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卷第2期 2009年4月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0URNAL OF QINGHAI NATIoNALITⅢS INSTmITE (social sciences) VOL.35 No.2 Apr.2009 青海农牧区金融生态现状分析 宋 慧 (青海民族学院,青海西宁810007) 摘要:本文从青海农牧区金融生态的现状及存在的f*-I题出发,针对青海农牧区金融生态系统的特殊性,提出了加强青 海农牧区金融生态建设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青海农牧区;金融生态环境;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47(2009)02—0104—04 一、青海农牧区金融生态环境状况 1228.6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26 位。从农牧民消费隋况看,2006年青海农牧区人均 近年来,青海省政府积极推进“信用青海”建 设,无论是农牧区金融生态的外部环境,还是金融生 消费性支出2214.9元,其中食品支出978元,恩格 尔系数为44.16%,比青海省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 数36.2%高出7.96%。这说明青海省农牧民生活 态的内部环境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也存在一些不 容忽视的问题,如受自然条件限制,农牧区金融业发 展不平衡,业务量逐步萎缩,业务水平、盈利能力、发 展速度等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中国社会科 消费支出中用于“吃”的份额较大。 (二)农牧区金融法制不健全,政府干预过多 学院金融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 价(2006--2007)》,对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90个 中心城市、32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进 行了综合评价,青海位列全国倒数第二。 可见,青 海省农牧区金融生态环境较差。主要表现在: 金融法制建设直接影响着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 有序性、稳定性、平衡性和创新能力,决定着农牧区 金融生态环境将来的发展空间。近年来,青海金融 运行基本平稳,在遵守国家颁布实施的《中国人民 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的同时,也颁布 了一些地方性的金融法规,如《青海省人民政府办 公厅转发关于整顿乱集资乱批设金融机构和乱办金 (一)经济基础薄弱,金融生态环境恶劣 从经济规模看,青海省国民经济总量小,实力 弱。2006年全省GDP641.05亿元,在全国31个省 市自治区中排名倒数第2位。从产业结构看,农牧 融业务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清理整顿证券期货 市场的紧急通知》、《海西州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评价 区完成生产总值达300.15亿元,占全省总值的 46.8%,表现出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特征。全省总 就业人数为303.9万人,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人 数分别为143.8万人、58.4万人、101.7万人,就业 办法(试行)》、《关于加快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 意见》等,使金融运行进入法制化轨道,秩序良好, 为全省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运行环境。但有些地 区仍然存在未经人民银行批准非法从事或变相从事 结构表现出一、三、二的特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 全省47.3%,但第一产业创造的增加值仅为 15.4% [ ] 金融业务活动,采取公开或隐蔽的形式从事吸收存 款、办理结算等金融业务,超越经营范围,擅自从事 存贷款和资金拆借等金融业务活动,未经任何部门 批准,以各种名义向社会公众进行非法集资,金融执 法效率低,依法收贷得不到真正落实等现象,扰乱了 从农牧民收入情况来看,2006年农牧民人均收 入为2358.4元,比全国农民人均收入3587元低 本文为青海省社会科学规划办立项课题《青海农牧区金融服务体系创新研究》(批准号:0700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08—12—12 作者简介:宋104 慧(1977一),女,青海西宁人,青海民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经济、农村金融。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4月 金融市场,影响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三)信用环境差,贷款风险大 位,人股积极性不高。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农 村信用社的产权应该归全体人股社员所有。事实 2006年青海省政府下发了《青海省人民政府关 上,信用社目前的所有者既不是国家或集体,更不 是入股社员,这就造成信用社产权主体模糊,所有 者缺位。入股社员作为出资人难以对信用社履行真 正的监督和民主管理权利,加之受主客观条件制 约,信用社多年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人股人难以 得到利润回报,人股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如海东地 于加快全省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并逐步制定完 善了《青海省企业信用管理办法》和《企业信用信息 数据标准》等规章制度。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 行以金融部门为主导的企业、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 据库系统也进入运行阶段。现在以社会重点人群为 对象,以从业经历、信贷消费、不良记录等为主要内 容和面向社会个人的信用评价、评估等系统正在探 索中。但青海农牧区的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缺乏对 债务人履约所必需的制约,企业诚信意识和公众金 融风险意识比较淡薄,金融欺骗和逃废金融债权的 现象严重。