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卷第12期 V0l-33 No.12 绥化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 2013年l2月 Dec.2013 文化的碰撞与尴尬 ——张爱玲小说中的中国形象与异族形象 王慧开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教育学院 浙江绍兴 312000) 摘要:张爱玲一生深受中西文化的影响,张爱玲作品中有许多表现中国和异族形象的叙述,在 小说中叙述中国“自我”和异族“他者”,站在民主理性的西方文化立场批判中国,展现腐朽衰败的中 国形象,站在伦理和道德的中国传统文化立场通过叙述“他者”,否定和排斥异族,展现丑陋虚伪的 异族形象。通过小说中塑造的这些形象,可以看出张爱玲陷入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之后的迷茫与文化 选择的尴尬,使小说呈现出苍凉的文化蕴味。 关键词:张爱玲;自我;他者;文化碰撞;中国形象;异族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3)12—0093—04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传统的中国封建家庭中, 人,他们在跟中国人交往的过程中,出现了两者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但又成长于殖民色彩 之间的互相对视和观察,两者互相映衬和比照, 浓厚的上海和香港,因此同时深受西方文化的浸 展现出独特的文学性的中国和异族形象。 染。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有很多中西文化的展现和 反映,表现出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以及冲突和 尴尬。 文学形象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经过提炼、 张爱玲在《到底是上海人》中说“我是试着用 渗透着作者思想情感,是具体、 上海人的观点来察看香港的”,其实可以发现,张 加工而创造出来,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图画。张爱玲小 爱玲的作品中有很多用异物的观点来看和观察 生动、真实、其中之一就是通过 个事物,比如“洋人看京戏及其他”,“为上海人 说中塑造了诸多的文学形象, 写香港传奇”等。张爱玲的小说中有很多的异族 人事物展现国家形象。一一、“自我”:叙述中的中国形象 收稿日期:2013—04—06 作者简介:王慧开(1980一),女’L【J西长治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教育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 93 张爱玲在很多小说中描绘了中国当时特色 院生活远没有西方公寓那样生动有趣。受此影响 的公馆和宅院生活。流苏生活的白公馆“朦胧中 在她的小说创作中描绘出的是沉闷腐朽压抑的 表现出中国家庭亲情的虚伪 可以看见堂屋里顺着墙高高下下堆着一排书箱, 中国式的生活空间, 紫檀匣子,刻着绿泥款识。正中天然几上,玻璃罩 自私。着里,搁着珐蓝自呜钟,机括旱坏了,停了多年。 两旁垂着朱红对联,闪着金色寿字团花,一朵花 二、“他者”:还乡者眼中的中国形象 张爱玲在小说中不仅叙述了中国形象,同时 托住一个墨汁淋漓的大字”。《金锁记》中的逃难 到上海的姜公馆“堆花红砖大柱支着巍峨的拱 倾城之恋》中的范 门,楼上阳台却是木板铺的地”。移居到香港的梁 也借异者来观察和描述中国。《太太的大宅子“那巍巍的白房子,盖着绿色的琉 璃瓦,很有点像古代的皇陵”。这里的公馆和宅院 都阔大幽深,有中国特色的优雅装饰,但处处显 出空虚无聊死气沉沉的内里。《茉莉香片》聂传庆 的“父亲聂介臣,汗衫外面罩着意见油渍斑斑的 雪青软缎小背心。他后母蓬着头。一身黑,面对面 躺在烟铺上”。蓬头垢面脏兮兮的父母躺在烟铺 上抽大烟,还指使孩子帮着烧,七巧还劝着儿女 们一起抽。这样的深宅大院里就像《倾城之恋》中 所描述的“白公馆有这么一点像神仙的洞府:这 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可 是这里过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因为每天 都是一样的单调和无聊。”不仅单调无聊,而且是 令人压抑窒息的“没有光的所在”。张爱玲小说中 中国人所生活的空间被描述成为幽深封闭令人 压抑和窒息的场所。七巧在这里压抑情欲扩张物 欲最终变态毁灭儿女的幸福,流苏被迫逃离没有 亲情的白公馆,聂传庆窒息到最终变态失掉青年 的血气。 张爱玲的小说中也通过许多的中国人物映 衬出中国形象。流苏:“永远是纤瘦的腰,孩子似 的萌芽的乳。她的脸,以前是白得像磁,现在由磁 变为玉——半透明的轻青的玉。”中国的女子身 材姣好,有着中国石器磁玉的精美,但离婚后遭 到兄长的嫌弃,被迫用尽心机追求范柳原。