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道路工程设计说明

来源:伴沃教育
竹篙镇16m规划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竹篙镇16m规划道路-道路工程

8、《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9、《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10、《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 TF50-2011); 11、《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 12、《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 13、《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

1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15、《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 17、《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 2.3设计技术标准

1、道路等级:城市支路(沥青路面); 2、设计车速:20km/h(路线长度限制); 3、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 4、设计荷载:道路BZZ-100KN; 5、交通等级:轻型交通;

6、设计年限: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的道路设计年限为15年,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10年;

施工图设计说明

一、工程内容及规模

竹篙镇16m规划道路,位于金堂县竹篙镇,南接既有道路(宽度12m),北接16m规划道路,道路红线宽度16m,全长101.694m;

本阶段设计内容包括:道路工程、桥梁工程、排水工程、通信管道(土建)工程、交通标志标线工程)在内。

二、设计依据及技术规范与标准

2.1设计依据

1、《道路测量资料》金堂县测量队 2013年7月;

2、《竹篙16m规划道路用地(红线)图》金堂县城乡规划规划局; 3、建设方提供的既有污水管道资料;

4、《金堂县竹篙组团总体规划》成都市城镇规划设计院;

5、《四川省金堂县资水河竹篙镇防洪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文件》四川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 6、《金堂县竹篙镇观音巷二期项目1、2号地块方案设计》成都明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7、《关于竹篙观音巷二期16m道路方案的审查意见》金堂县城乡规划规划局; 8、《明辉时代广场(旧城改造)岩土工程勘察中间资料(详勘)》成都北南建设勘察有限公司。

2.2采用的设计规范

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2、《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3、《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 152-2012); 4、《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 193-2012); 5、《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2); 6、《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规范》(JTG D30-2004);

三、道路沿线概况及工程地质条件

3.1气象、水文特征

金堂县位于成都平原东部,川中丘陵西缘,居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中部。气温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湿度大、云雾多。 3.2区域地质概况

金堂县属于四川省东部地区,跨“成都断陷”、“龙泉山褶皱带”和“川中台拱”三大构造单元。为新华夏系和旋扭构造体系。地层露头除西北平原与河谷地区外,多属中生代中上时期之红色地层。

据勘察单位项目场地钻孔及其它钻孔揭露,勘探深度内场地上覆人工填土(Q4ml)及第四系上更新统河流冲洪积(Q4al+pl)成因的粉质粘土和中砂,下伏白垩系灌口组(K2g)紫

第 1 页 共 7 页

竹篙镇16m规划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红色泥质粉砂岩,其中粉质粘土和中砂未经处理不宜作拟建物的持力层,基岩是良好的持力层。

3.4地震基本烈度

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特征周期0.45s,处于建筑抗震的一般地段。

车道为向外单向坡,横坡度为1.5%,人行道为向内单向坡,横坡度为2.0%。

七、路基设计

7.1 路基设计标高

路基设计标高为道路中心线位置路基设计高程; 7.2 路基压实度标准

路基压实按《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及《公路路基设计规范》相应标准进行,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压实度不低于下表所列数值。

路基填压实度表

填挖类别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 上路床 下路床 填方路基 上路堤 下路堤 上路床 零填及路堑路床 下路床 80~150 150以下 0~30 30~80 ≥94 ≥92 ≥95 ≥95 0~30 30~80 压实度(%) ≥95 ≥95 四、道路平面设计

本段道路的道路走向、规划中心线位置、平面线形、平曲线半径、道路红线宽度、相交道路位置等,完全由相关规划用地条件确定,并已通过相关规划管理部门审查;

本次设计16m规划道路平面线型呈南北走向,设计起点与南侧12m规划道路交叉,设计终点与北侧16m规划道路交叉,路线全长101.694m。

道路平面按照给定的规划红线定线,本段平面线型为直线。

本段设计跨河桥梁一座,桥梁中心桩号K0+50.14,设计梁跨径13.0m(伸缩缝~伸缩缝)、斜交38.877°。

五、道路纵断面设计

根据实测地形,本道路沿线地形有一定的起伏,在道路纵断面设计中,在满足道路平顺及与相交道路平顺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设计道路与相邻现状地面高程接顺。设计考虑因素:

