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聋校语文课堂教学

来源:伴沃教育
浅谈聋校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王丽丽

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5年第02期

摘 要: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它在课程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聋校语文教学应本着为聋生今后参与社会生活和继续学习的出发点,加强师生合作与探索,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努力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关键词:教学效率;师生合作;优化设计

聋校语文教学,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听力障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他们参与社会生活及继续学习的实际需要出发,有效补偿他们的言语、思维等方面的缺陷。因此,聋校语文是很重要的一门课程,课程教学是聋校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听障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激发兴趣、达到更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呢?那就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向课堂要效益、要质量。 一、教学引导,合理排除听障学生自卑心理

听力残疾给听障学生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困难很容易使听障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接触社会范围的扩大而不断升华。而这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卑,不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不能专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课堂上教师手舞足蹈,高喊着,课堂永远不会有生机活力。因此,教师要合理引导,克服听障学生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自强、自尊、自信、自立的进取精神,要对听障学生进行日常道德行为规范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杜绝听障学生思想的随意性和行为上的自由性。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二、语文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指出,“课程设置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聋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聋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但是在我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发现教师在课堂讲解得过多,教师重在立“导”,而忽略了聋生是学习的主人。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不是应该把更多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把更多的视点聚焦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 三、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设计 1.课堂结构

打破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少讲“是”“不是”,多讲“为什么”,根据所教班级的听障学生的特点、兴趣,想要了解的问题,合理地设计课堂结构。其实,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语言文字的交流,也有眼神动作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一分善良和真诚,多一点关心与亲和力,仔细呵护学生的心灵世界,用自己的激情感染每个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走入他们的心灵,彼此间架起一座心灵的高架桥,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的人文性,促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2.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教学不应该是刻板的知识传授,重要的是学以致用,要遵循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对听障学生来说,每天总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会厌烦,导致厌学,学习成绩大大降低。同样的知识,教学方法经常改变,学生喜欢新鲜,学习兴趣就会明显提高,有了兴趣,就有了力量,学生的主动性就能得以发挥,效果事半功倍。在讲课时因材、因人施教,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五彩缤纷”的教学方法丰富我们的课堂。

(1)讲解朗读法。让学生先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观察思考,拓宽学生的思维发展。

(2)角色扮演法。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生活的角色,使学生觉得自己是课堂的主人翁,让学生产生亲切感,迫切愿意加入到学习当中来。

(3)竞赛法。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让学生好强好胜的心理,有处盛放,既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4)游戏法。把课文中精彩的篇章和段落,以故事的形式,幽默、简单地演示,这能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快乐,在以后的课堂上积极地参与学习,因此也达到了活跃课堂氛围的目的。正如苏霍姆森斯基所说:“学习如果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那他就能成为学生深感兴趣而富有吸引力的事。”

因此,通过师生双边做到有讲、有练、有议论、有思进行学习,即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从而创设了有生机的课堂。 四、师生合作共探索

1.营造和谐友爱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注重语言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生平等相待,只有对学生平等相待、热情相待,才能使大家生活在愉快和谐友爱团结的气氛中。”“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在课堂上,我们要学会宽容,学会民主,学会善待学生,每个学生的独特见解,让学生敢于说真话,诉真情,表达自己独特的一面,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语文知识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因此聋校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条理清楚,手语准确规范而且精炼,这就要求聋校语文教师口语与手语的转换,手势语的手型、准确性、形象性等要更加规范,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2.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

在课堂上学生常常提出一些不完全正确的猜想,或是提出一些片面狭窄的问题。那么我们作为教师要端正自己的位置,不能视为“异端”,大声喝斥学生“胡说八道”。素质教育作为一种高质量的教育,教师应树立和谐的教育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师生加强合作,同思考、共探索,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辩论,鼓励学生遐想、创新,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3.相互倾听,增进师生交流

学会倾听(看)学生讲话,是师生交流的最基本要求。每个人都希望有人聆听自己的倾诉,高兴的或不满的各种情绪。但许多时候,我们缺少一种真诚的耐心。我们早已习惯滔滔不绝地讲,疾言厉色地训话,不习惯倾听学生的诉说,有时不分青红皂白地下结论,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心。因此,许多学生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不肯轻易坦陈自己的心迹,绝望、游移的眼神令教师窒息。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是一个长者、智者,更多的应是一个友者,做一个学生忠诚的倾听者,给学生一个畅所欲言的机会。这是一份理解,一种尊重,同样也是一种认可,一种期望。静静地聆听,真诚地注视,友善地微笑,“听”学生的言外之意,“听”学生的心灵呼唤,和他们一起聊天,把“我很知道你的想法”“你觉得怎样”“你怎样看这事的结果”等,挖掘他们的心灵闪光点。看一些赞许性的笑容,多一些鼓励性的眼神,让学生与自己共享情感世界,使学生感到真正的爱,真正的理解,让学生意识到教师的真诚、理解、热爱,在人格上彼此平等尊重。 我们要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真诚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善待每一个思想火花,只有与他们进行真诚交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展示特教教师风采的一面,张扬学生的个性,从而达到春风化雨般地影响学生,滋润学生,净化他们的心灵,升华他们的感情。让一个班级的学生彼此相互帮助着,团结着,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隔阂与界限,生机活泼地上好每堂课。教师那双“无形的手”却“如影随形”起着调节的作用。 五、师生间和睦相处

学生有个普遍现象,那就是学生喜欢某个教师就喜欢某个教师所教的科目。喜欢科目的课堂上,就会踊跃发言,兴趣很高。而不喜欢科目死气沉沉,即“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与学生不亲近,相互不了解,学生与教师间就有了隔阂。因此,师生间产生吸引力更是创设有生气的课堂的必然要素。爱因斯坦曾说过:“能培养独创性而唤起对知识的愉悦感是教师的最高本领。”

综上所述,建立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最关键的地方,教师把自尊还给学生,相互间生产了信任感,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当然,在努力创设富有生机的课堂的同时,还要注意维持课堂纪律,避免因个别学生违纪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总之,作为一名聋校语文教师,提高聋校语文课堂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有良好稳定的情绪,尽快进入讲课的主角,并认真钻研教材,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