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提高综合产能 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全面建设西部强省的基础支撑——关于我省粮食安全的几点思考

来源:伴沃教育
翳冀誉 嚣SHAANXl D鞋V基L0pM£NT&R基FORM 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粮食安全也是当前扩大 内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基础。尽管取得了 达到164919万亩,年均递增1.27%。我省趋势未能 与全国保持一致,播种面积起伏波动较大,年均递 减0.01%。 (五)粮食增产能力亟待挖掘。我省201 1年的 谷物、玉米单产水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2.26%和 82.53%,而我国谷物和玉米的平均单产也仅为美国 粮食生产“九连丰”的好成绩,但人均粮食占有量 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必须摆脱盲目的乐观情绪, 保持清醒头脑,深刻认识我省粮食生产形势的严峻 性。 (一)科学认识“九连丰”。虽然我省实现了 粮食连续九年丰收,但这是在2003年粮食产量 的75%、50%。由此可见,陕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尚有较大增产潜力。特别是在 粮食“九连丰”之后,相较于历史水平,产量基数 968.4万吨(27年来的最低谷)水平上实现的,仍 属于恢复性增产。2011年我国粮食产量1194.7万 吨,总产并未达到历史的最好水平,仍低于1993年 的1215.6万吨、1996年的1217.3万吨、1998年的 1303.1万吨。 提高,在资源约束日益加剧、气候条件存在较大不 确定性的情况下,粮食增产任务非常艰巨。 三、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政策 思考 近年来,中央反复强调,今后一个时期,面对 如果用最近三年和五年的粮食总产量的平均值 计算,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约在1 150万吨。人 均粮食占有量310公斤,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 78%。 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高风险、资源环境趋紧的新 阶段,要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增强农业生产能 力、防灾减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国家粮 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我们要抓住有利条 件和难得机遇,准确把握发展内涵和内外条件变 化,强化科技支持,培育新型主体,发展现代农 业,提高质量效益,大力促进增粮增收,切实稳固 (二)单产增速减缓。1978—1985年是我省国 粮食史上的一个黄金期,粮食单产年均增长率为 8.5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产3.86个百分点。1985— 1998年期间,年均增长率降至2.32%;1998— 2003年期间,粮食单产水平起伏波动,总体处于增 长停滞和徘徊,年均增长率不足1.9%;2004— 201 1年粮食连续八年增产,年均单产增速恢复到 农业基础,夯实小康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建 设的坚实根基。 2.75%,但仍未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粮食单产增长 速度的减缓,表明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发挥不够, (一)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投入水平,力争实现 高产优质粮食生产技术的重大突破。农业科技能够 极大增强综合生产能力,是实现粮食产量突破的关 键。在生产成本提高、耕地面积有限、劳动力持续 转移的情况下,我省已进入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发展 农业的历史新阶段,坚持走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发 展道路。要保证农业科研费用在公共财政支出中的 应有位置,不断加大投入,重点围绕小麦、玉米、 尤其缺少关键技术、关键措施的广泛应用。 (三)气候变化影响粮食生产。在自然和人为 因素的影响下,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不能回避的难 题。气候变化对我省粮食的影响主要是气温升高、 降水减少、极端天气增加。同时加剧了粮食生产系 统的脆弱性,对选育品种、调整结构、改进技术等 方面提出了新挑战。 水稻、马铃薯四大作物,培育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 及关键技术。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在优势产业带建 立相应的育种和技术创新中心,提高科技创新能 力;充分发挥杨凌示范区的农业科技优势,带动全 省发展应用先进适用农业科技;抓好先进实用技术 培训和推广。 (二)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科 (四)粮食稳定高产基础较弱。近几年尽管多 次遭遇极端灾害性天气,但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总 体是有利的,加之防灾减灾措施成效显著,农作物 受自然灾害影响程度明显降低。从我省资源禀赋和 生产力水平看,继续保持高单产、高总产的生产基 础还不是很牢固,要警惕粮食产量出现较大波动。 2004年以来,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稳步增长,201 1年 技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环境。继续加大粮食生产 隧【综合性经济刊物】1/20l3 2013年 第一期 ・ 本刊特稿 黼 鬈 i嚣i 的基础性投入,优先安排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民作为群体,已初具雏形,并进入多个农业生产领 域。鉴于粮食种植比较效益偏低的特点,有必要采 取多种措施从职业农民中,发展一支专业种粮队 伍。根据职业农民以有别于传统农民的高素质优 势、社会资源优势,支持职业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做 大做强,支持在粮食生产中主动引人规模化、集约 化、标准化生产方式,将现行农技服务体系运作方 式与职业农民农业生产需要相对接。 投资和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大幅度增加财政对粮 食生产大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扩大奖励规模和范 围。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复垦、中低产田改造、基本口粮 田工程,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条件。加大对粮食主产 区的扶持力度,建设关中优质商品粮基础、陕南优 质水稻基地,挖掘陕北粮食生产潜力,建设我省第 二粮仓。推行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发展节水灌溉和 旱作农业,推广保护性耕作,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 变。 (六)切实树立勤俭节约的良好意识,努力降 低收储环节的粮食损失。据测算,全国每年农户储 粮造成的粮食损失数量约300亿~450亿斤,折合经 (三)引入规模化、集约化农业生产方式,转 济损失400亿元左右。如果把农户储粮损失降低一 变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土地资源不足、农业人口转 移、生产效益较低,客观上推动农业不断向规模 化、集约化生产方式转变。要大力推广农机应用, 半,就相当于营造近三千多万亩的“无形粮田”。 我省粮食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粮食仓储设施老化, 粮食管理信息化水平较差,粮食交易现代化水平较 低,粮食购销与储备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 求。要更加重视农村和粮食系统的储粮工作,把粮 食产后管理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件大事来对待。 提高农忙时节的生产效率;完善农机维修点布局, 配套对应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上下游服务体系; 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引导具有 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的龙头企业、合作 社进人生产领域;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创造规模化 生产的基础条件;发挥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基 加强仓储设施体系建设、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和 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工程建设,建立和完善具有时代 水平,适应我省实际的粮食流通基础设施体系。同 地的引领示范作用,鼓励支持通过规模化、集约化 生产转变粮食生产方式,提高粮食生产比较效益。 (四)积极利用政策、金融等调控手段,充分 调动粮农生产积极性。在关注粮食产量增加的同 时,还要重视提高种粮效益,尤其要关心粮食主产 区的粮农利益。要采取政策、金融和保险等各种措 时还要加强对农村储粮工作的宣传指导,加强农户 储粮的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使广大农户从思想和 行动上切实重视粮食产后管理。 编辑:张贵凯 施,逐渐缩小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收益,保障粮农 收入不低于当地平均收入水平。要不断完善粮农直 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 料综合补贴的政策,并通过农业节本增效技术的广 泛应用,降低粮食的生产成本,提高粮食生产的比 较效益。强化对粮食主产区的信贷支持,增加对粮 农的信贷,放宽担保条件和贷款期限;建立和完善 农业灾害保险制度。 (五)积极培育和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适 合现代农业特点的种粮队伍。城镇化进程加快、农 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变化,带来了农业从业人员的 结构性改变。一批具有较高文化素质、掌握先进农 业生产知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的新型职业农 StlAANXI DEVELOPMP ̄NT&REFOR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