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梅州的导游词

来源:伴沃教育

  一、叶剑英元帅故居、纪念馆

  叶剑英生平叶剑英(1897—1986),原名叶宜伟,字沧白,1897年4月28日出生在梅县雁洋镇一个贫苦农民家里,1986年10月22日逝世于北京,享年90岁。

  叶剑英是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中成长起来的。少年时代就曾参加过“剪辫子”,打“潮勇”等反抗清王朝的斗争。1913年,叶剑英参与创建梅县私立东山中学。在东中时,他品学兼优,连续两届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会长。他曾登上学校后山“油岩”挥笔写下了一首气势磅礴的诗篇:“放眼高歌气吐虹,也曾拔剑角群雄。我来无限兴亡感,慰祝苍生乐大同”。

  叶剑于1917年夏就读于云南陆军讲武堂,1920年夏毕业后,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曾先后参加北伐与东征,立下赫赫战功。先后担任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广州起义军事指挥部副总指挥、八路军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北平市市长、广东省政府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重要职务,是十大元帅之一,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设鞠躬尽瘁。他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之一。

  叶剑英的突出贡献在叶帅的一生中,有三次为人民作出了特殊的伟大贡献。第次,是在南昌起义前夕,冒险送情报给叶挺等起义领导,粉碎了国民党企图扑灭起义部队的阴谋,使起义取得胜利。第二次,1935年7月,叶剑英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在长征中,他为维护全党和全军的团结,机智勇敢地同张国焘分裂军、危害党中央的阴谋作斗争,为党中央和红军北上立了大功。后来,毛泽东曾多次谈到这件事,并且赞扬叶剑英是“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有一次,毛泽东摸着自己的脑袋,对人风趣地说:“叶剑英同志在关键时刻是立了大功的。如果没有他,就没有这个了。他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了”。第三次,是1976年,叶帅和中央一些领导一起,周密计划,一举粉碎了“___”反党集团,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的命运。在这场斗争中,叶剑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他得到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尊敬、爱戴和怀念。所以,凡到了梅县的海内外游客都希望到叶剑英元帅故居、纪念馆看看。

  叶帅故居故居位于梅县雁洋镇虎形村,始建于清代,为他祖父所建,系客家单门楼式两杠平房,共有15间房子,其中4间为叶帅家所有。右侧第一间是厨房,第二间为叶帅父母的卧室,墙上悬挂着叶帅双亲的遗像,左侧后角二间分别是叶帅少年的卧室及杂室。1897年4月28日叶帅诞生在这里,并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进入叶帅卧室,墙上挂着一幅他少年时期的半身照片,墙角摆有两张木凳加木板的铺板床,吊着蚊帐、棉被,枕头整齐叠着,还有一个老式柜子。故居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叶剑英元帅纪念馆为缅怀叶剑英元帅的光辉业绩,由海内外乡亲捐资兴建“叶剑英元帅纪念馆”。纪念馆位于叶帅故居右侧,1987年7月动工兴建,1989年10月竣工,1993年冬扩建。叶帅纪念馆占地约10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为3546平方米,结构布局分前庭和侧庭组成,建筑物依庭而建,平面图呈“矩形与马蹄形”组合,其风格具有客家民居的特性和现代园林建筑的手法相结合,独具一格。

  馆内现有基本陈列面积约1500平方米,展线全长280米,有5个展览室,分别以大量的照片、史料、实物、书画共5个专题向人们展示叶剑英元帅光辉伟大的一生。该馆现有藏品资料3000多件,其中实物藏品150件,主要是叶剑英元帅生前用过的实物。1994年经全国革命文物鉴定组鉴定,有2件为一级革命文物。“光昭日月丰碑在,风范长存励后人”。叶帅光辉的革命业绩,伟大的革命精神,崇高的革命品质,激励我们抓住一切机遇,抓住梅州经济发展,让“世界客都,文化梅州”享誉海内外。