1.本工程道路沿线地形、水文地质条件;

2.本工程道路排水管道、桥梁、涵洞等结构物影响或限制;

本工程道路主要排水管线为雨水、污水管道,道路路面设计高程需满足雨污水管道管顶的最小覆土要求。

3.相邻道路设计(竣工)、道路沿线小区场平高程;

综合以上因素,本段道路设计起点高程接既有12m道路(450.49),考虑河道行洪和两侧小区地块场平等因素,确定终点设计高程为449.95.

纵断面设计中路面设计高程是道路规划中心线处路面设计高程;

项目分类 上路床 下路床 上路堤 7.3 路基土石方及填料要求

本项目的两侧远期用地主要以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为主,因而本设计考虑路基填筑高度不宜过高。

路基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砾类土、砂类土应优先选作路床填料。有采用不同填料填筑路基时,应分层填筑,不得混填,强度低的土,填筑在路基下层,同类填料层总厚度不宜小于50cm。

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 0~30 30~80 80~150 最小强度(CBR)(%) 6 4 3 最大粒径(cm) 10 10 15 六、道路横断面设计

按照本项目方案设计文件及规划审查同意意见,道路横断面设计组成如下: 红线宽度16.0m=人行道3.0m+机非混行道2x5.0m+人行道3.0m。

第 2 页 共 7 页

竹篙镇16m规划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项目分类 下路堤 零填及路堑路床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 150以下 0~30 30~80 最小强度(CBR)(%) 2 6 4 最大粒径(cm) 15 10 10 2cm干硬性水泥砂浆找平层 15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5%)

8.3主车道路基路面弯沉值检测要求

主车道设计容许弯沉为30(1/100mm),上面层细粒式AC-13沥青混凝土劈裂强度1.2MPa,抗压模量≥1400MPa,下面层中粒式AC-20沥青混凝土劈裂强度0.8MPa,抗压模量≥1100MPa,采用多层弹性体理论编制的专用程序进行结构厚度计算,下表为通过计算后采用的结果(弯沉值采用标准车双轮组单轴100KN,轮胎压强为0.7MPa,单轮轮迹当量圆半径为10.65cm测试)。

路面各结构层弯沉值(BZZ-100标准)要求如下:

水泥稳定碎道路结构层 厚度(cm) 弯沉值≤24.5 (1/100mm) 27.9 35.3 70 198.3 233 表层 5 AC-20 石 7 20 碎石 20 15 -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垫层 土基 7.4 路基边坡

道路周边为已建或待建区域,开发后道路高程基本与场坪高程一致,开发完成前可采用临时土坡防护路基。 7.5 路基、路面排水

道面排水通过路面横坡及道路纵坡汇流后进入排水专业雨水进水井收集后排入道路下的雨水管道系通。并且在凹形竖曲线、交叉口等特殊位置增设雨水进水井以加强路面水的排出。

7.6 特殊路基处理

根据地勘报告(中间成果)道路沿线无不良地质作用,道路沿线表层素填土结构松散,力学均匀性较差,承载力低。本次设计考虑全线采用砂砾石作为路基加强层,加强范围为道路车行道范围,加强深度为路基底面40cm范围内。

8.4人行道路基压实度要求(重型击实标准)

结构层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路基顶面 厚度(cm) 15cm —— 压实度 92% 90% 八、路面结构设计

8.1 车行道结构 车行道路面结构组成:

5cm细粒式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 7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 20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5%) 20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4%) 15cm级配砂砾垫层

8.2 人行道结构 人行道结构组合为:

5cm红色透水砖

九、材料技术要求

9.1沥青混凝土(SBS改性AC-13C、AC-20C) (1)基质沥青:

