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北山之旅
喷泉簇拥着的九龙门在阳光的映射下彩虹飞舞,向人们传递北山神秘、奇异的力量,亦传递着龙腾盛世、福泽家邦的美好祝愿。当我和朋友们站在这全国最高最重的铜质龙门下,听着丁老师娓娓道出北山的历史,透过彩虹放眼望去,吉林市著名的文化古迹正向我们慢慢地拉开帷幕,今天的探寻北山文化之旅开始了。
过了九龙门,我们沿着笔直的平坦的坡路向上行走,豁然间,一座白色的拱形桥,把两侧的山峰连接了起来,气势雄伟,高悬壮观。登上这座桥,站在两山之间,手扶白玉栏杆,凭眺江城,半城美景尽收眼底。
轻抚白玉栏杆,丁老师向我们讲诉这座桥承载了吉林市的百年风雨。史书上记载,在康熙年间,康熙皇帝东巡吉林,在松花江边望祭长白山,然后率诸王公贝勒到九龙山狩猎。在他策马行至两峰之坳时,曾揽辔回首,城外大江弯弓,有百艘战船排到江中,他龙颜大悦。1932年,吉林人在两山之间建桥,竣工后,当时的末代皇帝溥仪将该桥命名为“揽辔桥”,并铸铜牌一块,嵌立桥头石栏上。可是令这位傀儡皇帝无语的是不久以后,日本人竟然以铸枪资源紧张为理由将这块铜牌送进了军工厂,“揽辔桥”默默地承担了这份屈辱。听到这里,我再一次伸手抚摸饱经风雨的白玉栏杆,一丝丝的滑亮仿佛是“揽辔桥”在向我倾诉。
老天也似乎被“揽辔桥”感动,一颗颗雨滴似泪水落下。雨中,我们告别“揽辔桥”,来到揽月亭,这座亭始建于1974年,在此亭竣工时,恰逢毛泽东诗词《重上井冈山》发表,因诗中有“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句,故定亭名为“揽月亭”。站在揽月亭,透过濛濛细雨,再一次俯瞰江城,不禁涌出指点江山的冲动。
雨渐渐小了,我们走向的下山的路。再次来到九龙门,那里已经被雨冲刷的铜光闪闪。而我们却像旁边那只鸽子一样湿淋淋的。最后,我们坐上了回家的车,而那只鸽子却并没有飞走,也许它和我们一样热爱这里,留恋这里……车发动的时候,雨停了,我回头向九龙门看去,那只鸽子的上方升起一道彩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