  二、黄遵宪与人境庐

  黄遵宪生平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梅县东区(今梅江区)人,29岁中举人,后任清廷驻日本、英国使馆参赞,驻美国、新加坡总领事,湖南署理按察使等职。驻外其间,在沟通中日文化交流、抵制美国排华、保护华侨权益、创立南洋护照制度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回国后,大力宣扬维新变法,深受光绪皇帝赏识,特颁旨召见。他的著作主要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

  本杂事诗]等,为清末外交家、政治家、启蒙思想家和爱国诗人。

  黄遵宪所生活的年代,正值清未光绪年间。虽然只是一位举人,但他博学多才,又有一颗爱国忧民之心。光绪3年(1877年)被朝廷破格晋升为驻日使馆参赞,成为驻日参使何如璋的最得力助手与参谋。在驻日友赞4年内,着重研究日本历史,特别是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后写成一部50多万字的《日本国志》。这部书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日本历史的专著,同时也成为日本的第一部“国史”,它为当时中国的政治改革运动---即戊戌变法维新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从日本回国后,黄遵宪又先后任驻美参赞、驻美国旧金山及新加坡领事。他在担任十多年外交官期间,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建议政府实行护照办法与保护华侨做了大量工作,受到华侨和中外人士的敬仰。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黄遵宪被召回国,任江宁洋务局总办。并积极投身于救国图存的维新运动,提倡科学救国,兴办实业,加强国防和改革维新,推行新政,主张对外开放,先后参与强学会和创办《时务报》,得到光绪皇帝赏识,下旨召见,当面咨询。在署理湖南按察使期间,大力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卓有成效。

  戊戌政变失败后,黄遵宪因涉嫌被清政府解职放归故里后,邀集地方人士创设嘉应教育学会,大力倡办新学,为推动梅州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在倡办教育的同时,在人境庐内潜心著述,先后著有《日本杂事诗》、《人境庐诗草》等,他的诗歌反映了近代史上中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史诗”之称。他的诗论主张“我手写我口”,提倡反映现实,被称为“诗界革命的巨子。因此,他被列为“中国十大爱国诗人”之一。可以说,黄遵宪是在100多年前,提倡科学救国,主张改革开放的先驱,也是诗坛革命的榜样。

  人境庐人境庐取意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名句,是我国著名爱国诗人、杰出的外交家黄遵宪的故居,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坐落在市区东山大桥下的小溪唇,于1884年由黄遵宪亲自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这座故居占地面积不大,但建筑精巧,布局合理,里面有会客厅、书房、卧室、藏书室、无壁楼、五步楼、十步阁、息亭、花坛、假山等,藏书室内有黄遵宪的各种著作和读过的书共8000多册。庐中保留着黄遵

  宪亲自撰写的对联,如会客厅对联:“万丈函归方丈室,四围环列自家山”,另有一联:“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都十分形象地描绘了这故居的环境。进入人境庐,你就会感到这是别开生面的文化景观。

  三、丘逢甲及其故居

  丘逢甲生平丘逢甲(1864—1912),字仙根,又名仓海,祖籍蕉岭县文福镇淡定村,出生于中国台湾苗栗县。1889年赴京考试中进士,任清廷工部主事。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即辞官返台,首倡自救,督办团练,任义军副统领,率义军坚持抗日、卫国护台,威震敌胆。后返乡办学,主讲韩山书院、东山书院、景韩书院,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教育司长等职,一生创作诗歌数千首,传世1700多首,是晚清时期的爱国先驱、抗日志士、杰出的教育家与诗人。

  丘逢甲故居位于蕉岭县文福镇淡定村,现改名为逢甲村。来到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末状元夏同和书写的“澹定邨”3个大字。举目四望,但见山峦叠翠,草木苍苍。农家房舍鳞次栉比。村中心有一座典型的客家两堂四横围屋,这就是1896年丘逢甲内渡后经过一年多建成的“培远堂”。

