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唐代公主“愁嫁”现象及其原因

来源:伴沃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唐代公主“愁嫁”现象及其原因

作者:方 胜

来源:《历史教学》2008年第11期

[关键词]唐代,公主,婚姻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21—0070—03

俗话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在唐代的中后期,情况并不尽然,大唐皇帝为挑选品学兼优的好女婿不惜动员大臣们到处物色,甚至下诏“海选”,可是有些士人并不愿意娶公主。略举几例:

唐宪宗时,翰林学士独孤郁为宰相权德舆女婿,颇为宪宗羡慕,感慨权德舆得佳婿,想到自己长女岐阳公主尚待字闺中,“遂令宰臣于卿士家选尚文雅之士可居清列者”。宪宗本意是想招位进士出身的才子为驸马,所以“初于文学后进中选择”,但当时有名望、有才学的士人都不愿意娶公主,“皆辞疾不应”。最后,宪宗只好选择了前朝宰相杜佑的孙子杜惊,他并非进士出身,才智也很平庸,后来因做了驸马而大富大贵,为此他还受到了他的从弟、著名诗人杜牧的轻视。

唐宣宗在为广德公主招驸马时也遭遇到类似情况,“会有诏于士族中选人才尚公主,衣冠多避之”。于琮原本靠着门荫的关系当个小吏,久不得志,在驸马都尉郑颢的引导下愿意应诏为驸马。在他答应了国婚以后,郑颢找关系托人让他进士及第,算是取得了一定地位,也给帝王、公主挣回了一点颜面。

一般人看来,能够当上驸马应该是件值得庆贺的事,而当时并非如此。

王徽在宣宗大中十一年(857)进士及第,“时宣宗诏宰相于进士中选子弟尚主”,因此他也成为候选人之一,可他不但没有丝毫兴奋之情,相反“闻之忧形于色”。后来因为他年逾四十,又体弱多病,方才作罢。

而郑颢就没有他“幸运”了,在宰相白敏中的奏选下,他不得不放弃了与高门卢氏的婚姻,而娶万寿公主。为此,郑颢对白敏中恨之入骨,以后一直伺机报复。

不但高门望族、文学之士不愿娶公主,就连隐士也如此。《旧唐书》记:“玄宗好神仙,而欲(张)果尚公主。”《明皇杂录》卷下所记稍详,唐玄宗欲以玉真公主下嫁张果,张果竟然不愿意,还说:“娶妇得公主,甚可畏也。”虽然故事的真实性值得怀疑,但毕竟代表了部分士人的看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由此看来,中晚唐时士人不愿娶公主,皇帝的女儿也愁嫁并非偶然现象。出现这种情况,固然与当时某些高门望族仅相互通婚的门户之见有关,可能更是同大唐公主们的自身行为密切相关。正如宋代理学家朱熹所说:“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概括起来,唐代公主们“闺门失礼”行为至少表现为如下数端:

其一,李唐氏习俗异于中原,唐代公主改嫁现象屡见不鲜。

《新唐书·诸帝公主传》记唐代211位公主,据此统计,明确记载出嫁的有134位,其中有27人改嫁,全部集中在唐肃宗以前(包括肃宗)。肃宗前有99位公主,已知出嫁者为86位,也就是说近三分之一的公主有改嫁经历,其中还包括一改再改的安定、齐国、萧国三位公主(按:以上统计仅据本传,岑仲勉《唐史馀渖》卷一记:“(睿宗)凉国长公主初嫁薛伯阳再嫁温曦”,可补唐史之阙)。对比清代公主的婚姻状况,可能较有说服力。清代共有82位公主,只有4位因夫亡而再嫁,而且都在清代前期,后来的寡居公主没有一人改嫁。而唐代前期,公主因为丈夫获罪流放,甚至仅贬为外官就会改嫁。

