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提高聋校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

来源:伴沃教育
西藏教育提高聋校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

◆黄惠

在聋校任课的大部分教师对聋生学习可能都会有这样的认识:聋生对抽象知识理解慢,遗忘快;对知识的学习通常采用死记硬背的形式,知识迁移差;课堂常出现刚学过的知识一问三不知的现象,更别说举一反三了;对于一个简单的知识,老师总是反复强调但学生仍然不懂;课堂学习中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惰性思想严重,依赖教师的讲解等问题,一节课下来效果不好。因此常听到老师抱怨聋生太笨,怎么教都教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是什么?问题出现在哪儿?

一、聋生听力损伤对语言发展的影响

聋生由于听力受损,接受不了外界的声音刺激,主要靠视觉捕捉信息,从而影响了聋生语言的发展。聋生的主要障碍包括听力障碍和语言交流障碍两部分。而听力障碍只是表象,语言障碍则是听力障碍带来的麻烦。语言障碍阻断了聋生与正常主流社会的交流,这也是聋生的主要障碍。而语言交流障碍则给聋人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后果:思维发展滞后、日常生活不方便、人际沟通困难。如聋人多疑、脾气不好等并不是聋人本身的问题,而是长期的沟通交流障碍导致的。因此聋生教育的核心也是语言问题的教育。聋教育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向聋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一个任务是提升聋生语言(汉语书面语)表达能力。同时聋校课堂教学一定要遵循聋生思维形象直观性强、逻辑性差的特点,从聋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去设计、实施教学,才能使课堂真正有效。

二、提高聋校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一)引起视觉注意,减少视觉干扰

聋生因为生理缺陷使得他们在获取信息时优先使用视觉,记忆也同样以视觉记忆为主要途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一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引起学生的视觉注意,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比如:多运用实

物、图片、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具,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对于重点知识讲解时,教师可以用放慢手语速度、增加手语力度、加大手语弧度等形式引起学生注意;也可以借助于夸张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时,多用鼓励的眼神、善意的微笑、轻轻抚摸代替“你真棒”、“你回答得真好”等语言对学生进行正面评价,拉近师生情感距离,增强学生学习成就感,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在引起学生视觉注意的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减少对聋生视觉的干扰,提高视觉记忆的有效性。因为聋生的辨别能力较差,不容易辨别出事物的本质差别,因此需要教学设计时要有针对性。比如在用PPT课件展示教学内容时,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PPT,用简洁的语言或图画表现知识点,避免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图片或动画出现分散学生注意力。同时在引导学生看图前一定要给学生提示“看什么”“、看哪个方面”,以此去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把学生的视觉注意力转移到教师的教学目标上来。同时,教师着装、仪表方面比普校教师更严格,教师应注意避免佩戴过多或过于夸张的饰品,减少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二)解决沟通障碍,畅通交流渠道

手语对于聋生,就好比地方语言对于健听人。手语是聋生的母语,不管是课堂学习还是沟通交流,手语都是聋生的首选。手语也因为聋生视觉优先的特点,它的表达顺序和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常常会把句子的中心词放在前面。比如汉语“我喜欢吃苹果”一句用手语表达则是“苹果,我喜欢吃。”虽然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也使用手语进行教学,但教师受汉语的影响,通常按照汉语的表达顺序来打手语。教师和聋生不同的手语表达方式,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是为什么师生互动难、聋生学习

·14·

教学研究兴趣不大、对老师讲解的知识理解不了等诸多问题产生的原因。原因在于学生根本没有看懂老师的手语,不知道老师讲的是什么。举个例子,老师说:“同学们,快停下来,不要跳了。”学生看到老师根据汉语表达顺序打出的手语,视觉记忆优先的特点,聋生首先记住的是往往是最后一个“跳”字,就会误解老师的意思继续跳下去,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表现更为明显。但如果按照手语的表达规律“跳,停了”,学生的记忆就会停留在“停”字上而理解老师的要求停止跳动。这说明老师一定要遵循手语语法规则向学生传达信息,同时还要求干净、简洁,准确,让学生明白老师的意思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聋教育语文课堂教学中,在进行阅读训练(阅读课文、朗读词语)时,教师一定要严格、准确地使用标准的中国手语(手势汉语)指导学生朗读(准确到标点符号);在讲解意思和理解内容时多用自然手语,有利于聋生理解。所以,聋校教师要能灵活自如地处理好手势语和自然手语两者的转换。

聋生受手语影响,书面表达就显得语序颠倒错乱。老师会习惯站在汉语的角度认为聋生这种表达是错误的,更会一直强调正确的语序表达方式。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它混淆了手语和汉语的不同规律。从语言学讲,手语是一种真正的、独立的语言,聋校教师应主动认识和了解这种规律,而不是一味地强调让聋生遵循汉语规则去改变手语的表达顺序。而聋生作为特殊群体,最终将回归主流社会,避免不了与正常人的交流。这就要求聋生必须积极学习汉语语法规则,去使用正常人的表达方式。课堂上,老师也要培养聋生运用汉语的意识和能力。

(三)减少视觉疲劳,保证视觉的完整

聋生运用视觉捕捉信息更容易疲劳。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和实施教学时充分考虑到这点。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通过教师讲解、合作探讨、情景演示等方式动静结合,使教学形式多样化。诚如全国聋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程益基所说“关键是要以人为本,以聋儿为本,从聋儿的实际出发选择教学方法,提倡个别化教学……可以多元化,多种教学方法并存。要用方法去适应聋儿,而不是让聋儿来适应

作者单位: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责任编辑:周朝坤

方法。”如故事性强的课文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情景演示;动词的学习让学生用动作表达出来;抽象的知识通过写一写、填一填形式巩固理解……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避免教学形式单一而产生的疲劳。但要注意的是,一堂课的问题情景设计、小组合作、知识拓展等环节都应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开展,避免华而不实的表象。另外,教师还应有效把握授课时间,减少视觉疲劳。

同时,聋生因为听觉缺陷使得信息的获得以视觉为主,因此他们对事物的整体属性的把握范围缩小、完整性不够。因此,聋校课堂教学上,教师教学时尽量面向全体学生,不要随意走动,使聋生能完整地看到教师传递的信息,保证视觉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正确掌握各学段重点知识

聋校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每个学段的重点都做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写自己的话,运用词语写一句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第二学段(3-4年级)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写下见闻感受以及一些想象,初步写段)、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第三学段(5-6年级)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第四学段(7-9年级)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由此目标和内容看出,识字和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更是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聋教育要求虽没有这么高这么难,但是也不能脱离这个课标,识字写字、阅读写字的根本要求是一样的。作为聋校语文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聋校语文课程标准,做到对年段重点知识了然于心,这样才会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比如低年级要减少课文分析部分,加强识字、写字、学词学习;中高年级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聋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一篇课文可以教的内容很多,但切忌面面俱到。教师要参透教材,抓住重点、难点教学。

2017·8期·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