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来源:伴沃教育
李振中: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文化教育 关 于高 等职业教育改革的 几点思考 李振中 (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高职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通过对“专业设置与 社会需求实现对接与互动,课程设计突出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模式推行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双元制”的研 究探索,目的是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实现对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使之成为市场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 动者或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社会服务。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教育;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5—0167—02 1 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实现对接与互动 急切性等特征。 1.1专业设置应当瞄准社会需求 2课程设计——突出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是高职院校设置专业时必 2.1根据市场需求,优化课程结构 须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这里涵盖两个方面:一是当前市 高职院校课程结构优化的重点应当是构建以满足社会 场缺什么样的人才,是现实需要问题;二是未来几年内, 需求为依托的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根据不同专业 市场将需要哪些类型的人才,这是需求趋势问题。这两个 的要求和市场的变化,特别是生产技术呈复合化的趋势, 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市场特征,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 可将课程分类组织成若干模块,进行课程的重组和调整, 程,把握起来难度较大。 对课程进行科学、合理、有机的综合。 具体讲,从宏观层面:需要对世界经济发展现状 结合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结构的不断升级,不断 和发展趋势、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调整和充实课程内容,充分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 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有一个比较清晰 和新方法,体现实用性和先进性。由于社会需求随着经济 的认识。从中观层面:需要对国家特别是学校所在地 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所以,高职院校的课程 区的产业规划和布局进行深入研究。从微观层面:需 优化也是一个不断变化更新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更新教 要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发展方向和用人趋 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才能及时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 向。只有准确把握了这三个层面,才能做到审视现实、 新工艺、新技术,使毕业生始终具有上手快、适应性强等 前沿研究、全面规划,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对 职业特点。 接与互动。 2.2围绕“应用”设计好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1.2专业设置要突出行业特征 按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对基础课与专业课和实践课的 在设置专业前必须综合考虑社会产业结构、技术结 课程设置及时地进行调整、补充、修订乃至更新。处理好 构、劳动力结构,认真进行行业的分析,然后再确定专业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现代内容和 课程体系以及所开设课程的性质和内容,专业理论知识也 传统内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 应根据职业和岗位的需要进行系统化。可以考虑由行业主 关系,认真研究各类课程的结构、比例和权重,以满足学 管部门参与专业设置方案的制订,面向行业设置和按行业 生从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归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应根据市场的需求来颁布高等 2.3紧密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设计学生人文素质课程 职业教育的指导性专业目录。 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将面对的是丰富的、多元的、 1.3专业设置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变性 复杂的文化环境,如果学生社会适应力比较差,就会直接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产业结构变化迅速,职 影响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认可度,最终高等职业教育的活 业岗位不断更新。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必须“适应市场需 力就难以维持。 求”,不仅要适应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行业的需要, 所以,高职院校要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顺利对 还要密切关注由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技术结构的不断 接,除了围绕“技术应用能力”设计好理论和实践教学 升级而带来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多变性和人才效益获得的 体系外,还应当高度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2011.2 陆 6 7 l\ 考虑到高职教育课时的局限性,更多的是把学生人文 中国市场2011年第5期(总第616期) 另外,企业还可以委托学校帮助培训员工,节省培训 时间、场地、师资和费用。从学校看:与企业共建实习基 地,借助企业实力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技术,邀请企业 专业技术人员做学校的兼职教师,帮助学校对学生进行技 能培训。这种合作或共建,对企业和职业技术学院是互补 的,能达到企业和院校的双赢。 能力实训实践与专业技能实训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 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特别要注意在专业技能实训实践中 融人人文能力的培养。 3教学模式——推行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 “双元制” 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上应该尽快实现两个转变:一是 4结论 由过去的以学科为中心,片面追求理论系统性、完整性的 教学模式,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突 学生动手能力 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转变。二是由注重传授知 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为主的教 学模式转变。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两个转变,关键要抓好 以下两个方面: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面临着更广泛的国际竞 争。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对外贸人才需求量不断上升。同 时,新形势对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 求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专业实践能力强的实际应用型人 才。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职院校与企业和行业的合作,实 际上是一种市场运作行为,是对人才市场、就业市场的一 个深度挖掘。 3.1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必须改 变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个板擦包打天下的状 针对这样的形势,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应当以就业为 导向,确定高职学生的培养方案,准确对接岗位群,深入 各种类型企业,具体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对人才培 养的建议。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高职院校加强对国内企业特别是 地区企业的现状、发展趋势、用人趋向等方面的研究非常 重要,了解对方所需,主动上门推销自己,当然,教育行 况,一方面要在校内创造“仿真”环境,对学生进行专 业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术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 练;另一方面要组织学生深入到实践一线,通过岗位实 训,提高其从事相关岗位群的实际工作能力。 为适应教学模式的转变,高职院校应当重视与真实职 业情境直接相关的学习场所的创建,结合学校实际加强校 内实训室、实习基地包括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有条件的 学校要尽可能做到:从实训设备、实训工具到现场工况都 按照实际的职业情境不经过加工而直接使用,把学习情境 塑造成“现场实践”的“真实存在”的状态,使学生在 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提高技能、增长知识。 政主管部门也应主动服务,搞好牵线搭桥,推动企业与学 校的联合。 总之,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已经成为 当今国内高职院校必须思考的问题。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 力下,高等职业教育必将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严新平.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探索[M].武汉:武汉理工 大学出版社,2003. 3.2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建立行业、企业与学校紧密 合作的运行机制 紧密依托行业和企业,共同建立行业、企业与学校紧 [2]申继亮.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 大学,2006. [作者简介]李振中,汉族,教师兼市场营销教研室主任,研 究方向:营销类专业的教学、科研与管理。 密合作的运行机制,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对接 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走产学结合的道路,这是一些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能否真正办 出高职特色的关键所在。 _| \ 、 ,} }一 _l。0 (上接P166)课程。 体能和体育运动的辩证关系,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一 手抓好体育实践教学,全面发展学生个性,指导学生处理 好体育知识和体育运动的关系,侧重于体育运动的学习, 辅导学生积极通过体育实践掌握体育运动技巧,锻炼创新 思维和创造能力。 2 3推进自主教学,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着眼于现代体育人才培 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并发挥学生教学主体地位, 通过大力推进自主教学,促进学生体育学习综合素质的提 升。一方面,努力营造民主开放的体育课堂环境,为学生 自主学习创造客观条件。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校的 场地、设施等,确定一定的课程学习范围,采用选学的方 参考文献: [1]徐坤.知识经济与大学体育教学创新[J].决策探索, 2004(10). 式,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爱好兴趣进行自主选择性学 习,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从而全 面发展学生体能和运动技术。另一方面,要理论和实践两 [2]郝恩西.浅谈现代体育教学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2). 手抓,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一手抓好体育理论教学,引 导学生掌握体育运动规律,授之以渔,辅导学生体验掌握 [3]王安治,陈维科.新课程标准下创造性思维在中学体育教 学中的应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1). 脏201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