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赵卫平:梁漱溟先生讲孔孟(一)

来源:伴沃教育

编者按:我觉得我对孔子有误解,属于无知者无畏,不懂得敬畏。前一段时间听了两本关于孔子的书,一本是《孔子,人能弘道》,另一本是《梁漱溟先生讲孔孟》感觉价值很大,决定这几期陆续把这两本书整理出来。

为什么整理出来呢?

第一个原因是我儿子,很多时候没有在他身边,没有言传身教,当然,我也不懂言传身教,自己本身不懂,又希望他能够好一点,成为一个快乐的小孩,整理出来,以后会看到。

另一个原因呢,就是创始人思维,首先就是改造自己创造自己,这跟孔子讲的仁,礼,仁是内心的思维,礼是外在的行为,是从思维到行为,也算是一脉相承。

具体一点说,人到了一定阶段,就会意识到这些东西的重要性,按照这些方法去做。整理出来,自己也可以时不时的参照参考,同时呢,认识或者不认识的朋友也可以参照,好的东西需要分享。

我相信,樊登做读书会的目的也是让人受益进步,也就无所顾忌的整理到这了。

下面是樊登的讲书内容:

这是一本非常难得的书,这本书我相信很多人在书店买不到了。因为,这是我在西安的这个古旧书店里边淘到的一本书,叫做《梁漱溟先生讲孔孟》,额,对这本书非常有缘,前两天我在东京跟这个朱皓东先生聊天的时候,朱皓东先生见过梁漱溟先生,在1986年的时候,1986年,中国文化书院成立的时候,1月1号,那天是在外交学院,然后朱皓东先生当时是北大的研究生,跟着他的导师周易良先生去现场参加,额。

正当大家座在那准备开会的时候,突然,人群开始喧哗,啊,然后从那个门外边,很远的地方,就走过来老人家,梁漱溟先生,因为梁漱溟先生解放以后,很快就被打到了,跟毛主席拍桌子哈,后来,很早就被打倒了,反右以前就被打倒了。

然后,就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当中了,结果。86年的时候,梁漱溟先生已经93岁高龄了,从那个会场当中走过来,喔,全场掌声雷动,所有人都起立鼓掌,当时,现场就有周易良教授,还有李泽厚教授,哈,还有北大的很多国学的大家都在那。

梁先生出场以后,嗯,这个,朱皓东先生记得,他讲了三句话,特别有意思。

第一句话,说,我还在,让大家吃惊了。

你看这话说的多帮哇,说我还在,让大家吃惊了,因为大家真的很吃惊。

然后,第二句话,说,我很幸运,中国文化很幸运,我们大家都很幸运。因为刚刚经历过了文革。

然后第三句话讲,说,既往不咎,从头再来。

所以,这几句话当时就显示出大家风范哈。

所以,当时他们成立中国文化书院的时候,目的就是把中国文化不断的传承下来。

然后,这本书是梁漱溟先生的学生,李源廷和颜炳华两位整理出来他的演讲稿,这里边有重复的部分,我们就不讲了。

然后最主要的呢,是讲孔子和孟子,但是因为孟子在这里边的是,就是梁先生在里边呢他并没有按照孟子的这个脉络,他像孔子梳理的这么清楚,再加上我本人在孟子方面下的功夫确实,不大哈,所以我们集中精力就讲孔子。

梁先生在这里边对孔子最大的贡献是什么呢,就是他把整个论语总结出来,一共有14个态度。

就是整部论语当中,我们学论语学些什么呢,就是这14个态度,这14个态度你掌握了,基本上,论语的精髓就学到了。

所以,这本书看起来虽然薄薄的,今天我们讲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长。内容真的非常的丰富。而且我收益匪浅,我觉得每一句话说的都特别的到位,特别有道理哈。

这14个态度分别是什么呢?

第一个态度,叫做:“仁"。

我们知道孔夫子最提倡仁的,仁这个词,仁这个概念在论语种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哈,但是大家会发现,仁是一个很奇怪的概念,为什么?

就是在有的时候,孔子表达仁,他会说,仁很简单,仁远乎哉,仁不远哪,吾与仁,斯仁至矣。我只要想要仁,这个仁立刻就来了。

这个话很像我们在佛教里边讲的,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成佛难吗,只要你把屠刀放下的那一刻,你就立即成佛了。

所以,你想要获得仁,只要你想要它,这个仁立刻就到。所以听起来,仁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儿,对吗?

