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_在_字结构语序问题的分析

来源:伴沃教育
2008年第10卷第2期

总第89期

巢湖学院学报

JournalofChaohuCollege

No.2.,Vol.10.2008GeneralSerialNo.89

关于“在”字结构语序问题的分析

张田田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摘要:关于“在黑板上写字”等几个句式转换时所呈现出来的不对称现象,学者们一直以来

都十分关注,并且试图用各种方法来解释这种不对称现象。一方面可以从句法结构的内部入手来探讨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句法结构的外部入手来解释这种不对称现象。这两种不同的角度其实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汉语语法研究所遵循的一个轨迹:从描写语法到解释语法,并且解释的角度也发生了变化。关键词:语序;描写;解释;时间顺序原则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68(2008)02-0107-03

在汉语语法著作中,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一组句式,它们在转换时呈现出一种不对称的现象。现将这一组句式列出:

(1)a1在车厢里看书———a2*看书在车厢里

——b2箭射在靶子上b1*在靶子上射箭———c2字写在黑板上c1在黑板上写字—关于上面的问题,在不少语法著作中都有所提及。从这些著作的分析中,我们也可以大致看出对这个问题的分析脉络:学者们已经不再单纯地将这一不对称的现象描写出来,而是试图解释造成这种不对称现象的原因。在下文中,我们将列出关于这个问题的几种代表性的说法。

首先是《现代汉语语法讲话》这本书。此书可以说是大陆第一本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观点来描写汉语事实的著作,从当时的历史水平来看,书中的确有不少精辟的观点,因此有学者称此书是“大陆出版的最好的语法著作”。这本书在谈到连动式的时候提及到这个问题。书中指出:“表示

收稿日期:2007-12-15

处所的‘在’字结构有时候可以在前,有时候可以在后”和“在战斗里站。例如:“……泪落在纸上”的次序就起来”在+L(处所)”。这两个句子中的“不可以颠倒过来。这是因为,“泪落在纸上”肯定是先落泪,然后泪才会在纸上。另外,“在战斗中站起来”是已经在战斗中,然后再站起来。[1]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本书的作者已经注意到这一现象,并对此做出了一些解释。由于当时认知水平的限制,这种解释是零碎不成系统的,并没有上升到理论层次。

另外,张斌先生在谈到描写和解释的关系时,也举到了类似的例子。他在书中指出:“从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情况看,描写的范围固然要扩大,解释也应该深入,描写和解释是互相依赖互

[2]

对于上面的问题,他认为可以通过相促进的。”

语句变化来解释,例如:

(2)a1他在院子里种花。

a2他种花种在院子里。b1他在河里捉鱼。

b2他捉鱼捉在河里。(?)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作者简介:张田田(1984-),女,安徽和县人。

107例⑵中a2句是“他种花”花种在院子里”的紧+“缩形式,如果按照这样分析,b2句﹡“他捉鱼”+鱼捉在河里”这种紧缩形式显然是不通的。“

对于这个问题作深入分析应该是朱德熙先生。朱德熙在《语法讲义》一书中论述“存现宾语”时就注意到这样的现象。他列举出“黑板上写着字”墙上贴着标语”池子里养着鱼”等句式并;“;“把它们称为A式,他指出:A组句式跟“屋子里开着会”外头下着雨”身上发着烧”等类句子形;“;“式虽然相同但实际上却是不一样的。A组句式的主语和宾语可以互换位置,例如:“黑板上写着字”字写在黑板上”墙上贴着标语”标语贴;“ ̄“ ̄“在墙上”等,但像“屋子里开着会”外头下着;“身上发着烧”则不能转化为﹡“会开在屋子雨”;“里”雨下在外头”烧发在身上”。[3]其实;﹡“;﹡“张斌先生和朱德熙先生在这里都是运用了句式变换的方法来找出这一组句式的差别。之后,朱德熙先生对这一问题又作了专门系统的分析,并且得出一条结论:“在+NP”出现在动词之前表示人或事件发生的处所”“;如果出现在后则表示“事物所在的位置”。[4]

值得注意的是,变换分析这种方法虽然能将这三种句式的不同之处表现出来,但却不能解释造成这种不对称的原因,因此学者们并没有停留在变换分析的层面上,而是进一步去寻找造成这种不对称现象的原因。在此之后,有学者们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法对这种不对称现象作出了解释。比如在《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这本书中就有提及到这种方法。书中指出:“造成这种差异的真正原因在于三个结构各自动名语义关系的次范

[5](P328)畴类别的区别”也就是说,在这些例子中方。

是变换分析法还是语义特征分析法,都是学者们都是从句法结构的内部来寻找突破口,然而认知语法理论的引入,向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可以从句法结构的外部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认知语言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序列相似性”句子中,(iconicsequencing)它指的是“分句的排列顺序与现实发生的事件的时间顺序

[6]

