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5课 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牧童、蓑衣、鸡笼”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一、预习交流、检测
1.自己读,小组间赛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提示“乐”、“亡”、“剥”、“遮”的读音。
2.比较下面多音字的读音:
快乐.---清平乐. 剥.落---剥.皮 剥.莲蓬 亡.羊补牢---亡.
赖 3.师生互动交流对词语及诗词大意的理解及疑难的 (二)学习新课。
1.品读《牧童》,享受童趣:
⑴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这句诗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铺”、“六七里”,让你感觉到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从“弄”字,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你能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⑵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
再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如此悠闲、自在、轻松的牧童,谁能将他读出来?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2. 学习《舟过安仁》,合作探究: (1)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共同探究弄懂。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①“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看到这样的一幕,假如此时你也和杨万里立于船上,心中会发出怎样的疑问? ②“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怪生”一词,说明了诗人 ,原来是 。 (3)说一说,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诗人喜欢他们吗?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4)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淘气的样子表现出来。 3.学习《清平乐·村居》
(1)自由轻声的读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2)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醉里”是说谁醉?是作者还是老夫妻?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3)那对白发翁媪在交谈些什么?想象人物之间的对话,小组内练习交流。
- 1 -
(4)文中的三个儿子分别在干什么?他们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亡赖:
句意:
大儿子正在 ,他想:
3.根据课文填空。
二儿子正在 ,他想:
(1)联系《牧童》一诗填空。
三儿子正在 ,他想:
(6)读了这首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7)结合自己的感悟,练习有感情朗读全文,把握这首词的大概内容。能有感情地背诵。(三)拓展延伸。
(1)选择喜欢的一首诗或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2)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稚子弄冰》、《桑茶坑道中》、《闲居初夏午睡起》,大体了解诗的意思,并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背诵下来。 (四)达标检测。
1.《牧童》的作者是 ,字 。《舟过安仁》的作者是 代诗人 。
《清平乐 村居》的作者辛弃疾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着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一下: 2. 先解释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横: 弄: 句意: (2)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篙: 棹: 句意: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诗中有景——这景是 ,诗中有情——这情是 。
诗中有人——这人是 ,诗中有声——这声是 。
(2)联系《舟过安仁》一诗填空。
诗中有作者的所见 ——这所见是 诗中也有作者的所悟——这所悟是 4.我当小法官。
①《牧童》一诗描写一位牧童在黑夜里渴望看月的烦躁心情。 ( ) ②“不脱蓑衣卧月明”是指作者在酒醉之中听到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在相互逗趣、取乐。 ( ) 5.把诗句补充完整,让我们认识更多的“小儿”。
A. ,飞入菜花无处寻。 B.儿童散学归来早, 。
C .蓬头稚子学垂纶, 。 6.选取《清平乐 村居》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 7.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反思
- 2 -
第二单元 第6课 冬阳·童年·骆驼队
一、课前预习
1. 至少读三遍课文,达到正确、通顺。 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①“那样”这个词在句子中重复使用三次,为什么呢?自己读读这些句子,能体会出什么?
2. 标出自然段以及生字词。 3. 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4. 阅读P30《资料袋》,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5.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
6. 想一想,作者写了童年的哪几件趣事?骆驼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7. 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事读一读,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在旁边简单写出自己的感受。 二、预习交流、检测 1.全班交流预习情况。
(1)小组代表读生字词。注意“嚼”、“傻”、“卸”字的读音和写法。对于不理解的词语通过全班交流弄懂。
(2)各小组分段读课文。 (3)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4)解释课题:“冬阳”是 ;“童年”指 ;“骆驼队”是 。
(5)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 件趣事,分别是; ; ; ; 。 (6)交流,展示预习问题7。
2.再读课文,觉得最好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导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课文的题目,从这三个词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二)学习新课。
品读课文,体会童年趣事。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2)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1.学习交流“看骆驼咀嚼”。
(1)自己读一读,看看哪里最有趣?什么叫看呆了?她看什么看呆了?
(2)“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
②想想作者面对骆驼,呆呆地注视的情景,有感情地读一读这段话 。 2. 交流“谈驼铃用途”。
(1)朗读第8自然段,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不同的想法,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分角色朗读爸爸和英子的对话,注意体会英子的感情。 3. 交流“修剪驼毛”。 (1)指名读这部分。
(2)从小英子的想法里,你又体会到什么?为什么?
4.学习“问骆驼去处”。
(1)小组代表读读这部分句子。
(2) 从小英子的话里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的?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了? “总是问,总是问,”快速浏览课文,想想她还会问些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二)学习最后两段,体会怀念之情。
(1)朗读文中最后两段话,你有什么感受?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
① 出示句子:“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回再做了。”体会这两句话的
含义。可以从三个方面体会: ; ; 。
② 随着童年的消逝,年龄的增长,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不会再做了,还什么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呢?在英子的童年里,还有哪些是值得她想念的呢?