但是,各位想想看,孔子在评价他的学生的时候,别人问他,说,这个学生怎样,他说这个学生很能干,但是仁,至于仁,不好说;这个学生,这个学生很有礼貌,仁吗,不知道;这个学生文采很好,但是仁吗,不知道。

你看,他对所有的学生几乎都不肯给与一个评价,说,他就符合仁。唯一有一个符合仁的人,叫颜回。

孔子说颜回能够做到三月不违仁,就是他能保持三个月的时间处在仁的状态之中。

这就已经是孔子的最高评价了。

所以,仁看起来又是一件很难的事儿,对吗,那么,一个人要做到仁,到底是难,还是不难呢?

嗯,这个话题让我思考了很久。

后来,我突然有一天领悟到,我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好东西,其实都是这样的。所有的好东西,其实都是处在难与不难之间。

你比如说,如果让慧能来讲,说顿悟难不难,对吗,对于慧能来讲,他会说,顿悟,这事最轻松的一件事儿。

这是根本没有什么好计教的事儿,你根本不需要向外求,你就能找到顿悟的感觉。

但是,对于一个没有感觉的人来讲,会觉得顿悟还没有我考试来的容易呢,宁愿参加考试,也找不到顿悟的感觉。

我们做老师,经常录像,很多人讲,说,最高的境界是要自然,那我问大家,对着镜头自然的讲话这事儿难还是不难?

自然,其实是最正常的状态,是你最轻松的状态,但问题是,当你要做到这种自然的状态的时候,这是最难的一件事儿。

佛性也是一样,对吗,就是当一个人拥有佛性,佛性这个东西本来就在呀,在你体内,这是你最原始,最本能的东西,哪怕你不是一个人,你都有佛性,对吗?

所以,让佛祖来讲,这是最简单的事儿。

但是,你要想感受的自己的佛性,把他调动出来,这又是一件最难的事儿。

所以,人就是这样一个高级的动物,吾与仁,斯仁至矣,确实是,想要他,就能够得到。

但是你真的想要,在身上,三月不违仁,这个就要做到,颜回这样的境界。

那么,仁到底是什么,梁先生说,仁是一切的对,在这整个一本书里边,人是一切的对。就是只要这个事儿是对的,那么他就符合仁的标准,那么,什么是对的呢?

这里面又有一句特别重要的话,叫仁是原来人有的心。

大家知道论语中的话并不都是孔子说的,甚至有很多根本就不是孔子的学生们说的,有很多话是后人添加上去的。

所以,论语当中, 也有真的,有假的,虽然没有老子那么多的争论,老子里边假的就更多了,庄子更是,很多人会附会。

古人喜欢冒着古人的名字写假书,然后就书是庄子写的,或者是老子写的。

我们说论语当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东西。

梁先生说,怎么分辨一个东西,到底是真的论语当中的部分,还是后人附会上去的,假东西呢?

很简单的一点,就是这句话他跟你说的是不是真真切切的一个,自自然然活活泼泼的一个人的状态,还是牵强附会的让你觉得特别别扭,特别板起面孔跟你说话的感觉。

所以,仁就是人原来所有的心。

一个人所能够有的,最正常的状态。

你比如说,有一段最有故事性的一段情节哈,就是宰我问三年治丧。

宰我呢,也叫宰予,他是孔子的一个学生,大家都知道,宰予昼寝这一段。就是宰予白天的时候睡觉,白天听着课突然睡着了,然后呢,孔子就跑来骂他,说这个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

这段骂人最凶的这段,就是骂这个宰予的。

这个宰予呢,有一天又跑来问孔子,说,老师,这父母死了,为什么要守孝三年呢?

说三年一过,粮食都换新的了, 咱得,咱得干事业呀,创业呢,不能一天到晚守丧哇,什么活儿都不干,社会都停滞了。

你看,各位,我相信大家也很奇怪哈,说为什么古人讲守孝守三年。

这个,孔子这时候回答他,没有板起面孔来教训他,孔子不会跟他讲这个大道理说,什么周公之礼呀,没有。

孔子说,嗯,三年的时间里边,你心里边会觉得难过哈,因为子生三年,父母要抱你三年。然后,子生三年,始可免于父母之怀。

你生下来三岁,父母才可以不抱你,在这之前,父母要天天抱着你,所以,父母走了以后,通常人哪,有三年的时间,吃东西也吃不下,穿好看的衣服也没劲儿,没有这个心情去享受这些东西。

所以,如果你觉得吃东西,吃好吃的,穿好看的衣服,要去挣钱,你心安的话,你就去做。

宰予说,我心安哪,没有什么不安的,孔子说,那你如果心安的话,你就去做好了。

你看,孔子并没有骂他,说你怎么怎么样,然后后来宰予出去,孔子才感叹了一句,说,哎,这个宰予呀,何其不仁呐。

这个就是不仁,为什么呢?

