:“日出清晨入柚山,果农忙碌我悠闲。累累挂果青青色,一到立冬甘又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的这首诗与我们在中魁“柚一邨”隐墅体验的意境相当吻合,只是要把“采菊东篱下”改为“巡花柚园中”,不知陶公会怪我否。
现在是工业文明时代,不像农耕时代需要那么多的农业人口,而且像陶潜明那样不为五斗米折腰,宁可弃官种地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我少时也种过地,从初中二年级种到高中毕业,种水田和山地虽辛苦,但比起这里的果农,还是算不得什么的。现代人所谓的隐居更多的是王维式的隐居,找一片山水田园,把自己给暂隐起来,偶尔有人也种种蔬菜瓜果,自给自足,没有人会像陶渊明一样真正把自己当作农民,一切用度来自自己耕种。
所以隐居在柚乡,在“柚一邨”隐墅住上一夜或一段时间,过一把王维式的隐居生活,给自己轻松一下,也未尝不可。
作者其他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