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改革开放的回顾与展望
2008-09-20 14:45 字体: 大 中 小 湛江是个年轻的城市,自1900年开始大规模开埠建设至今仅108年。湛江是我国最早输入西方现代经济及经历过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少数几个城市之一。早在20世纪初湛江就已成为与香港、澳门齐名的国际市场。在抗战期间我国沿海城市相继沦陷后,湛江曾是我国唯一的海上对外贸易通道,是我国沿海最活跃、最繁忙的对外贸易口岸。当时湛江的对外经济发展盛极一时。
一、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经济社会发展路线。湛江人久违了的对外开放意识又被重新唤醒。1984年,湛江被确定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这一决定大大激发了湛江人改革开放的热情。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湛江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面貌已焕然一新,主要表现在: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892.56亿元,比1984年增长898.8%,年均增速 10.5%。近3年每年连续净增100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13217元,比1984年增长547%,年均增长8.5%。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84年的49.3 :27.9:22.8 变为2007年的19.8∶47.3∶32.9。被确立为沿海开放城市以来,湛江工业已建成石油、电力、制糖、纸浆、家电、饲料、水产品加工、纺织八大支柱产业。去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100亿元,比1984年增长2141.3%,年均增长14.7%。农业开展了以发展水果、水产、畜牧为主的商品化规模生产,结束了延续2000多年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进入现代农业产业化时代。目前,湛江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糖蔗、对虾、珍珠、红橙、
菠箩、剑麻、富贵竹等特色产业基地。外经贸发展很快,2007年全市外贸进出口25.8亿美元,比1984年增长64.42倍,年均增长20.1%。1984年以来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共20.1亿美元,去年1.5亿美元,年均增长12.1%。来源于湛江的财政总收入185亿元,比1984年的2.09亿元增长80.77倍,年均增长21.1%。目前,湛江综合经济实力排在全国百强城市第82位。
(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大,仅2007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2.77亿元,比1984年增长3807.7%,年均增长16.5%。近年来,已建成湛江港30万吨级的深水航道和30万吨级陆岸油码头、25万吨级铁矿石码头等重大港口工程,2007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9150万吨,比1984年增长581.4%。建成了粤海铁路、黎湛铁路复线,粤湛、渝湛高速公路,扩建了湛江机场。市区建成区面积由1985年的33.7平方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73.4平方公里.市区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11.57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地率40.6%,绿化覆盖率45.7%,居全国重点城市第4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排名连续四年居全国环保重点城市前5位。先后获得广东省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十大休闲城市等称号。
(三)人民生活日益改善。2007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90元,是1984年767.7元的14.8倍,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980元,是1984年368元的13.5倍。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城乡人民实际收入仍有很大增长。
二、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原因
我市作为全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自己同自己比,取得许多成绩与进步。但同全省的发展水平相比,同首批开放的13个沿海城市相比,则存在不少差距。自1984年至2007年,全省经济的年均增速达13.6%,而我市仅10.5%,低于全省平均
水平3.1个百分点。2007年全市实现的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在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分别排第11位和第14位。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外贸进出口额、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都排在第13位。2007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80元,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9886元,分别排第14位、第12位和第13位。我市几乎所有经济指标在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排位中都相当靠后。湛江经济发展不够快有下面一些客观和主观的原因:
一是与我省经济发展中心广州、外向型经济发展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香港距离较远,接受到的经济辐射较弱。湛江虽然也有港口,但国际集装箱航线和班轮都很少,外向型企业的出口交货远不如珠三角便捷和省钱。在湛江办外向型企业的地缘优势比珠三角要差得多。
二是对国家给予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没有很好地学习、研究和运用,错过了利用优惠政策发展湛江经济的大好机遇。90年代后期个别主要领导工作指导思想出现偏差,卷入了全国特大走私案,给湛江经济的正常发展带来很大的冲击。
三是在经济发展中没有注重发挥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工业发展的滞后减慢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四是没有很好地发挥港口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影响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效果和进程。
