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缕荔}学 刨设情境 ' 构建重视朗读教学的高效课 堂 ◎刘慧兰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使 “念”。这种现状让人很是担心:没有朗读,哪来语感?语 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个空灵、皎沽、恬静的月夜之中,有令 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怎么能够达到? 人遐思无限的意境美;“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借嗅青 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笔者采用了刨设情境的方法,激 梅偷偷瞥一跟心爱的意中人,区区几个字就形象地表现了少 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指导其朗读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喜爱课 女的娇羞美……汉语言文字有着无限的广度、深度和丰富的 容量。要学生领会语言‘文字这样的美,需要朗读教学。朗读 教学以朗读为基础、以诵读为延伸,是 个文心、师心、学 外朗读。 1.创设参与情境,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 要关注朗读的参与面。叶圣陶曾告诫我们:语文 生的求知之心与外在课堂环境水乳交融的具体教学情境。在 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而是引导学生读书的。朗读是每个 这‘‘状态中,朗读与体验并行,想像与创造交织,学生的心 学生在课 灵得到净化。 应该拥有的权利,只有让学生参与进来,才能 体现教学的主体性,这样的课堂也才有生命力。在班级中, 口,J,不敢表现自己:有的学生因学习基础差 笔者对学生朗读现状的调查情况是这样的:让学生将一篇 有的学生性格内I五六百字的文章 确、流利地朗读下来,一‘个班级里能达到 要求的几乎可以用“风毛麟角”来形容;班级中语文成绩不 缺乏朗读信心,也不敢在众人面前朗读。针对这部分同学,课 上要给他们时问和机会,课后还适当布置一砦朗读作业,可 以要求学生到四人组的组长跟前朗读,给他们表现的机会,给 理想的学生几乎每段中总有读错的字。学生凄书只是被教师 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 他们以安慰、鼓励和指导。如彳丁些学生的音质特别好,有些 联系的文章可以拿过来比较一下,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同样在朗读教学中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把两篇感情基调迥 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幽微的。可能没有人不为朱自清《背 影》中的父亲形象所感动,那是因为,他的身上凝聚了所有 然不同的文章或两篇情感韵味相似的文章放在一起来读,更 父亲的影子,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恐怕所有人都在那一刻 能’止学生在朗读中发现其中表达的微妙之处和细微的差别。 变做了父亲和子女。因此说,读一 篇佳作会使人心襟摇荡。 为其中的情之所至,使人有所念。因此,在学生了解课文 席慕容和余光中都弓过…首《乡愁》,两首诗拿过来,存学 生反复的吟诵中,在所配的乐曲中有了发现:席慕容的诗充 的基础上,教师需要提示他,看过这段内容,你想起什么?满了一种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若有若无,缭绕在人们的心 此时,如果你身处此情此境会怎样?那么接 F来再读的时 头,意境清幽而温婉,需要渎得余味无穷,余韵绕梁。“离 候,学生的态度就会变得凝夏起来,效果当然要好得多 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余光中 叶 陶先生有这么 段天 朗读最终目标的描述:“吟 的诗忧伤一点一点变浓,而儿始终笼罩在人们的心头,挥之 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理解,而且亲切地体 不去。无论走到哪里,忧愁都随之而至。意境凄清而沉郁。 会,不知不觉之 ,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 在朗读时余诗需要开始时语气平缓,有如缓缓的网忆“4'n'1 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朗渎,像r--一位出色的导游,把诵读 候——”,逐渐语气变深沉“长大后——,然后,感情变得 者引入神奇美妙的境界。朗读取得的效果,有时靠分析是永 伤感“后来啊——”,最后,情感沉痛“现在——”,将诗 远得不剑的。 人由个人的悲哀 升至家田之思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在朗读诗文时,还需要沣前朗读主体的联想体 验。语文学科之所以显得晕要是[又]为它的人文性,它对人的 2O1O.1 2 (孙岚 7 30O70)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 O O 6级教育硕士 同学的感情把握比较好,就引导其他同学用欣赏、鼓励的眼 的畏惧心理,能结合文章内容自由地表露感情。“忘其形, 光,增强他们的朗读自信心,从而营造人人都能参与朗读的 流其情。”如身处世外,只存在于自己的天地之间。在这样 和谐氛围。 的环境中,学生自然对所读的内容印象深刻,水到渠成地完 成了背诵任务。 作为语文老师,还要适时指导朗读技巧,例如节奏、语 2.创设教材所需要的情境,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大多文质兼美,但要通过抽象的语言 符号体会到作者浓浓的深情,并不是学生一读就能感受到 速、重读、轻声等;朗读的形式一t:r ̄J可以采用个人读,小组 的。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但他的情感流露需要慢慢地酝 读、分角色读等方法;如今电教媒体的课堂普及率非常高,酿,再通过…个个触发点才能激发出来。