七巧 的哥哥为了攀附大家族不惜把妹妹卖人姜家。姚 先生为了给自己谋个好位子,不惜利用女儿的感 情婚姻。 张爱玲出生在传统的封建大家庭中,从小非 常厌恶这样的家庭,多次反抗并最终逃离到她母 亲生活的公寓中去,她觉得幽深沉闷的公馆和宅 94 柳原是一个在英国长大的混血儿。当流苏问柳原 有什么不称心的事时,他说:“我知道你是不快乐 的。我们四周那些坏事、坏人,你一定是看够了; 可是,如果你是第一次看见他们,你一定更看不 惯,更难受。我就是这样。我回中国来的时候,已 经二十四了。关于我的家乡,我做了好些梦。你可 以想象到我是多么的失望。我受不了这个打击, 不由自主的往下溜。”柳原道出了回到中国看到 坏人坏事后的失望和打击。 《金锁记》中童世舫留学德国七八年,回国后 吃不惯油腻的中国菜,但见到长安后“觉得长安 有点楚楚可怜的样子,倒有几分喜欢”,尝试着新 式的交往并办了半新式的订婚仪式。当童世舫拜 访长安家,见到了七巧“通人没有光的所在”, “直觉感觉到那是个疯子——无缘无故的,他只 是毛骨悚然,世舫看到了令人恐怖的中国母亲。 得知长安抽鸦片,长白的姨奶奶生了孩子,书中 叙述“卷着云头的花梨炕,冰凉的黄藤心子,柚子 的寒香……姨奶奶添了孩子了。这就是他所怀念 的古中国……他的幽娴贞静的中国闺秀是抽烟 片的”。《红玫瑰和白玫瑰》中振保对新加坡的华 侨娇蕊说:“别忘了你是在中国。”但娇蕊回击到 “中国有中国的自由,可以随意地往街上吐东 西。”娇蕊道出了中国社会的不文明不道德,柳原 看到了中国的坏人坏事,对中国失望,世舫怀念 的古中国无法对接现实,失望到无助和无语。 张爱玲小说中把中国大家族生活的公馆描 绘成为封闭幽深、等级森严令人压抑的场所,生 活在其问的中国人过着空虚腐朽的生活。有异文 化背景的异者对中国失望甚至绝望,中国在他者 的文化系统中呈现出衰败、落后的形象。现实中 的张爱玲有着作品中异者的失望与无助,在小说 论各自的东家:“我们东家娘同这里的东家倒是 中表达出对异者深深的理解与同情。 天生的一对,花钱来得个会花,要用的东西一样 三、“他者":叙述中的异族形象 也不舍得买。那天请客,差几把椅子,还是问对门 借的。面包不够了,临时又问人家借了一碗饭”。 两位外国人非常小气甚至吝啬,在朋友交往和请 张爱玲生活在20世纪中西文化碰撞最激烈 客方面很随便,缺少基本礼节。《沉香屑・第一炉 的上海,又在殖民地香港接受大学教育,接触了 香中“尼姑们絮絮叨叨地告诉薇龙,他们如何如 很多的异族文化,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有大量的异 何筹备庆祝修道院长的八十大寿,又原原本本把 国形象描写。 按照巴柔的界定,异族形象是指“在文学化, 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运作过程中对异国看法的总 和”张爱玲的小说中通过异族人物、异域的风俗 人情来展现和表达异族形象。 张爱玲的小说中直接和明显地展现异族形 象的就是对异族人物的肖像描写。《倾城之恋》中 流苏眼中的萨黑夷妮:“那印度女人,……她的脸 色黄而油润,像飞了金的观音菩萨,然而她的影 沉沉的大眼睛里躲着妖魔。古典式的直鼻子,只 是太尖,太薄一点,粉红的厚重的小嘴唇,仿佛肿 着似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艾许太太:“她 是高高的,驼驼的,穿的是相当考究的花洋纱, 却剪裁得拖一片挂一片,有点像个老叫花子。” 《连环套》中的米耳先生:“胡须像一只小黄鸟,张 开翅膀托住了鼻子,鼻子便像一座山似的隔开了 双目,惟恐左右两眼瞪人瞪惯了,对翻白眼,有 伤和气。头顶已是秃了。”逃难到上海的犹太人格 林白格先生“是个不声不响黑眉鸟眼的小男子, 满脸青胡子碴,像美国电影里的恶棍。”沁西亚的 新郎“是个浮躁的黄头发的小伙子,虽然有个古 典型的直鼻子,看上去没有多大出息”。这些典型 的异族人物,有着不同于中国人的蓝眼睛、高鼻 子和卷头发,但叙述者用“躲着妖魔”、“肿着似 的”、“像个老叫花子”、“对翻白眼”、“恶棍”、“黑 眉鸟眼”、“没出息”等等带有丑化感情色彩的词 汇描述他们,表现出叙述者讨厌他们的长相和外 貌,排斥他们。 张爱玲在小说中也描述了异族的人物性格 和生活。《红玫瑰和白玫瑰》中娇蕊“跟外国人学 会了怕胖,这个不吃,那个不吃,动不动就吃泻 药”。《桂花蒸阿小悲秋》中阿小和秀琴这样谈 港督驾临的大典有声有色的描摹给他听”,本应 爱人助人有信仰的教会修女个个像无事生非的 八卦女。在《连环套》中也提到“西班牙女修士的 行为,简直和中国从来的三姑六婆一模一样”,展 现出教会中的女修士经常走街串巷地游说,传传 东家长西家短的小道消息,还说道葡萄牙尼姑 “满口的仁义道德,只会白嚼人”这些表现出异族 宗教的虚伪和欺骗。 张爱玲小说中的异族形象并不是在对异族 全面认识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以说——就 现实而言,形象可能是一种变形”。这种变了形的 异国形象只是借助于自己创造出来的,可能只是 为了展现自我心态的一个幻想物,不是真正的异 族形象。在言说异族的同时,展现了自我的文化 立场和文化心态。张爱玲在小说中不仅羡慕和向 往西方自由的文化,同时又丑化异族的外貌和行 为道德。生活在殖民地上海和香港的张爱玲,不 仅看到了中国的衰败和落后,也看到了殖民者的 野心,尤其是经历了异族在殖民地蛮横无理的侵 略行为。