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朱自清的童年趣事

来源:伴沃教育


朱自清的童年趣事

朱自清原籍是浙江山阴(绍兴)。朱自清家是从先祖那代才到江苏东海做小官的。东海就是海州,现在是陇海路的终点。朱自清就生在海州。四岁的时候先父又到邵伯镇做小官,将朱自清们接到那里。海州的情形朱自清全不记得了,只对海州话还有亲热感,因为他父亲的扬州话里夹着不少海州口音。”朱自清与海州有何不解情缘。

到运河边上去玩,是朱自清童年时最大的乐趣。他曾在文章里写道:“门口就是运河,河坎很高,我常向河里扔瓦片玩儿。邵伯有个铁牛湾,那儿有一条铁牛镇压着。父亲的当差常抱我去看它,骑它,抚摸它。”朱自清用他那稚嫩的小手,从高高的堤岸上扔出瓦片,在运河水面上滑翔,串起一个又一个涟漪,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欢乐。他叉开双腿,骑在铁牛身上,举首远望宽阔无垠的湖面,俯身静听铁牛肚子里的声响,引起了无比的好奇。

住万寿宫,爬运河堤,游铁牛湾,上私塾,跟好朋友玩儿,这些孩提时代再平常不过的生活情景,竟使朱自清走南闯北经历了大半生后,仍未尝忘怀,在他的笔下,可以感受到一份淡淡的乡愁和一丝浓浓的柔情。邵伯这座苏北大运河边上的小镇,给朱自清的人生最初阶段刻下了美妙的印记,使他对金色的童年产生无限的眷恋,一股故乡之情油然而起。正如他在文中所说:“童年的记忆最单纯最真切,影响最深最久……回想起来最有意思。”“‘青灯有味是儿时’,其实不止青灯,儿时的一切都是有味的。这样看,在那儿度过童年,就算那儿是故乡,大概差不多罢?”所以,朱自清又说:“有些国语教科书里选得有我的文章,注解里或说我是浙江绍兴人,或说我是江苏江都人……有人疑心江苏江都人是错了,特地老远的写信托人来问我,我说两个籍贯都不算错。”

朱自清称自己是扬州人,说他籍贯是江苏江都也不算错,可见对“童年故乡”邵伯的感情是多么地深厚。他的爱子朱闰生在探寻父亲生前足迹时,曾于1995年专程从山西太

原来到邵伯。只可惜,与朱先生儿时生活有关的事物,除了到万寿宫遗址前搜寻那残砖断瓦,到运河堤坝上眺望那浩渺的烟波外,只有去摩挲那无言的铁牛了。朱闰生也骑上了当年父亲曾经骑过的铁牛,想到父亲有趣的儿时生活,不禁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当时的民国东海县政府确实设在海州。但他说祖父朱则余在“东海做小官”却是不对的,至少不够准确。朱则余做官时是在光绪年间,那时的海州是直隶州,管辖东海、赣榆、沭阳等县,比他所说的东海县大多了。所以,不能说在“东海做小官”。应该是在海州做小官。如果这么说就准确了:“朱自清家是从先祖才到江苏海州做小官的。海州就是现在的东海县。”由于朱自清的“笔误”,一直到今天,也没有人来较真纠正,还继续这样的“笔误”。而朱则余做的官也并不小,是清光绪年间海州的承审官,主管全州民刑案件。这可是个当权的肥缺,而且一干就是十多年。朱自清把地名次序弄反了,可能是因为“东海”确实比“海州”更为古老。历史上的“东海郡”出现在秦代,而东魏武定七年(549年)才称海州。唐代以后,除元代一度称海宁州外,其余各朝基本上延称海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直隶州。民国元年(1912年)改称东海县,此后,又把东海县的一部分,另设连云市、新浦市等(打个比方,有点像历史上江苏省的上海县,因为特殊的机缘,上海设市,渐成后来的规模,而现在的体量更是特大城市了)。不过民国期间的东海县政府所在地,一直都在海州。这么说,朱自清似乎又没有说错。

朱则余从小便离开家乡,闯荡社会。后来怎么做官的,不见记载,也不敢猜测。但他特殊的身世,培养了他坚强的性格,在为人处事上,一直很谨慎,很真诚,也很努力。经过自己多年的奋斗,终于走上了仕途。又经过多年历练,有了丰富的从政经验和左右逢源的本事。光绪年间,他担任了海州承审官。在清代,没有像今天的法院、检察院、公安这样的机构,由承审官全面负责案件的查处、审理、判决等工作,因此权力是比较大的,但那时地方的审判权完全归属行政机关,其工作思路也听从州官的安排,看州官的脸色,审判官往往不能独立行使职权,事实上只是州官的附庸。

朱则余的承审官一做就是十多年。官做的怎么样呢?志书上没有记载,但能一口气做了十多年直到退休,说明他还是赢得了海州父老乡亲一致拥戴的,至少他和州官的配合还是默契的。有意思的是,朱则余任承审官时,他的顶头上司,即海州知州周起魁不是别人,正是他的绍兴老乡周起魁。朱自清的母亲姓周,和鲁迅家是远亲(鲁迅的夫人朱安是绍兴朱家的近族)。那么知州周起魁是谁呢?他就是后来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总理的周恩来的祖父。一位是海州的父母官,一位是管司法的承审官,二位祖籍又都是绍兴,又是亲戚,有了这层关系,再加上性格相投、脾气相近,工作配合得大概十分融洽吧,两家就是相互走动、常来常往也是有可能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