采用A级道路石油沥青,沥青标号采用70号。其技术要求如下表:

指标 针入度(25℃,5s,100g) 针入度指数PI 软化点(R&B)不小于 单位 0.1mm ℃ 沥青指标 60~80 -1.5~1.0 46 试验法 T0604 T0604 T0606 第 3 页 共 7 页

竹篙镇16m规划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60℃动力粘度不小于 10℃延度不小于 15℃延度不小于 蜡含量(蒸馏法)不大于 闪点不小于 溶解度不小于 质量变化不大于 残留针入度比 不小于 残留延度(10℃)不小于 Pa²s cm cm % ℃ % % % cm 180 15 100 2.2 260 99.5 ±0.8 61 6 T0620 T0605 T0605 T0615 T0611 T0607 T0610或T0609 T0604 T0605 (3)细集料:细集料可采用天然砂、机制砂、石屑。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

具体质量技术要求见下表:

项目 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 坚固性(>0.3㎜部分),不小于 含泥量(<0.075㎜的含量),不大于 砂当量,不小于 亚甲蓝值,不大于 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 单位 % % % g/㎏ S 技术要求 2.50 12 3 60 25 30 (2)粗集料:采用的卵石须大型反击式碎石机轧制。为减少粉尘的排出量,建议在轧制石屑及碎石时,应调整碎石机,尽可能减少粉尘的产量。轧好的碎石应分开堆放,并做好防尘处理,保持碎石清洁。

具体质量技术要求见下表:

指标 石料压碎值,不大于 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 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 吸水率,不大于 坚固性,不大于 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 其中粒径大于9.5㎜,不大于 其中粒径小于9.5㎜,不大于 水洗法<0.075㎜颗粒含量,不大于 软石含量,不大于 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 1个破碎面颗粒含量,不小于 2个或2个以上破碎面颗粒含量,不小于 单位 % % % % % % % % % 级 % % 技术要求 28 30 2.5 3 12 12 10 15 1 5 5 100 90 (细集料的洁净程度,天然砂以小于0.075㎜的含量的百分数表示,石屑和机制砂以砂当量(适用于0~4.75㎜)或亚甲蓝值(适用于0~2.36㎜和0~0.15㎜)

(4)填料:矿粉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后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应干燥、洁净,能自由的从矿粉仓流出。

具体质量技术要求详见下表:

项目 表观密度,不小于 含水量,不大于 粒度范围<0.6㎜ <0.15㎜ <0.075㎜ 外观 亲水系数 塑性指数 % 单位 t/m3 % 技术要求 2.50 1 100 90~100 75~100 无团粒结块 <1 <4 (5)、抗剥落剂:为保证沥青与集料间粘结力,提高抗水损害能力,要求掺加抗剥落剂,抗剥落剂应采用:性能优良、稳定、持久、且施工易于操作,加入后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不低于5级。沥青抗剥落剂,建议其掺量为沥青重量的0.4%。沥青中加入抗剥落剂后,应

第 4 页 共 7 页

竹篙镇16m规划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进行一定程度老化(薄膜烘箱中加热96小时,有条件可在压力老化仪PAV中进行)然后进行粘附性试验,经过初期老化后的混合料须进行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

(6)混合料的级配及性能指标要求见下表:

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要求

通过下列筛孔(㎜)的质量百分率(%) 类型 31.5 26.5 19 16 13.2 90~SMA-13 90~AC-20C 100 100 92 82 72 56 44 33 24 ~17 13 100 100 74~62~75 50~34 26~26 16~24 12~20 8~16 5 ~15 4~3~7 12 9.5 50~4.75 2.36 1.18 20~15~14~0.6 12~0.3 10~0.15 5 9 8~0.07(8)、关键性筛孔通过率