(2)伴着《送别》的深情音乐,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
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 3 -
第二单元 第7课 祖父的园子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并试着有感情地朗读。
②说说“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找出相关的句子并说说自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学习重难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一、课前预习
1.搜集和阅读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了解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 2.给课后生字注上拼音并读3遍,在课文中画出带生字的词语 。 2.画出文中“ABB”式的词语并读读。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带拼音的词语多读两遍。 4.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反复地朗读。 5.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画出,并作记号。 6.阅读课文,你有什么问题,请写在横线上。
7.想一想:
①这篇课文中的哪些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②“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段来体会。 二、预习交流、检测
1.随机抽查一小组朗读生字,其他人认真倾听并纠正错音。
2. 随机抽查一小组朗读“ABB”式的词语,其他人认真倾听并纠正错音。 3.小组轮流朗读课文,看看哪组读得好。 4.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5.各小组指派一人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6.各小组先在组内讨论理解不懂的地方和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7.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请组长板书到本小组的黑板上,全班交流解决。 三、导学流程 (一)导入
童年是最纯真、最令人难忘的岁月。上一篇课文,冬阳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今天,我们要走进《祖父的园子》,与作者一同感受童年在园子里的心情。(二)学习新课
1.快速默读课文,全班讨论交流:
①这篇课文中的哪些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己的看法。
③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我”会对祖父的园子念念不忘?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相关的语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2.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四)拓展延伸
读一读《呼兰河传》的另一个关于园子的片段,进一步感受童年的快乐,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五)达标检测
1.完成练习册p11-12页 2.辨字组词。
漂( ) 倭( ) 蚌( ) 飘( ) 委( ) 丰( )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漂流( ) 喜欢( ) 闪烁( ) 瞎
闹( ) 存心( )
反义词:马马虎虎( ) 黑暗( ) 4.照样子写词语。
胖乎乎、圆滚滚 、 、 、 。 5.句子加工厂。
①少先队员怎么能害怕困难呢?
改为陈述句: ②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改为反问句: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反思
- 4 -
第二单元 第8课 童年的发现
学习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3)反复朗读,体会“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通过你的朗读体现出来。
(4)“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是不怀好意。”(“我”为什么会笑?老师为什么会觉得“我”不怀好意?
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习
1.课前,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读一读。
2.自由朗读文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在书上注上拼音并各组两个词语,把课文读通顺。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
情不自禁: 随心所欲: 绞尽脑汁: 一本正经:
澄澈: 进化: 困窘:
3.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4.默读课文,思考:“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5.作者围绕着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些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6.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那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 二、导学流程 1.导入 。
童年是令人难忘的,我们不知不觉地成长着,有笑,有泪,有喜,有忧„„今天我们学习《童年的发现》,不知它又能带给我们哪些感受? 2.学习新课。
(1)从课文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童年生活发现的快乐?
(2)自由朗读3----13节,思考:“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又是怎样找到答案?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组交流,写下你找到的有关句子,并交流自己的体会。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
(5)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请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用自己的话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6)从“我”的发现和发现过程,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能具体说说你从课文的什么地方体会到吗?
3.拓展延伸。
( 1)学了课文,我想对菲奥多罗夫说: 我想对菲奥多罗夫的老师说: ( 2)童年是人生记忆中最完美的一页,其间发生了许多有趣的、好笑的事。小朋友,你
在童年时是否也有什么发现呢?拿起你的笔写一写吧。
(2)点击课文。
不过,被轰出教室,站在外面,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1.“驱逐”是指 ;“迫害”是指 。 2.破折号的作用是 。 3.请举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5 -
第二单元 第9课 儿童诗两首
学习目标:
(3)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具体说说。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一、课前预习
1.收集自己喜欢的儿童诗。
2.反复朗读诗歌,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 3.这两首诗分别讲了什么。
4.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画出,并作记号。 5.阅读诗歌,你有什么问题,请写在横线上。
二、导学流程 (一)导入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儿童诗两首》,一起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学习新课 1.学习《我想》
(1)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A.朗读诗歌,说说“我”那么多的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并说出令你神往的理由。 B.想像最令你神往的愿望是一个怎样的情景?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2)每小组选择喜欢的一小节朗读,其他组认真倾听并说说自己在听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小组比赛朗读,读后评一评,看看谁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诗歌的意境。 2.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①朗读诗歌后,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个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 ②画出文中你认为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
佳句: 好处: ③小组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3.比较鉴赏:默读两首诗,想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五)达标检测 1.选词填空
肃静 安静 寂静
①在( )的树林里,偶尔听到几声鸟叫。 ②放学后,校园里渐渐( )下来。
③起初是全场( ),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
当然 必然 显然
④这件事( )是他干的。
⑤侵略者最终( )会得到失败的下场。 ⑥地热居高临下,( )更容易发现我们。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汲取 —— 湿软—— 漂亮—— 梳妆—— 戏耍—— 喧闹——
反义词:喧闹—— 遥远——
- 6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