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重症肌无力(MG)的临床特点,减少MG的误诊率及死亡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临床工作中遇到的15例MG患者。结果 MG患者首发症状缺乏特异性,患者肌群运用情况不同,发生症状的背景不同,给诊断带来了困难[1]。结论 根据受累肌群无力的特点,结合新斯的明试验及重复神经电刺激检查可及早做出诊断,为患者病情转归提供有利条件。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临床分析 病情转归
【中图分类号】R7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5-0193-01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MG疑似患者根据典型的肌无力临床表现、新斯的明试验阳性及重复神经电刺激检查结果,除外其他神经肌肉疾病,确诊15例。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17岁-69岁,中位年龄30岁。 1.2 临床表现 首发症状:眼睑下垂11例(均为双侧),四肢无力1例,复视2例,呼吸困难1例。根据改良Osserman分型[2]:Ⅰ型3例,Ⅱa型5例,IIb型4例,Ⅲ型2例,IV型1例。
1.3 合并症 胸腺瘤2例,胸腺增生1例,甲亢伴甲状腺肿大1例。
1.4 影像学与胸腺瘤 15例确诊的MG患者胸片检查,3例报告可疑胸腺瘤,对3例可疑胸腺瘤患者进行胸部CT检查,报告胸腺增生或瘤样肿块,后对3例患者行胸腺摘除病理检查示:恶性胸腺瘤1例,胸腺瘤1例,胸腺增生1例。 1.5 实验室检查 新斯的明试验15例,均阳性。肌电图检查15例(其中9例),低高频重复电刺激诱发肌电位波幅均很快降低10﹪以上。心电图检查15例,6例异常(4例窦性心动过速,1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1.6 危象 病程中发生危象5例,共7次,肌无力危象4次,胆碱能危象2次,反拗危象1次,5例患者7次抢救成功6次。诱因:感染5次,自主停药1例,术后1例。
1.7 治疗与转归 本组全部病例均给于抗胆碱酯酶药治疗,3例加激素治疗;3例手术治疗(其中1例因肌无力危象抢救无效死亡);2例加免疫球蛋白治疗。治愈4例,好转9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1例。 2.讨论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部位在肌肉-接头的突触后膜,该膜上的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受到损害后,受体书目减少[3]。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介导的体液免疫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是其主要发病机制。胸腺是激活和维持MG自身反应的重要因素,而补体的参与更使疾病的发生成为可能,某些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也与MG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以说该病是人类疾病中研究的最清楚,最具代表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4]。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骨骼肌易疲劳,活动后加重,经休息或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后明显缓解。也可累及心肌与平滑肌,表现出相应的内脏症状。 MG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女性多见。虽然我们研究的数量不多,但也基本与李富康等[5]报道的性别比例接近。
以眼睑下垂为首发症状最多见,有11例,Ⅰ型3例,Ⅱa型5例,IIb型4例,Ⅲ型2例,IV型1例。出现危象5例,共7次,其中1次抢救无效,患者死亡1
例。感染是患者发生危象最常见的诱因,用药不当(自主停药、停药过快),胸腺瘤切除术,劳累等均可诱发危象[6]。
15例MG确诊患者中胸片检查有3例报告可疑胸腺瘤,对3例可疑胸腺瘤患者进行胸部CT检查,报告胸腺增生或瘤样肿块。检查胸腺异常比较简单易行的方法是胸片,可以发现较大胸腺肿块,但由于纵膈内部结构复杂,平片时胸骨与纵膈影像重叠,有时难以识别病灶,所以胸部平片诊断胸腺瘤和胸腺增生的灵敏度较低,漏诊率较高。纵膈CT较胸部平片检查具有更多优点,其对比分辨率较高,在纵膈窗上能较好的分辨胸腺的成分、大小、形态以及于临近纵膈的关系,能够更准确查明胸腺病变。但普通CT不易发现直径小于两断层距离的微小胸腺瘤,螺旋CT具有更高的空间和密度分辨率,可明显降低微小胸腺瘤的漏诊率,因此纵膈CT应作为MG的常规检查项目。
MG的常规治疗为抗胆碱酯酶抑制剂的应用,如溴吡斯的明。合并胸腺瘤的患者可行胸腺切除或胸腺放射治疗。也可根据MG的免疫发病机制,采用激素冲击治疗。当患者不能应用、不耐受激素或激素治疗效果不佳者,可应用免疫抑制剂,必要时可行血浆置换、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当患者出现肌无力危象致呼吸肌瘫痪时,应立即行气管插管或切开,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可一定程度上挽救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1]丛志强,李海峰.重视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诊断.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11)786-788.
[2、3]吴江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第2版):381-383
[4]杨颖重症肌无力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北京医学2004:26(5):349-350 [5]李富康51例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分析中国综合临床2000:16:882
[6]董艳玲王铁建重症肌无力80例临床分析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12(4):3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