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惟一的文化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古国,专门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至少已延续了4000多年。在整个古代,文化教育可以说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将教育视为治国安邦之本,更是中国的一贯传统。
教育随着社会变革而变革。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特点是 “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教育的阶级性、等级性是鲜明的。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崩溃转向封建制,“学在官府”的教育走向没落,以孔子为代表的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成为千古佳话,但仍然仕途无门。一直到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选人制受到猛烈抨击,科举制度开始萌芽。至公元606年隋炀帝始置进士科,唐承隋制,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逐渐成为定制,宋、元、明、清,历代相袭,在中国历史上推行1300年之久,对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做出来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着欧美进入工业时代,“八股文”式科举考试适应不了时代,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宣布停止科举考试使用八股,1904年,清政府举行了最后一次科举,翌年起废除。
中国现代教育模仿苏联的班级授课制,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恢复高考制度后的40多年来,“工厂式”的育人模式为中国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合格的产业工人,大浪淘沙也淘出了一批高精尖的技术人才,为当今中国获得“基建狂魔”称号和航空、高铁、军事等领域井喷式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随着中国由“制造”向“智造”发展,由
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式发展时,教育也要随之变革了,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育变革谈何容易?但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可能会加快中国教育变革的历程。
教育要变革,国家、社会、学校、家长、学生都知道,只是进展缓慢,形成了定势的东西想变革,大家不自觉的都会产生逆反心理,都会不由自主的去迟滞它,教育变革最大的阻力就是如何相对弱化智育投入的时间,强化人文思想,审美情趣,人生价值观等方面的比重。
此次疫情让全国的学生不得不推迟开学的时间,全民都聚焦到“停课不停学”上,于是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奇招频现,政府统一排课,免费推送;教育机构网上送课,线上一对一;有条件的学校老师也变成了“主播”,网上答疑;千万人同上一堂课的模式瞬间形成。习惯是很可拍的东西,一段时间以后,大家习惯了,将来这也许会成为知识传授的一种主要方式。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国家认可,网上授课,终生学习是必然趋势;企业盈利,流量社会流起来了盈利多多;学校减负,一个老师讲几百上千学生听,效率之高令人咋舌,省下来的精力可以更多的关注学生人文方面的发展;学生便利,可以选择自己的层次,有的放矢的听课,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皆大欢喜之事碰上人工智能、5G、大数据,教育势必会快速变革。
此次疫情还附赠教育两个大礼包,一是家长从未有过如此近距离长时间的陪伴孩子,陪伴是最纯情的告白,陪伴是最好的礼物,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经此役后的家长势必在今后的时间里会经常利用视频陪伴孩子。还有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经过此疫后会更加的珍惜学习
的机会,珍惜人生的美好,因为大家平时觉得司空见惯的自由是那么的可贵,和同学们嬉戏打闹是那么的可遇而不可求,甚至听老师讲课也是那么的美好。
中国教育本来就处在变革之中,相信经过此疫后会加快变革的速度,向更快、更高、更远的目标奋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