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飞洋,耿倩
来源:《科技创业月刊》 2017年第15期
陈飞洋 耿 倩
(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 广州 510642)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完善育人体系为目的,旨在进一步促进高校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并敢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文章从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和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等方面分析了高校创新创业现状,并从相关政策、师资力量、课程设置与创新创业实训等方面讨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前进方向。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校;教育;政策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2272.2017.15.019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社会就业竞争激烈,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国家提出以创业带就业,大力提倡创新创业教育。本文从国家政策、高校师资力量、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创新创业实训四个方面出发,研究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并且提出了笔者的看法。
目前,高校老师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以创业带动就业,借此缓解就业压力。据悉,一个创业者能带动3~5人就业,创业属于积极的就业模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创业平台,不仅惠及学生,更为社会减轻就业负担。
1 高校创新创业现状
1.1 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
基于广东省某高校对广州市高校做过的问卷调查,得出一些基本数据和结论如下:
1.1.1 创业意向方面
2014年有意创业大学生占调查学生的4%,2015年上升至9%,2016年则又下降至3%。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浪潮下,大学生理智对待创业问题,就业时依然选择传统的就业模式,创业意向不强,受固有就业模式束缚。
1.1.2 调查显示
大学生创业的方式主要是合伙创业,这样减少了资金投入的压力,也能够集思广益,促使初创企业的发展;大学生创业选择的行业主要是商业和服务业这样成本低廉,操作简单的行业,由此入手,开始企业;大学生创业的资金获得渠道主要是贷款和自己的储蓄,向父母亲朋筹借资金的比例在下降,可见,现在的大学生风险意识比较高。
1.1.3 调查意向
调查意向的相关性分析中指出:理工、哲史、文教类学生的创业意向明显较高,农业、艺术类学生创业意向较低;对于性别分析发现男生的创业意向显著高于女生;而学习成绩越高,创业意向越低,在学校中担任学生干部创业意向较高。
1.2 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2.1 国家政策支持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3年5月至2015年11月,中央层面已经出台至少22份相关文件促进创业创新。在2015年3月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双引擎”之一。在全国推广创新创业的形势下,教育部门也将创新创业与就业相结合,在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出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2015年3月,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工具,在各大学全面展开创新创业教育。2016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至此,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由“鼓励”转向“推动”,“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首要任务。现在创新创业教育已列入高校教育、教学的内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已成为教育部开展“卓越计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1.2.2 教师队伍建设
创新创业是就业的高级形式,所以广东省高校推进创新创业的教师主要是招生就业处或者学生处等行政单位内的教师。成立专业化的学院,招聘专业教师的学校还很少。教育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莫过于教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学生真正学有所成,了解创业,有能力有知识创业,创业导师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
1.2.3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兴教育,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必须下足功夫,设置合理才能真正地进行推广。在创新创业教育被列入高校教育、教学内容后,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创新创业课程实施方案。在学分设置上从低到高,课程性质上从选修到必修,课程教授上由讲解为主到课程实践为主,导师指导为主,这一系列的变化过程是创新创业教育探索的必经过程。课程体系建设成功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成熟。
1.2.4 创新创业实训
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更是为了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以创业带动就业,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因此,创新创业实训必不可少。高校成立孵化基地,众创空间都是为有意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个发挥创意,自己实践创业梦想的小小平台。这个平台的建设是实训过程的基础,导师是实训的关键,学生的创意则是实训的灵魂。在实训的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对创新创业的理解,更能学到真正的创新创业技能。
2 几点思考
2.1 国家政策方向不够全面
国家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很大,在这种政策的支持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国家政策的方向主要是进行推广教育以及全部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在精准创业上的政策扶持较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接轨少,与企业的合作不够多,不能真正将企业初创的相关实践知识真正传递给学生。建议加大精准创业扶持,为企业和高校搭建平台,真正将创新创业推广开来。
2.2 师资力量薄弱
作为一门新兴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受到高校的极大关注和支持,但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2014年之前,高校以及社会各界对于创新创业的关注比较少,研究创新创业的教师、学者也很少,导致现阶段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力量薄弱。建议从基础做起,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库,请有创新创业研究经验的资深教师带动教授一批新兴创业导师,扩大导师队伍。师资队伍的建设不仅看数量,重要的是要看质量。建议企业与高校结合,创立双导师制度,校内导师研究创新创业政策、理论,校外导师注重创新创业实训,理论与实践结合,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2.3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创新创业,创新是核心,创业是结果。从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创业者创业的项目是服务业和商业,他们从小做起,从基础的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做起。这样的形势下,大学生创业只是增大了创业队伍,无法为国家产业升级转型做贡献,也无法找到自己的竞争优势。作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高校的水平,能够引导学生将所学专业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将科技创新优势体现出来。科技创新是创业的灵魂,创业实践则是创新的应用。没有创新的创业只是生存,没有创业的创新只是理论。
2.4 创新创业实训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立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方便,也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好的创新型企业。但是实践平台建设的成功不只是场地的供给,更是平台管理的完善和实训机制的健全。建议高校在创建实践基地的同时也完善基地的管理制度,真正地将实践基地做成一个创业者实现梦想的地方。对于理工类专业,创业过程需要更多的是场地和资金,而文科类,艺术类的学生则不然,他们需要的是机会和平台,希望高校在创新创业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不仅考虑硬件设施,更要考虑软件是设施,软硬件建设齐头并进。
3 结语
在教育部门的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流行趋势,以后将有更多的教师研究创新创业,将有更多的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相关知识。概而言之,创新创业教育现在还在发展中,有很明显的成效,也有一些不足。希望政府和高校能够一如既往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推动社会的产业升级转型。
参考文献
1 尹卓君,孙同彪.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创业的可行性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5(11)
2 陆志荣,邓云晓.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及改进对策[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
3 张铭慎,刘泉红.“双创”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J].中国经贸导刊,2015(21)
4 胖华.创新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J].北方经济:综合版,2010(14)
5 张铭慎,刘泉红.“双创”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J].中国经贸导刊,2015(21)
6 肖文琼,朱伟.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教育,2016(10)
(责任编辑
梁 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