张爱玲虽然一向对政治不感兴趣,但作 为中国人的一份子,对异族的野蛮侵略和不人道 的行径表现出直觉的厌恶和感性的反抗。 张爱玲在小说中带着不同的文化立场,在自 我与他者的相互对照和映衬出描述中国形象和 异族形象。法国学者巴柔说:“一切形象都源于自 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形 象既为对两种类型文化现实间的差距所作的文 学的或非文学的、且能说明符指关系的表述。”上 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与异族是不同的文化体 系,张爱玲在小说中展现了不同的中国形象和异 族形象。 (下转第134页) 95 价结论为D级的教师,暂停其教学工作或调离教 的教学质量问题进行总结、交流,并采取有效措 学岗位。逐步推进优秀教学成果奖、优质教学奖、 施进行纠正,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141 教学名师奖评审中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作为资格 的准入制度。 参考文献: 『1] ̄lJ勇.试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质 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不仅在于发现问题,更 重要的是通过讨论、总结、奖惩等手段促进问题 量监控机制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6). 的不断改善,并最终解决问题。借鉴戴明环理论, 个环节组成的闭环,不断循环提高的过程。学校 【2】彭旭.试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 [3】张丙辰.“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 【4】黄孙庆,黄宇鸿,梁伟杰.基于过程方法的新 教学质量监控是一个由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 控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oo9(11). 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评估指标及评估方案是 体系及实施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7). 计划环节,各专项评估是实施和检查环节,信息 员反馈、学生评教、社会评价等信息收集则是对 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研究【J].煤炭 实施和检查环节的有效辅助,各种形式的通报、 高等教育,2012(3). 交流会议和奖惩构成处理环节。在处理的过程 中,教学管理部门、各教学单位、教师还会对出现 【责任编辑高方】 (上接第94页)巴柔说,在个人(一个作家),集体 化碰撞之后的文化焦虑和迷茫中,纠缠在“自我” (一个社会、国家、民族)、半集体(一种思想流派、 与“他者”文化之间,或者更多的时候,陷入难以 意见、文学)的层面上,“他者”形象都无可避免地 分清楚“自我”与“他者”的文化尴尬中,正如《倾 表现为对‘他者’的否定,对‘我’及其空间的补充 城之恋》中的华侨范柳原所说“你若是混在那里 你怎么分得清,哪一部分是他们,哪一 和延长,这个‘我’想说‘他者’,但在言说‘他者’ 头长久了,的同时,这个’我’却趋于否定‘他者’从而言说 部分是你自己”,在文化的焦虑和尴尬中无从选 了’自我’。张爱玲小说中无论是异者眼中衰败腐 择、难以取舍,呈现出深刻的苍凉蕴味。 朽的中国形象,还是叙述者眼中丑陋虚伪但也丰 富自由的异族形象,都在言说他者的对照中展现 了自我。异者站在民主平等的西方文化中否定中 参考文献: [1]傅雷.傅雷经典作品选[M】.北京:当代出版 国形象,叙述者站在情感道德的传统文化中拒绝 社。2002. 异族形象。 [21余彬.张爱玲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张爱玲一生深受中西文化的影响,尤其在上 2()o1. 世纪三四十时代中西文化碰撞和斗争的激烈时 [3]张爱玲.张爱玲全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 期,她在小说中站在理性科学的异文化立场深刻 艺出版社,2009. 批判了中国文化的腐朽和衰败,站在伦理和情感 [4]巴柔.比较文学形象学[M】.华译.北京: 北 层面排斥否定并拒绝了侵略中国的异族文化。张 京大学出版社。2001. 爱玲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对自我的文化失望, 统文化,又不满于现今的西方文化行径,陷入文 134 【5】唐小兵.后现代主义:商品化和文化扩张 【责任编辑高方】 又不能满足地栖息在异族文化中,既厌恶中国传 【J].读书,19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