AC-13C:关键性筛孔2.36(mm)通过率<40% AC-20C:关键性筛孔4.75(mm)通过率<45%

9.2基层

粗集料:碎石压碎值不大于30%,粒料中两个以上的破碎面的比例分别不小于70%和50%。

细集料:有机质含量不超过2%。

水泥稳定碎石:其水泥配合比根据成都市当地材料及试验确定,建议为5%42.5号水泥和4%42.5号水泥;其中主车道:要求5%水泥稳定碎石抗压模量≥1200Mpa,7d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3.5Mpa,4%水泥稳定碎石抗压模量≥1100Mpa,7d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3.0Mpa。碎石的级配见下表:

水泥稳定碎石级配表

沥青混合料性能要求 试验项目 击实次数(次) 稳定度(KN)不小于 流值(0.1mm) 空隙率VV(%)90mm以内 空隙率VV(%)90mm以下 沥青饱和度(%) 矿料间隙率(%)不小于 残留稳定度(48h)(%)不小于 冻融劈裂强度比(%)不小于 动稳定度(次/mm)不小于 马歇尔试验密实度(%) 普通AC-20C 双面各击75 8 15~40 4~6 3~6 65~75 13 80 75 1000 97 改性AC-13C 双面各击75 8 15~40 4~6 40 31.5 100 19 通过下列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 9.5 4.75 2.36 0.6 0.075 0~3 液限(%) <28 塑性指数 <9 68~86 38~58 22~32 16~28 8~15 垫层碎石级配表

液限塑指(%) <8 37.5 31.5 85~26.5 65~85 16 42~20~40 100 67 10~27 8~20 5~18 0~10 <25 9.5 4.75 1.18 0.6 0.075 (%) 3~6 65~75 13.5 85 80 2800 97 100 9.3压实度要求

沥青混凝土: 3%~5%(马歇尔试验空隙率)压实度≥97% 水泥稳定碎石: ≥98%(重型击实标准)

级配碎石: ≥97%(重型击实标准),CBR不应小于80% 9.4施工要求及质量控制

(1)应进行场地硬化,材料分级堆放,对进场材料抽检其均匀性及质量指标是否符合要求。

(7)、抗滑技术指标:

横向力系数SFC60≥50, 构造深度TD(mm)≥0.50。

第 5 页 共 7 页

竹篙镇16m规划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2)均要求采用拌和机拌和,自动打印每盘的拌和记录,每天1次取样进行马歇尔试验,抽提试验及浸水马歇尔试验,每天检测的矿料级配与生产设计标准的级配的差应控制在:0.075mm±2%,≤2.36mm±5%,≥4.75mm±6%,如有偏差应及时调整级配。

(3)摊铺:局部坑凼处治,可采用人工摊铺,段落较长时内、外车道挖补应采用摊铺机摊铺。

(4)温度矿渣:对于普通沥青混凝土宜控制的温度范围:矿料温度160~180℃,沥青温度:150~170℃,混合料出厂温度:150~160℃,初碾温度:140~150℃,终压温度:钢轮压路机不低于70℃,轮胎压路机不低于80℃。局部坑凼处治时必须使用保温车,保证能按要求的摊铺温度及压实温度进行施工;对于SBS改性沥青混凝土宜控制的温度范围:矿料温度190~220℃,沥青温度:160~165℃,混合料出厂温度:170~185℃,混合料储存温度:拌和出料后降低不超过10℃,初碾温度:大于150℃,终压温度:钢轮压路机不低于90℃,轮胎压路机不低于90℃。局部坑凼处治时必须使用保温车,保证能按要求的摊铺温度及压实温度进行施工。

(5)碾压:主要应配备的设备有:双轮钢筒式压路机8~12t(带振动),轮胎压路机大于20吨,振动夯板:质量不小于180kg,振动频率不小于3000次/mm。坑凼边缘压路机实困难时,必须辅以板式机动夯具夯实。