多位公主改嫁,这对于深受少数民族风俗熏陶的李唐家族而言,可能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但对于长期被儒家思想浸染的中原士人来说,就难以接受了。特别是一些名门望族,如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赵郡和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等,他们是海内最高、人人称羡的门第,异常看重婚姻之事,本来就耻与诸姓为婚,对这些视婚姻为儿戏的公主们自然不会有多少好感,更何况还有很多公主生活作风不正,或者生性骄纵蛮横。如此看来,士人不愿娶公主也在情理之中了。新城公改嫁后,驸马韦正矩“遇主不以礼。俄而主暴薨,高宗诏三司杂治,正矩不能辩,伏诛”。韦正矩虽然接受了这位改嫁的公主,但没给她好脸色,甚至有可能正是他致公主于死地。新城公主成了改嫁的牺牲品。唐代还有两位公主先后嫁一夫的现象,如裴巽先后娶宜城、薛国二公主,杨锜先后娶太华、万春二公主,虽然都是在前者死后续配,但仍然可见唐代公主婚姻的不同常情之处。

中晚唐诸多公主生平事迹不明,史书失载,但经过德宗对公主制度、政策的整顿,公主改嫁的情况可能有所减少。德宗、宣宗都对公主行为采取过针对性的约束措施,宣宗明确下诏:“夫妇,教化之端。其公主、县主有子而寡,不得复嫁。”此时,帝王意识到对公主问题必须下大力气整治,才能挽回皇室的尊严,扭转社会对公主的看法。 其二,唐代前期有些公主生活作风不正,史书明言其淫乱。

合浦、郜国、襄阳等公主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合浦公主同驸马房遗爱(房玄龄之子)外出打猎,遇僧人与之乱,同时还赐给丈夫二女子作为交换,后来又同两位僧人(智勖、惠弘)一位道士(李晃)淫乱;安乐公主“素与武延秀乱”,郜国公主“与彭州司马李万乱,而蜀州别驾萧鼎、澧阳令韦恽、太子詹事李皆私侍主家”;襄阳公主嫁张克礼后,“有薛枢、薛浑、李元本皆得私侍”,乃至国家司法部门都试图干预,一定是闹得满城风雨,众人皆知了。她们之所以敢如此放纵,也因为有“母仪”的榜样,争权淫乱的武则天、韦皇后等人成了公主们效仿的典型。武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天公开招“面首”,分享千金公主的私嬖韦小宝;韦皇后与武三思淫乱,三思死后,又与其女的驸马武延秀淫乱。唐代礼仪松弛的确是事实,但全社会恐怕也不至于都荒唐到这种程度吧。 其三,骄纵蛮横、扰民乱政,甚至厚颜无耻、泯灭人性。

公主骄横似乎是自古皆然,刘宋时期宋明帝不满意此恶习,有意教育诸公主,他借江敦尚公主的机会,令人替其作《为江欺让尚公主表》,并以此表遍示诸主。表曰:“王敦慑气,桓温敛威。真长(刘恢)佯愚以求免,子敬(王献之)灸足以违诏。王偃无仲都之质而裸雪于北阶,何璃阙龙工之姿而投躯于深井,谢庄殆自同于矇瞍,殷冲几不免于强鉏。非无才意,而势屈于崇贵,事隔于闻览,吞悲茹气,无所逃诉。制勒甚于仆隶,防闲过于婢妾。”一下子提出了八位受气的驸马。到了唐代这种情况更是有增无减,诸多公主中有干预朝政争权夺利者,有扰乱民生夺民田宅者,有伙同他人试图谋反者,也有丧尽天良厚颜无耻者。

唐代诸公主中,权力欲望最强烈、影响最恶劣的自然要数太平、安乐二位。太平公主深受武则天宠爱,又在平息韦氏之乱中立功,可谓权倾一时,“时宰相府七人,五出其门”,朝廷大事必经其裁判而后执行。她聪颖过人,也骄横过人,为达自己目的不惜草菅人命。在驸马薛绍死后。本打算改嫁武承嗣,但因为武承嗣当时小病在身就罢婚;后来她看上了武攸暨,于是残忍地杀害了武攸暨之妻而夺其夫。安乐公主更是收钱卖官,史称“斜封官”,“侯王柄臣多出其门”。

