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初中语文课《出师表》谈诸葛亮之“谨慎”

来源:伴沃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初中语文课《出师表》谈诸葛亮之“谨慎”

作者:赵继峰

来源:《成才之路》2008年第02期

摘要:谨慎是优点,但过于谨慎就成为缺点了。由于谨慎,诸葛亮一是辅佐刘禅失败;二是发现和培养人才失败,使蜀国人才匮乏,后继无人;三是北伐中原,未能成功;四是积劳成疾,病死军中。所以,“诸葛一生唯谨慎”非为长处,实为诸葛亮为相之性格缺陷,它限制了诸葛亮的作为。

关键词:谨慎; 缺陷; 失败; 限制; 作为

《出师表》中诸葛亮自言:“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世人也一致评价“诸葛一生唯谨慎”,给予赞扬,然而笔者认为:谨慎固然是人的优点,但过于谨慎就成为缺点了。就像讲卫生一样,爱干净是好习惯,但过分了,就成了洁癖,变成了缺陷。

“卧龙、凤雏之中,得一人而得天下。”(司马徽语)而刘备同时得到两个人,却没有得天下!何也?凤雏早逝,自不必论,那么卧龙呢?陈寿说:“诸葛亮之为相国,抚百姓,方仪轨,约百职,从权利,开诚心,布公道……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陈寿《三国志》)可见,诸葛亮当政期间励精图治,严明赏罚,推行屯田政策,南征北伐,建立了丰功伟绩,成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那为什么又没有得天下呢?卧龙“谨慎”,“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诸葛亮劝阿斗:“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而他自己“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司马光《资治通鉴》)这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诸葛亮对后主刘禅的“扶”上有问题,他没有认真培养阿斗的治事能力,而是代行其事,把大小事都替阿斗安排好了。在《贞观长歌》中唐太宗李世民评论说:“阿斗为什么会成为阿斗,责任在孔明,诸葛亮把什么都安排好了,阿斗还干什么!”二是诸葛亮对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上有问题,诸葛亮把什么都干了,使人才得不到发现和培养,致使蜀汉政权人才匮乏,以致出现了“蜀国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这说明诸葛亮过于谨慎,不放心下属办事,把自己的相国之职,当做“六部”办事员了。那么相国之职是什么?唐太宗说得很明白,就是求贤!“上谓房玄龄、杜如晦曰:‘公为仆射,当广为求贤,随才授任,此宰相之职也。’”(司马光《资治通鉴》)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从军事上看,六出祁山,终无所成,尤其是首出祁山,影响深远。“诸葛亮出兵之前,魏延请率奇兵五千,从子午谷突击长安,夏侯楙无谋,必然逃走,主力从斜谷而进,可以一举平定咸阳以西的地方,子午谷口正对着长安,是进兵最便捷的路线。当时魏因刘备已死了好几年,对蜀并无准备,魏延的计策应该是可行的。”(《中学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史教师手册》P517)可是诸葛亮出于谨慎的本能,不采用魏延的计策。执行“安从坦途,平取陇右”的战略,舍近求远,率大军攻祁山,给了魏国以组织防御的时间,致使这次出兵功败垂成。

事实上,“魏以汉昭烈既死,数岁寂然无闻,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于是天水、南安、安定皆叛应亮,关中响震,朝臣未知计所出。”(司马光《资治通鉴》)如果采用魏延的计策,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诸葛亮没有采用魏延的计策,加上错误地用马谡作先锋,自己又远离前线,使这次北伐的大好机会白白错过。毛泽东读《失街亭》时点评道“初战亮宜自临阵”。认为首战必胜,诸葛亮应亲率大军挺进,集中兵力,迅速占领长安,以制天下。

“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陈寿的评价是很中肯的。诸葛亮不能统一中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战略上的失误。(1)战略思想失误。诸葛亮确定“先战而后求胜”的策略,连年战争使得“益州疲惫”。(2)战略选择不利。益州地处边远,地势易进难出,交通不便,不足以制天下。(3)战略措施不力。“战者以形相胜也”,兵贵神速,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是很重要的。“刘备、关羽、诸葛亮三分兵力,安能不败。”(毛泽东点评《隆中对》)

“亮尝自校簿书,主簿杨 谏曰:‘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今明公自校簿书,汗流终日,不亦劳乎!’亮谢之。”(吕抚《历代兴衰演义》)看来诸葛亮从谏如流,会纠正错误了!可后来诸葛亮北伐,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时,“亮遣使者之懿军中,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阅之。日啖食不及数升。’懿告人曰:‘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吕抚《历代兴衰演义》)可见诸葛亮为相几十年,一直都是管得很宽、做得很细。“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并无多大改变,终于积劳成疾,病死军中,实践了自己“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誓言,终成“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事无巨细,亮皆专之,”(陈寿《三国志》)并不是诸葛亮想专权、独裁,而是出于谨慎之故。由此可见,谨慎本是良好的性格特点,而“诸葛一生唯谨慎”,非为长处,实为诸葛亮为相之性格缺陷,它限制了诸葛亮的作为,影响了诸葛亮统一中原宏伟目标的实现。诸葛亮鞠躬尽瘁,忠于王事的品质,为历代统治者所颂扬;诸葛亮勤于政事,励精图治的行为,更为广大百姓所爱戴,而诸葛亮过于谨慎的缺陷,只是伟大人物身上的瑕疵,并不有损诸葛亮作为中国人民智慧化身的形象和后世为官者学习借鉴的榜样。 (西安市长安区灵沼乡初级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