如海北州由于农户贷款在审批、发放环 节手续相对简单,加之农村信用社在防范道德风险、 操作风险方面能力较弱,使得冒名贷款问题经常发 生,截至2006年6月末,青海省某州农信社共查出 冒名贷款11起,涉及金额380万元,其中某信用社 向一个体企业以多户贷款人名义发放冒名贷款3O 万元,使该社单户贷款比例高达8l%,超出规定比 例50%。极大地威胁着农牧区金融机构的资金安 全。 (四)金融服务单一,服务层次低 2006年l2月中国银监会制定发布了《关于调 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适度放开 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准人标准,鼓励各类资本到农 村创业,引导各类机构到农村增设网点,解决目前城 乡金融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青海大通县被列为青海 省首批试点县,2007年4月5日,由国家开发银行、 西宁市商业银行等五家机构共出资2000万元设立 了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开元村镇银行,对合理配置 当地金融资源,培育健康多元的竞争性农村金融市 场体系,增强对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产生了 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成为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兴 力量。但目前青海省大部分农牧区的金融服务仍处 于低层次水平,很多地区仍无法顺利设立村镇银行; 更多的地区无法对已有的金融机构实行良好的监 管,导致了青海农牧区金融生态的恶化。 二、青海农牧区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农牧区金融机构产权虚置,法人治理结构 不健全 青海省农牧区的很多信用社产权虚置,主体缺 区,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入,增 资扩股过程中存在的自然人人股起点达不到规定要 求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增资扩股工作遇到多种困 难。青海省农村信用社自然人人股起点为700元, 这对经济欠发达的海东农业区来说显得过高。海东 地区87%的人口为农业人口,辖区内六县中五县 为国定贫困县,人均收入较低,如果按要求严格执 行,将有84.6%的股东和34.4%的股金失去股东 资格。而现有股东多为贷款人股,不大关心信用社 的发展,把信用社当作政府部门的附属机构,信用社 的管理人员也从不把自己看作社员利益的代言人、 维护者,而是把自己看作是当地政府部门的工作人 员。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所有者权利被严重侵犯,这 种体制已完全背离了合作金融的初衷。 (二)农牧区金融组织体系适应性较差 青海省农牧区金融市场存在着二元性。目前青 海农牧区金融市场的主要供给方有农业发展银行、 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工商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 及各保险公司只提供少量的金融服务。在市场上提 供的金融商品品种单一,难以满足各类农牧民和农 牧区企业的金融需求。而能够满足需求的民间金 融,由于其存在风险大、成本高、资金投向盲目性 的缺陷而得不到足够的发展空间。这种二元组织体 系不能完全与青海特定的农牧区经济形态、交易方 式和市场结构相吻合,无法保证农牧区金融体系的 健康运行。 (三)农牧区金融服务体系效率较低 农牧区金融机构的效率性指将储蓄转化为投 资,资金从盈余部门向赤字部门的转移。从青海省 农牧区金融机构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价格和 过程来看,效率较低。资金主要集中于西宁市,农 牧区的资金存在着大量外流的现象;此外,由于银 行业高度垄断,农牧民贷款渠道极为狭窄,价格偏 高,手续繁琐,将储蓄转化为贷款的效率低下 (见表1)。 105 第35卷 宋慧:青海农牧区金融生态现状分析 表l 各州 海东地区 2006年末青海省农牧区金融机构贷款一存款比 贷款余额 41.29 单位:亿元 贷款一存款比(%) 4.0H66 存款余额 64.46 黄南州 海西州 7.2 6o.55 l3.06 1】1.33 55.13 54.39 玉树州 海北州 5.37 6.08 13.43 15.53 39.99 39.15 海南州 果洛州 全省 资料来源:2007年青海金融年鉴 7.44 3.42 729.83 22.84 10.64 903.72 32.57 32.14 80.76 贷款一存款比是衡量一个地区金融发展与金融 结构将储蓄转化为贷款的效率。从表1看,青海省 “村村通”工程、高校扩招等。 (四)农牧区金融服务体系稳定性不足 2006年贷款一存款比为80.76%,海东地区与六个 自治州的贷款一存款比明显低于全省的贷款一存款 比,最低的果洛州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8.62%。农 牧区资金大量外流,进人城镇。流失的渠道主要有: 邮政储蓄机构、国有商业银行、证券市场、城镇建设、 1998年以来,为了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和盈利 性,各国银行开始实行“大银行、大城市、大行业”的 发展战略。青海省国有商业银行陆续在全省范围内 进行机构撤并。(见表2) 表2 名称 人民 银行 青海省农牧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地区分布(2006年) 工商 银行 农业 银行 中国 银行 建设 银行 农发行 开发 银行 商业 银行 信用社 邮政 储蓄 合计 全省合计 海东地区 18 5 87 7 165 23 42 3 105 8 26 7 l 47 347 93 143 l6 98l 162 海西州 海南州 海北州 黄南州 果洛州 玉树州 3 1 2 1 1 l 13 l5 15 8 8 8 8 7 l5 5 3 3 2 2 3 2 2 2 28 32 36 28 l1 6 27 10 9 6 7 8 ll0 65 61 48 29 25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6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o 从表2可以看出青海省农牧区金融服务主体严 重缺位,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金融服务真空的现 象,个别县的金融服务工作完全由农村信用社完 成。而农村信用社本身就缺乏外部监管、内部控制 等措施,无法有效降低和分散系统风险,所以青海 省农牧区金融组织体系基本无法保持一定的稳定 而进一步制约了青海农牧区经济的发展。 三、青海农牧区金融生态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法制环境,规范政府行为 1、努力构建完善的法制环境。从农牧区具体情 况出发,制定出符合各地区金融现状的法律、法规, 实行法院案件执行督办制度,彻底改变金融诉讼中 性。 