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语文第三单元第一课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研读全文,了解课文顺序,明确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加以具体描写的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西湖的美丽。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和作者一起去感受西湖的“绿”,体会作者怎样抓特点写西湖的绿的,能学以致用。 三、教学难点
1.学习上下、远近、动静、整体到局部以及对比的写作方法。学会按照地点---景物---特点的方式来写景。 2.能读出文字的韵味,感受文章的美。
四、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文章,名字叫西湖的
--绿。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 1.课前回顾。
问题一:本文是一片写景文,作者是以什么顺序来写的? 问题二:作者以游览顺序写了西湖哪些地方的景物? 问题三:这些不同的景物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 2.图片赏析。
师:观察两幅绿色荷叶,找出绿色的不同,说出两幅图给自己的感觉!发现“绿”各有千秋。
(二)讲授新课。
1.多种方法理解扑眼而来(动作、语言描述),说出扑眼而来的绿给自己的感觉是什么?明白扑眼而来体现绿色的多,并明白拟人手法的好处。
2.明确写景三要素:地点 景物 以及景物的特点。 3.按照写景三要素的顺序,赏析灵隐的绿,明确作者写了灵隐哪些地方的景物以及景物的绿的特点。随文解词,理解“古木参天”、“苍翠欲滴”、“层层叠叠”、“飞珠滚玉”。
4.指导朗读。
师:男生声音浑厚,读深绿;女生声音细嫩,读浅绿最好! 5.理解“直”,说明绿无处不在,没有间隙。
师:从哪一个词看出青苔绿得无处不在的?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6.学习动静结合。
师:这溪水在绿意上有什么特点?溪水始终是平稳的嘛?这种方法叫什么?
(三)合作探究,自赏苏堤。
1.文章第二自然段,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的绿?哪些是详写那些是略写?详写的地方,主要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并作汇报!
学生:汇报
2.欣赏文中重点句子。
(1)苏堤的树木古怪在何处?怎样读出莽莽苍苍的感觉? 学生探讨,指出古怪、从树梢一直绿到地下,两处的读法,教师指导。
(2)指出青苔鲜嫩可爱的特点,理解为什么鲜嫩可爱的青苔看起来坚忍不拔?(通过直绿到石头缝里以及青苔遍布树身理解坚忍不拔,明确读书要纵观全文!)
(四)引导深入,领会绿色象征意义。
1.学生通过动作模仿,理解亭亭的意义。学生用昂首挺胸,精神抖擞等来形容。感受亭亭荷花的蓬勃生命力。
问:那么哪一位同学能够表现出挺拔来呢? 站起来,表演一下!
2.观赏图片,加深印象(图片)。
3.朗读语句,读出生命力!
4.观赏图片,看出柳枝与荷叶的不同,能用活泼可爱,活蹦乱跳等词来形容活泼的柳枝,明白活泼的柳枝与持重的荷叶之间的对比衬托关系!
(1)观赏杨柳与荷叶的图片,体会杨柳的活泼与荷叶的持重。
师:如果说杨柳是一个小女孩的话,她会是什么样的小女孩?你能怎样形容她?荷与柳枝有什么不同,用书中的句子说明! (2)对比诵读,再次体会。
师:女生读活泼的杨柳,男生读持重的荷叶。
5.理解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一句。
(1)提问引导:那么说活泼的柳枝与持重的荷叶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是什么?这句话如何理解。为什么说他们都有生命力?
(2)举例分析理解。
师:我们学校里有许多树木,现在光秃秃的,好像死了一样,但是到了春天,一场春雨过后,树木抽枝发芽,我们感觉他们仿佛又充满了生命力!而这些生命力就是从绿叶上体现出的!
(五)拓展延伸,分享绿色。
师:同学们,花港的绿美吗?但是相聚终有离别时,在一片幽静之中作者乘船离开了花港,我们的学习也接近尾声。在西湖看到了不同景物的绿,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景物的绿?能将它
写下来,并分享给大家吗?
(六)畅谈收获,以此作结。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你学习到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感受?
(七)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西湖的美,知道了要读出文字的韵味来,才能进入美的意境,还学到了一些写作方法,课下同学们写一篇关于绿色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
3--1 西湖的绿
上--下
古木 树木 青苔 溪水
新荷 水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