在教学过程中,笔 也可以配乐朗读,播放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在乐声中 者注意学生头脑中意象的转换,设法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 调动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这些教学方法尽可大胆采用。 5.创设课外朗读情境氛围,促进朗读习惯的培养. 词语,引导学生从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中,感知事物的特 点,与头脑中已有的意象进行联系,从而触发联想,形成作 品词语所蕴涵的意象。在合适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入境、入 情,充分调动起学生全部的想象和联想。当他们进入情境、 进入角色,便容易“情动辞发”地读出感情,达到朗读的效 果。如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 上空留马行处”时,可以提问:【lJ路的特点是什么?马行处 是什么意思?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后就要求结合句子的意思让 学生想想作者在画面中的动作,再思考这动作饱含了什么样 的感情。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再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细 心品味语意,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自然地体会到了 作者和友人问的依依惜别之情,领悟出“此时无声胜有声” 的意境。最后,再让学生带着这种感情去朗读文章,感受古 诗的韵律美,那就是另外一种享受了。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专心听别人朗读的兴趣 课前,教师需要精心挑选听读材料。既可以是学生接触 较多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微型小说,也可以 是部分学生的优秀习作。针对学生的优秀习作,笔者是这样 处理:读到关键之处停下来,要求学生利用几分钟猜出下 文,然后请指名进行比较评议。引导学生在几分钟之内去思 考和探索,既培养了学生听读的耐心和细心,又激发学生探 究的欲望、解决问题的热情和责任感,就容易体验知识的发 生、发展,逐步增强创新意识,惊叹习作者精心的构思的同 时,萌发模仿习作的意识,可渭一举多得。笔者还从网络中 找优秀的文学作品的范读,在听读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够 学习语占,吸收词汇,摸索语法习惯,感悟和吸收他人的思 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等,学生可以把读得的信息,自然地流利地 通过口头表达出来,提高了其口语交际能力,从而能“出口成 章”。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学生把说的内容整理、润饰加工 就可以形成书面语言,逐渐形成“下笔成文”的能力。 4.创设朗读情境,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听自己的朗读。方法很多,笔者只是让学生 将自己耳朵塞住,只听他自己的朗读声音。开始学生是好奇 地听自己声音,后来早读课或者课堂朗读时就能专心地欣赏 自己的朗读了。这种方式非常简便易行,却能让所有学生都 忘记周围同学的存在,让所有学生抛开一切自卑、怕人讥笑 课堂指导毕竟只能被限制在45分钟内,存在着先天的不 足。朗读训练如果能扩大到课外,让学生随时随地会读,敢 读,读得好,才算是真正扩大了朗读的范围,巩固了朗读的 战果。笔者作了如下尝试: I.在讲一篇课文之前,要求学生自由读儿遍,完成预习 任务。要求是: f1.结合字典,扫清阅读障碍。不可少一一字, 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读得正确、通顺、流利。b.围绕 课本习题和其它手边练习,边读边想,试着去解决问题,提 高朗读的效率。 2.教师每天布置适当的朗读作业。将朗读作业(如优美 的阅读选文、文言文译文、新学课文等)交给同桌或组长检 查。在习作完成后,要求每个学生大声朗渎自己的作文,完 成初步的修改_丁作,如可以改 E笔误,补出漏写的字,修改 不通顺的句子等。 3.推荐优秀书报、期刊,如《语文报》《中学生阅读 报》《读者》《青年博览》《微型小说》等:推荐阅读网站 如乐读网等,激发学生利用网络等多种媒体学习朗读。组织 学生阅读中学生推荐阅读文学作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 或通读原著,或读精彩情节。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原著,再从 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 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4.开展朗诵比赛。针对学生性别的特点,分别布置男女 生‘ 定的课外朗诵任务,然后安排课时开展竞赛活动。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这样说过:语文教学的所谓 “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加强朗读教学,才能促使学 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感悟 美、体验美。 参考文献: [1]赵光千,李亚英,张英杰.有效上课一一问题.探究.对策 [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 0 0 9. [2]魏书生.如何做最好的教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 009. (刘慧兰 大丰市草堰二中 22412 7) 201O.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