他没有一个普通的正常的人所应该拥有的那种柔嫩的心。

那你说宰予是不是一个正常的人呢?

是,他是一个正常的人,他的心,在生活的打磨过程当中变得麻木了,他的心逐渐变得不仁了。

各位听过一个词吗,叫麻木不仁,就是当我们的心逐渐变得又硬又冷的时候,我们就脱离了那个仁的状态,而孔夫子始终保持着一颗天真烂漫的柔嫩敏感的心的人,就是他能够感受到这个世间的亲情,能够感受到美好,能够对其他人保持有同情,能够对生活保有热爱,这种赤子之心,就是仁的状态。

所以,你说这个状态能不能准确度量,父母死了一定要难过多少天,就算仁,这没法度量。

这就是一个中庸之道。

就是你能不能够做到一个中庸之道。

什么叫中庸哈,中庸的这一头是兽性,兽性,就是全是本能,做任何事儿只靠本能来做,没有任何别的想法,额、没有大脑皮质层,对吧。

然后,中庸的这一头,纯理性,父母死了,就埋,没关系,因为,纯理性,反正人已经死了,人死不能复生,哭也没用。

所以,你发现当你修炼到你的内心坚硬到像曹操一样的时候,你可以杀人,你可以为了权力做各种各样的事儿的时候,好了,这到了这个极端了。

但是如果你根本没有修炼,你像野兽一样,难过就哭,然后,这个这个,饿了就吃,然后有什么事儿,能救命就做,对吧,你又到了另外一个极端。

而这两个的中间,就是我们说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就是仁,就是你能够做到一个合适的,活泼的,自然的状态。

那有人讲,这太难掌握了,不难掌握。

王阳明给了我们一个建议,就是你的良知,你的良知是能够感受得到这件事儿是好还是不好的。

我希望大家可以去体会一下啊,就是当你做了一件事儿,其实不那么合适的时候,就算你有无数个理由告诉你,这事儿可以做,你的内心会觉得不安。

这种不安的感觉就说明你还有仁,存在。

而如果你内心没有这份不安了,那么,对不起,你离仁已经很远了。

我们在讲那本人性中善良天使的时候,曾经提到过这个实验,对吗,就是在最后一个阶段,西方人用一个心理学的实验,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其实是可以分辨善恶的,他虽然嘴上可以有很多的狡辩,可以有很多的装饰,但是,他内心是知道这件事儿,是对,还是不对的。

这就是仁的状态。

所以,在这里边呢,有几句话是非常重要的哈。

比如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就是一个仁的人,一个有仁的,仁性存在的一个人,他能够表达对一个人的喜好,他能够真心的随喜大家,他能够真的为大家感到高兴,同时,遇到不好的状况,他也可以指出来。

他是真的可以表达自己的愤怒的。

孔子最讨厌的一种人,叫做,乡愿,什么叫乡愿呢?

就是树叶子掉到头上,都害怕把头打烂的那种人。

就是遇到任何事儿,唯恐避之不及。

乡愿呢,叫做德之贼也。

这是孔夫子讲的,乡愿,德之贼也。

最典型的乡愿,就是你们看这个雍正王朝,里边的八王爷,它被称作八贤王,对吗,然后,他到处,对人都特别好,他永远都表示自己特别的亲和啊,善良哪,识大局呀。但是,实际上他骨子里边没有仁的这个境界了,所以,唯仁者能好仁,能恶人。

然后,第二个叫做,求仁得仁,又何怨,这句话是我的座右铭。

就是,我经常讲,让大家学习,什么非暴力沟通呀,学习关键对话呀,让大家学习积极的心态呀。

后来,就有人,以我老婆为首的代表就问我,说,嗯,凭什么让我老做好人,你为什么让别人老欺负我,让我整天学这个学那个,让我变得这么好,然后他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那我不是吃亏了吗。

这时候我就想起这句话。

叫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你不就是想做个好人嘛,然后你现在已经得到了,你又怨恨什么呢。

对吗,所以,这是孔夫子,我觉得最感人的一句话哈,然后还有: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这是孔夫子对仁的那种喜爱,所以,他会说,我不会为了求生去伤害别人,然后,我会杀身以成仁,这是那种大丈夫的气概。

所以,孟子实际上继承了孔子这一条体系,就是那种大丈夫那种体系,杀身成仁的那种感觉哈。

这个梁先生在这本书里边给我启发很大的一个地方是,他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找。

明天继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