蒸发残留物试验项目 恩格拉粘度E25 蒸发残留物含量 不小于(%) 筛上剩余物含量 不大于(%) 储存稳定度5d 不大于(%) 与石料的粘附性,裹复面积不小于 针入度(25℃ 100g 5s) (0.1mm) 残留延度比(15℃) 不小于(%) 性质 溶解度(三氯乙烯) 不小于(%) 透层油(PA-2) 粘层油(PC-3) 1~6 35 5 2/3 50~300 40 97.5 45~150 60 0.1 (8)封层

稀浆封层应选择坚硬、粗糙、耐磨、洁净的集料,封层: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喷洒透层油后应铺设封层,采用慢裂的拌和型BCR改性乳化沥青,其指标应符合下表相关要求。

BCR改性乳化沥青封层技术指标要求

试验项目 粒子电荷 筛上剩余物含量(1.18mm筛)(%) 不大于 技术指标 阳离子 0.1 12~60 3~30 90 60 40~90 57 20 97.5 1 5 试验方法 T0653 T0652 T0621 T0622 T0654 T0651 T0604 T0606 T0605 T0607 T0655 T0655 (6)透层油采用慢裂的洒布型阴离子乳化沥青(PA-2),基层施工结束表面稍干后即可喷洒,洒布最0.7kg/m2(沥青用量),宜分两次喷洒,第一次喷洒沥青含量约35%的沥青乳液,使其能透入基层表面一定深度,然后第二次喷洒浓度较大的沥青乳液。在基层表面不得形成油膜,也不得漏洒。技术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7)粘层油采用快裂的洒布型阳离子乳化沥青(PC-3),透层沥青洒布后,应待其充分渗透,水分蒸发后方可铺筑下封层,时间不宜少于24小时。下封层应具有与基层表面足够的粘结力,现场可采用快速行使的重载车在新铺的下封层上急刹,以检验层间的粘结性。在正式铺筑沥青上、下面层前,应彻底清除表面的污染物及松散颗粒,并洒布粘层油,洒布量0.4kg/m2(沥青用量)。技术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透层油及粘层油技术指标要求

试验项目 沥青标准粘度计 C25.3(s) 透层油(PA-2) 粘层油(PC-3) 储存稳定物 蒸发残软化点 不小于(℃) 留物 延度,5℃ 不小于(cm) 溶解度 不小于(℃) 1d,不大于(%) 5d,不大于(%) 沥青标准粘度计C25,3 (s) 粘度 恩格拉粘度E25 与矿物的粘附性,裹附面积,不小于,% 含量,不小于(%) 针入度(25℃、100g、5s)(0.1mm) 8~20 第 6 页 共 7 页

竹篙镇16m规划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9)压实度检测:施工碾压完毕即可进行压实度检测,采用钻芯取样或核子密度仪检测压实度。

(10)未尽事宜须严格按照相关的施工及验收规范执行。

十、施工注意事项

(1)路基施工应尽量避开雨季,并应做好临时排水措施,路基施工前应清除道路用地范围内的植被、挖除树根、淤泥及耕作土;

(2)本道路工程应与本道路同步实施的其他专业等协调配合实施;

(3)施工前注意核实本设计与现状已有道路、构筑物的高程,做到匀顺连接; (4)基层材料的拌和应采用拌和场拌和,混合料的颗粒组成及含水量都达到规定的要求;

(5)在沥青面层与水泥稳定碎石之间应设置透层沥青,如施工时雨水较多,应在水泥稳定碎石上做表处,将基层封住,防止雨水渗透;

(6)在沥青面层和各结构层之间均应喷洒粘油层;

(7)施工前请先核对现状地面、相关河道、沟渠及地下管线位置及高程,如发现问题,请及时提出,以便解决;

(8)由于钻孔的间隙性,如本工程道路部分路段若发现不良土质路段,应及时提出,并对土质作土工试验后研究解决;

(9)未尽事宜按照相关的施工及验收规范执行,施工中发现问题及时提出以便处理。

第 7 页 共 7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