  故居大门悬挂着清末翰林温仲和题写的“培远堂”匾额,两侧的对联“培栽后进,远继先芬”,系丘逢甲所撰,其意境清新,内涵深远。进入大门,下厅的右边是表现丘逢甲1895年在中国台湾保卫战中奋勇杀敌的油画《抗倭守土》,英雄气概跃然纸上。左边是丘逢甲陈列室,有生平事迹年表和《春愁》诗手迹。上堂匾额“积善余庆”为中国台湾巡抚唐景崧所书。内堂匾额“心泰平草庐”,为当年广州巡抚许振纬所书,两侧是丘逢甲自己撰写的对联:“西枕庐峰,东朝玉笔,山水本多情,耕读渔樵俱适意;南腾天马,北度仙桥,林泉皆胜境,用藏出处尽随心。”其实,他的心并不平静,只不过借此抚慰自己。他一心要报仇雪耻,收复中国台湾,面向台岛,他立下了“十年如未死,卷土定重来”的誓言!陈列的诗稿和抗日保台时缴获的3把日本军刀为他作证。

  故居左屋“蛰庵”,是丘逢甲当年吟咏诗联的地方,《春愁》就是在这里写成的。这座极富客家色彩又能反映思念中国台湾的围龙屋,背倚庐山峰,南接天马腾空,东对玉笔峰,北傍仙桥飞渡。丘逢甲将他的围屋座向安置在坐西向东,其用意是

  时时面向中国台湾。在南北厢房上的楼窗也可以发现与其窗户不同,窗顶成三角形,下端成四字形,不难看出是个“台”字,丘逢甲抗日保台的强烈意识,活灵活现在我们眼前,令人肃然起敬。

  四、张弼士与光禄第

  张弼士生平张弼士(字振勋1840——1916)是大埔县西河车龙村人,16岁随人赴南洋,从事椰子、咖啡、橡胶、锡矿等的开发经营,后成巨富,业绩辉煌,商官兼备,仕途发达,名闻中外。清光绪年间,曾任槟榔屿领事、新加坡总领事,光绪29年,光绪皇帝赐张弼士太仆待卿、光禄大夫;民国初年,张弼士被委任为袁世凯总统府顾问、工商部高等顾问、南洋宣慰使、立法会议员、参政院参政、全国商会联合会长等职务。他先后投资兴办粤汉铁路、广三铁路、烟台张裕酿酒公司等企业,所产“金奖白兰地”酒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同时,他捐巨资为国内、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兴建学校多座,贡献巨大,为名扬四海的爱国华侨实业家。张弼士既是商界大亨,更是著名的爱国侨领,是客家八贤之一,他艰苦创业、实业兴邦的民族精神和“生为中华民族,当效力于中华民众”的爱国思想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

  光禄第张弼士故居“光禄第”位于大埔县西河镇车龙坪村,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整座建筑座东向西,土木结构,粗犷严谨,堂皇大观,建筑面积4180平方米,由三堂四横一围构成,是客家围龙屋的一种。屋内有18个厅、13个天井、99个房间、还有前后花园及书斋等。整座建筑工艺精致、绘雕并齐、中厅两旁斗拱有穿凿鎏金的麒麟凤凰及飞鸟走兽,大厅两旁斗拱有木凿鎏金通花金狮滚球,正六顶灰塑李鸿章手书的“光禄第”屋名。

  客家民俗文化暨张裕酒文化展览馆设在“光禄第”左侧第一排横屋内,一楼下堂房间、中厅为客家民俗文化展厅,展出客家民俗文化相关图片,特别突出表现大埔各种类型的客家民居及民俗活动的风采;一楼上堂房间为张裕酒文化展厅,展出张裕酿酒公司的一百多年历史酿酒产品实物。二楼房间摆设客家民俗实物,展出客家古代生活用具、家具等实物。

  中堂是接待客人和家族聚合、议事的场所。也是整个大屋讲究的建筑空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