扰乱民生夺民田宅的公主也大有人在。安乐公主“夺临川长公主宅以为第、旁彻民庐,怨声蜚然”,“与长宁、定安三家厮台掠民子女为奴婢”;长宁公主夺取政府公共用地、私人住宅营造宫室;穆宗之女安康公主做了道士,同样在外扰人被诏回南内。

还有伙同驸马试图谋反者,如果说北景公主因为其丈夫柴令武与房遗爱谋反而受牵连,其自身是否也参与其中不甚明确的话,那么合浦公主参与其夫房遗爱的谋反似乎毫无疑问。她骄奢之极、不尽孝道、纵欲淫乱,种种行为可谓是骇人听闻。她不但负帝爱而骄、大量敛财,而且不尽孝道,“帝崩无哀容”。用“厚颜无耻”、“丧尽天良”“泯灭人性”来形容她也毫不为过。宜城公主因驸马裴巽宠爱另一女子,就派宦官“截其耳鼻,剥其阴皮漫驸马面上,并截其发,令厅上判事,集僚吏共观之”,割耳割鼻断发,剥阴皮盖在脸上,并让人围观,凶狠残忍之极,丧失人性。这些公主的种种劣迹在社会流传开来以后,士人们自然再也不愿、不敢娶之为妻。 其四,很多公主与道教人物接近,声名狼藉。

据《新唐书·诸公主传》统计,唐代诸公主中有13位出家人道,并不否认其中或有潜心修道者,或者为了躲避和亲者;但同样也有一些人是为了摆脱宫廷生活的束缚,寻求快乐刺激生活的,如安康公主,“为道士,在外扰人,诏与永兴、天长、宁国、兴唐四主还南内”,想必她们也并非诚心修炼。众所周知,道教的宗旨是享受现实人生,房中术与炼丹、行气并为三大养生术,是升仙法门之一。在道教盛行的唐代,很多女道士生活作风极为放荡,人道的公主也难免沾染其习俗。这在唐诗中也有所反映,如李商隐的《碧城三首》,明人胡震亨《唐音戊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评曰:“此似咏其时贵主事。唐初公主多自请出家,与二教人媒近。商隐同时如文安、浔阳、平恩、邵阳、永嘉、永安、义昌、安康诸主,皆先后丐为道士,筑观在外。史即不言他丑,于防闲复行召入,颇着微辞。”所谓“防闲”“召入”说明世人对她们是颇多微辞的,这对公主在社会上的名声也进一步造成了不良影响。

其五,君王皇后对公主宠爱过度,又有些礼法习俗让士人难以适从。

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同昌公主病卒,懿宗悲伤之下怒杀翰林医官韩宗劭等二十余人,并将这些医官的三百多位家人全部关进大牢。京兆尹温璋以为此事不妥,上言进谏,也因此被贬为振州司马,悲愤之余,服药身亡。这样溺爱公主必然会助长她们的嚣张气焰。前面提到的太平、合浦、长宁等公主,都是恃宠而骄的典型。更何况,在唐代的有段时期内还有驸马要为死去的公主服最重的丧礼——“斩衰”三年的社会习俗嘲。“开成初,(杜惊)人为工部尚书、判度支。属岐阳公主薨,久而未谢。文宗怪之,问左右。户部侍郎李珏对日:‘近日驸马为公主服斩衰三年,所以士族之家不愿为国戚者,半为此也。杜悰未谢,拘此服纪也。’愕然曰:‘予初不知。’乃诏曰:‘制服轻重,必由典礼。如闻往者驸马为公主服三年,缘情之义,殊非故实,违经之制,今乃闻知。宜令行杖周,永为通制。”’至此,驸马为公主服“斩衰”三年的情况才得以改变,这也是士人对公主望而却步。难怪有人说“娶妇得公主,甚可畏也”了。

从李商隐《碧城三首》对唐代人道公主的委婉讽刺与劝诫,并结合史料记载可知,唐代公主的确存在着种种“闺门失礼”的行为,她们的言行举止让士人们难以接受,故而出现“皇帝女儿也愁嫁”的现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