通过以上分析看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金融 胜诉容易执行难的现状,最大限度地维护金融资产 安全。 法制不完善,政府行为对金融活动影响过大,信用 环境不健全等导致了青海省农牧区金融生态环境恶 劣。而金融生态主体在产权、组织体系和调节机制 方面的低层次,低效率,更加剧了青海省农牧区金 融生态环境的恶化,这不仅制约了青海省金融业的 整体发展,而且直接影响了金融资源的吸引力,从 106 2、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要 了解企业实际,科学地确定基本建设项目,量力安 排,不能强拉硬派、急功近利,要对项目进行可行性 论证,决不能将缺口和压力留给银行。杜绝行政干 预,实行贷款清收连带责任制度,谁拍板放款到期由 谁协助收回本息的办法。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4月 3、健全信用信息平台,完善信用惩戒机制。逐 金融机构信贷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4、推进资信评 步建立以政府牵头,人民银行实施,工商、税务、各商 级市场发展,解决金融部门和企业因信息不对称而 业银行等部门通力协作的征信信息系统网络,对信 产生的“企业贷款难”、“银行难贷款”的问题。 用记录好的企业,在税收、金融授信额度、贷款期限、 (四)推进农牧区金融体制改革 贷款利率等方面给予方便和优惠;对不讲信誉及逃 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作用,加强其在 废债企业及法人代表在媒体上予以曝光,在税收、资 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职能。 金、土地管理等多方面给予及时、有力的惩戒,让失 调动国有商业银行参与三农建设的积极性,对其在 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对此,应综合运用法律、 农牧区开展业务制定优惠政策,降低盈利性指标,弥 行政、经济道德等多种手段,由各金融机构联合给予 补其从事三农业务中可能出现的损失,扩大国有商 信用制裁,充分发挥信息平台的作用,以此来达到改 业银行对县级支行的授信授权,规定一定比例新增 善全社会的信用环境的目的。 存款用于支持农村经济。改革邮政储蓄经营机制, (二)加强诚信宣传,营造良好的信用文化 通过开办小额贷款业务、定期存单质押贷款业务、购 要求对全社会进行信用教育,认真贯彻落实 买农业发展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券等,鼓励邮政储蓄 《青海省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规划(2005 007年)》 存款回流到农业和农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明 精神,利用多种传媒形式,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 晰农信社的产权制度,建立“决策、经营、管理三权 丰富、通俗易懂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普遍形成 分立”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对农信社的监管,设立 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通过媒体宣传优 合理的担保机制,借鉴孟加拉格莱珉银行(GB)的经 化金融生态环境对青海省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 验,把小额信贷作为农村信用社的重点业务,使农信 要作用,提高社会公众对金融生态环境的认知度。 社成为真正服务三农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 (三)促进信用中介机构规范发展,增强信息透 (五)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的引入与培养力度,提 明度 高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 社会中介机构,承担着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和 青海农牧区金融人才欠缺,可以通过奖励机制 传递的功能,在防范信用风险、促进信用交易方面发 引入人才,同时对原有的职工进行专业化培训,使其 挥着积极的作用。信用中介机构包括会计、审计、法 取得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后重新上岗,提高金融业 律、担保、资信评估等。1、坚持实行“政府推动、市 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行业运作水平。 场化运作”的模式,政府为中介机构的发展创造公 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完整而科学的信用调查和 参考文献: 评价体系,提高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能力 [1]最新金融生态环境排序[N].国际金融报. 和中介服务行业的职业水平。2、尽快出台明确监管 20o8—01—10. 机构和统一的行业标准,提高中介评价的社会公信 [2]2007年青海省统计年鉴[z]. 力,促进中介机构健康发展。3、强化对各类中介机 构的制度约束和职业道德规范,确保中介机构能为 (责任编辑陈柏萍)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Financial Ecology of hte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Areas in Qinghai soNG Hui Abstract: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financial ecology system of the aLg . cultural and pastorla areas in Qinghai.On the basis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financila ecology system of the agri— culturla and pastoral areas in Qinghai,and pastorla areas of Qinghai and makes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n the ifnancila ecology construc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areas in Qinghai. Key words:Qinghai;agriculturla and pastorla areas;finance ecological envimnment;policy recommendations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