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创设情境在促进学生语文朗读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伴沃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创设情境在促进学生语文朗读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丁永超

来源:《教育周报·教研版》2016年第02期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 高学生的思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新课标的这一具体要求概括了语文的性质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注重语言文字的学习,创设合适的语言环境,使学生乐于其中,注重阅读感悟的理解与体验从而实现以读促悟、以读悟情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情境创设 朗读指导 适当引领 提高课堂效率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带着热情,凭自己的经验能力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是以自己的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体验文本的,这时他独特的心理感受,情感意志,想象理解都将在文本上打下鲜明的个性的印痕。有些课堂,气氛热烈活跃,学生兴致勃勃,有些课堂,学生沉默、无动于衷,两两比较,就会发现,原因在于在教学中,有没有创设情境。缺乏情境,学生就完全成了旁观者,成了老师引领下的分析者,学生没能进入情境何来对话?学生还没有被文本所感动,何来品味?学生与作者冷静的对视怎能激动?为了能让学生真切地感悟体验文本,教师应该针对其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富有魅力的语言、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手段,构建一个引力强劲的阅读磁场,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与探知欲望,在对文本的还原和体悟中感受阅读的妙趣横生。情境教学,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起学生情感体验,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情境教学法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创新的教学方法。新课程理念要求,在教学中强调要进行情境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挥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渗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之中。而阅读课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课文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的重点,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如何把课堂教学情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施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来?所以,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一、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文本中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汉语言的学习,往往是在一定的语境里,通过倾听、模仿、实践而逐渐学会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为此李吉林老师指出,情境教学就是教师充分利用与课文相关的形象,创设典型的课文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进入作品所描写的情境,“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根据这一教育理念在指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指导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情景的创设在于再现课文场景,使学生对于抽象的、没有见过的物体或景观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即做到“形真”,因此,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必须是对教学有利的,与文本相衔接的、符合语文教育规律和学生年龄特点的。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起情感点,积极参与阅读体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不能开启学生情感之门,使之与教师、文本、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那么,这教学活动就是干瘪枯燥的。因此,创设有效情境,促进学生情感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充满情感的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中心,创设情境引发情,加强朗读感受情,以情带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感染了学生,感染了课堂。

有效情境,创设在语言表达中。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经常问自己:为什么要学语文?学习语文最终要教会学生些什么?思索的结果就是:利用语言文字与别人进行沟通交流从而达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所以说,培养学生“情动后而辞发”的能力尤为重要。即创设的情境必须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感。 二、结合语言环境进行朗读训练

(1)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朗读指导。“读”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只有在语言环境中,才能把握住每个词、每句话的感情色彩,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的训练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进行一番体会与揣摩。

(2)如教学《一只贝》时有这样两句话“:这是珍珠?嘿,多稀罕的一颗大珍珠!”前一句,“这是珍珠!”感叹号突出吃惊的语气,因为他们没有想到在一件残破不堪的外衣下竟蕴藏着这样一只漂亮的珍珠。后一句贝珍珠的漂亮和发出的夺目的光而折服,是由衷的赞美之情。所以两个感叹号应引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

(3)再如《观潮》一课,当午后一点人们看到远处的潮水奔涌而来时喊出的“潮来了!”,要引导学生在充分体会观潮人群等待的急迫,看到潮来时的激动,所以到处互相传告着“潮来了!”“潮来了!”的心情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入情入境的读,朗读会更逼真,更能体会人声鼎沸的意思。

(4)创设情境引导孩子去读。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读”的训练是阅读最常用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对课文的把握能力一定会提高的。看到波澜的大海,会心胸开阔;看到一望无际的绿色大草原,会心旷神怡。而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海的广阔,草原的美丽呢?这就需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就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媒体演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实验、欣赏自然、表演、游戏、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活动富有情趣,学生如身临其境,得其熏陶感染。例如《台湾蝴蝶甲天下》一文,对于蝴蝶谷的美丽从字面上来理解只能感受蝴蝶的多,这么多的蝴蝶相融在一起又是什么一种情景呢?为了让学生感受蝴蝶谷的美景,我根据课文内容下载相关课件,学生在声、光、电、音响的作用下如临其境,真实的感受到蝴蝶谷的美丽,此时让他们进行感情朗读体会就深刻得多了。

(5)注重感知与表达。创设情境教学,还要引导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为感知和情感,吕叔湘老师在《语文常谈》一书中写道:语文是指“语言”和“文字”。这里说的“语言”是口语的意思。语文课应当是“语言文字课”而不是“文学课”。可见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重要作用。李吉林老师在《情景教学法》一文中也强调“把学生的认知与学生的情感结合起来”即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表达则通过省情并茂的朗读来实现。所以说,创设情境只是把学生带进了语言场,而要真正发挥语言表情达意的作用还需要教师精心的引导。 三、正确引领、恰当点拨,用富有激情的语言让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激情

教师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丰富的想象之境。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里,作者把自己丰富的情感通过笔端倾泻在字里行间:或讴歌赞颂,或贬抑鞭挞,或欣赏爱慕,或讽刺嘲笑。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情感便是联系教材与学生之间的纽带,教师充沛的情感,生动的语言,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推进学生的智力活动,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带入丰富的想象之境,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感。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去感受文中的情感,就必须以自己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去扣击小学生的心弦,使之产生情感共鸣。《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安徒生写的一篇著名的童话。读完全文,学生会为小女孩悲惨的命运而感慨但感受不会深刻。为了让学生真正读懂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整节课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导入新课时我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过年的体会。)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年吗?过年时家长会给我们买些什么呢?”由于问题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所以孩子们很快回答说:喜欢!因为过年可以穿新衣,可以放鞭炮,可以有压岁钱,可以有好吃的、好玩的……孩子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但无一不透漏出他们的幸福感。接着我话题一转:“在几百年前的丹麦,也有一位小姑娘在过大年夜,她就没有你们那么幸运了,那么她的大年夜又是如何度过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相关语段。”把学生带进故事情节中后,我接着引导: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学生答:命运悲惨的小女孩,因为他没有御寒的衣服穿,没有过冬的鞋子更没有人疼爱她。“这是一位美丽的小女孩。因为她有一头漂亮的金发,两只明亮的大眼睛。”师:“这样美丽的姑娘为什么会有那样悲惨的命运呢?启迪学生去深入思考。配合适当的背景介绍,让学生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是不公平的社会制度造成的要想改变他的命运,就得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这样一分析,学生对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就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这样就为最后的写话做好铺垫:假入此时小女孩还活着,你最想为她做什么?这样层层设环,把学生逐步引向深入,是认识有理性到感性达到质的飞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总之,利用情境教学,能寓理于情,寓教于乐。润物无声,不仅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而且使学生获得情景感受,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化难为易,在审美愉悦中主动愉快地学习语文知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创设和运用教学情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地和老师、文本展开对话。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文本和儿童的心理特征,要适时、适量地为学生创造各种情境,使教学变得更为有声有色,让学生真正快乐、轻松地学习语文,感受语言,感悟生活。 参考资料:

(1)《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2)吕叔湘《语文常谈》(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第3页 (3)蒋冰冰(J)《李吉林情景教学法》《小语生活化》2011_04_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