是一致的”在此基础上,戴浩一又提出来了“时。

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语间顺序原则”。他认为:“序决定于它们所表示的观念里的状态或事件的时间顺序”。[7]对于汉语这种缺乏形态标记和形态变化语言而言,似乎更加注重语句顺序和时间顺序的一致性。汉语中有许多句法现象可以用这条原则加以解释。例如汉语中有大量的动补结构都遵循“时间顺序原则”,即动作在前结果在后,如“摔-破”听-清楚”看-见、学-会”累得走、“、“、“不动”感动得流眼泪”等等;另外我们经常会说、“上楼睡觉”“,但是却不能将这两个成分的位置对调而说成*“睡觉上楼”时。其中的道理如果用“间顺序原则”加以解释是十分清楚明了的。前一个事件“上楼”发生的时间是早于后一个事件“睡觉”,由于事件发生的顺序决定了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顺序,因此反映在句法结构上就形成了上楼睡觉”这样的句法序列,反之就是不成立“的。

对于上文提及到的不对称现象,也是可以运用“时间顺序原则”来加以解释。首先来看例(1)中的a句和b句。关于b句“箭射在靶子上”,我们认为必须先有“箭”这样的客体(object),然后通过“射”这个动作使物体的位置发生转移,最后到“靶子”这个处所(location)上。由于句法结构的顺序实际上是映射了它所反映的事件的发生顺箭射在靶子上”这样的语序,即序,因此才会有“

在+L”处于动词之后。而a句却是恰恰相反,“

人”这个动作发出者只有先到“车厢”这个处所,“

接下来才能进行“看书”这一活动,因此,反映在句法结构上只能是先说处所“车厢”,然后再产生动作“看书”在车厢里看书”这样的结,形成的是“构,即“在+L”应处于动词之前。

另外,我们还可以做出这样的分析。b句中的动词“射”在语义上具有“过程性”这一特征,从而

位词所表示的处所并非只有一种意义,其实汉语方位词组表示处所可以有三种特征语义:有些是表示“事件发生处所”事物(如a1);有些是表示“趋向处所”事物存在(如b2);另外一些则是表示“的处所”(如c1或c2)。

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出:其一,在分析上述问题时,学者们不仅用到变换分析法,而且还将语义特征分析法引进来,这两种分析方法的配套使用,使得汉语语法研究走上形式和意义互相结合、互相渗透的道路。其次,学者们不再满足将这个不对称现象描写出来,而是试图去解释产生这种不对称现象的原因。但是,无论

108使得“射体”(trajector)产生了一个运动过程,并形成了一个“路径”箭射在靶子上”这一(path),而“句法结构符合这种动态的意象。如果将它转换为﹡“在靶子上射箭”,由于在这一个句式中处所靶子”出现在句首,使得整个句式产生了一种“

射”形成的动态意象静态”的意义,从而与动词““

产生了矛盾,因此是无法成立的。与之相反的是,看”不具有“过程性”这样的动态语a句中的动词“

义特征,无法使得“射体”产生运动而形成一个路径”在车厢里看“,因此,它只能采取的是a1“书”这样的句法结构,即处所“车厢”出现在动作看书”的前面。“

在黑板上写字”和“字写在那么为什么c中“

黑板上”这两个句子都是可以成立的呢?首先我们需要看这样的一组例子:

(4)a1*他把黑板上的字写了———a2他写字写在黑板上

——b2*他擦字b1他把黑板上的字擦了—擦在黑板上

过去关于这两句的差异往往不容易说清楚,但是如果运用“时间顺序原则”就能够将这一问题解释清楚。因为从时间角度来看可以认为这两句话的预设是不一样的:黑板上的字在“擦”这个

动作发生之前就已经在黑板上了,而在“写”这个动作发生之后才出现在黑板上的。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也可以大致看出c句中的情况。其实c句中两个句子的预设是不一样的。前一个句子的预设是“字还没有出现在黑板上”,也就是说还没黑有“字”这个客体,因此只有先提供一个处所“板”人”才能进行“写字”这种,然后动作发出者“活动。这样按照“时间顺序原则”,这一系列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反映到句法结构上就应该是“在黑板上写字”字已(c1)。而后一句中的预设却是“经存在黑板上了”字”,也就是说先有了客体“,然后再出现客体存在的处所“黑板”,同理,在句法结构上应该形成的是“字写在黑板上”(c2)。而c句中的两个句子就分别属于上面两种情况,正是由于时间角度上的预设不同,使得这两个句子都是可以成立的。

时间顺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运用“序原则”,可以为这种不对称现象找到合理的解释。对于同一个句法问题,我们可以寻找多个突破口,而认知语言学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问题的视角,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从语言外部入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确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丁声树,吕叔湘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张斌.汉语语法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3]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在黑板上写字”及相关句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1).[4]朱德熙.“

[5]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F.Ungerer.H.J.Schmid.AnIntroductiontoCognitive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1.

[7]戴浩一.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A].戴浩一,薛凤生.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THEANALYSISOFWORDORDERIN"ZAI"STRUCTURE

ZGANGTian-tian

(Literaryschool,AnhuiNormalUniversity,WuhuAnhui241003)

Abstract:Manyreseacherspayalotofattentionstotheasymmetryphenomenaarisedinthesentencepatternjustlike"zaiheibanshangxiezi"andattempttoexplainthiskindasymmetry.ThisalsomayreflectthetraceonwhichChinesegrammarresearchrelys:fromthedescriptiongrammartotheexplanationgrammar.

Keywords:thewordorder;description;explanation;principleoftemporalsequence.

责任编辑:陈凤

1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