五是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滞后,致使90年代初曾闻名全国的“三星”、“半球”等大型国有、集体企业及一批规模较大的国企因体制上的缺陷而最终垮掉。
六是县域特别是乡镇财力严重不足,缺乏发展经济的启动资金,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
七是在县域,由于办公经费供给不足而导致的各部门利用职权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的现象仍然存在,政务环境和投资软环境仍有待改善。
三、几点经验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经济发展与省内、国内先进发达地区相比,虽然仍有较大的差距,但与自己过去相比,则已有很大的进步。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经济发展成就给我们留下了下面一些发展经济的有益经验和启示。
(一)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今后无论是把握机遇还是应对挑战,都要靠推进改革开放。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二)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推进“工业立市”。要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推进“港口兴市”。要通过港口的发展推动临港大工业、对外经济、港口物流业的大发展。
(四)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推进“生态建市”。要通过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必须坚持大力发展城市经济。要通过做大做强城市经济,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
向城市转移。要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去加速经济发展,并顺利解决三农问题。
(六)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要关注民生,设法使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市人民,并注意搞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四、要充分利用沿海开放城市优势,加快经济发展
在利用沿海开放城市优势,加快湛江经济发展方面,应该注意确立下面一些发展思路:
(一)实施钢铁带动战略,构建重化工业产业链。国家发改委已在今年3月发文确定宝钢将在湛江建设大型钢铁厂。湛江将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加速发展时期。我们要以建设东海岛现代化钢铁新城为目标,举全市之力抓好湛江钢铁基地建设。目前我市已派出160多人的强大工作组,开展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并保证在项目立项后三个月内完成全部征地拆迁工作。我市已计划在上海和珠三角召开钢铁配套项目大型招商会,重点引进与钢铁基地形成循环发展产业链的项目和为钢铁生产服务的港口物流等配套产业。要大力发展与钢铁业关联度大的机械制造、船舶制造、金属制品等下游产业。继续做大做强石化产业,建设沿海石化产业带。推进大唐国际雷州火电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大型火力发电。加快推进70万吨木浆项目,建设林浆纸一体化基地。尽快把湛江建设成中国重要的钢铁基地、造船基地、石化基地、能源基地和林浆纸基地,推动工业跨越发展。
(二)大力加强港口建设,做大做强港口物流业。要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围绕构建区域性航运中心、物流中心的目标,加快推进以湛江湾港口为核心的环雷州半岛港口群建设。加快推进宝满集装箱码头、东海岛等大型港区建设,继续引进宝钢等战略投资者加盟港口建设经营,大力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港口建设经营。加快构建以湛江港为中心的现代物流平台,全力打造华南乃至东南亚最大的油品、铁矿石、煤炭、粮食、化肥等大宗货
物集散中心和交割地。力争港口货物吞吐量到2011年达1.5亿吨、集装箱100万标箱,2020年达3亿吨、200万标箱。
(三)全力推进“双转移”,加快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推进产业和劳动力的“双转移”,是省委、省政府主动适应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根据广东实际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要抓好这个促进湛江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一是要大力抓好产业转移园的建设。目前我市经省认定的佛山顺德(廉江)产业转移园已投入运行,深圳龙岗(吴川)产业转移园正在抓紧建设。我市将力争在2年内,各县(市、区)基本上都有省认定的产业转移园。要充分利用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多的优势,结合宝钢湛江钢铁厂上马的用工需要,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向非农产业转移。力争到2012年全市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40万人,转移劳动力120万人,全社会非农就业比重达到80%以上。目前我市已制定了《湛江市承接产业转移和推进劳动力转移的实施意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双转移”的优惠政策,完善了乡镇、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的建设。我市应通过加强领导,运用政策、落实制度去做好“双转移”工作。尽快缩小我市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四)致力壮大城市实力,增强以城带乡能力。城市是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地,也是资本投入最容易增值和最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地方。对于象湛江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工业,着力点是城市。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特别注重做大做强城市经济,才有可能增强以城带乡的能力,最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在城市建设方面,我市将重点推进海东新区的建设,近期将设法筹集资金购买海湾大桥的股权,降低城市东、西两岸的通行费用,提升海东新区开发建设的投资价值。要超前预测钢铁项目上马后的住房需求,加快城市房地产的开发建设。要着力构建城市中央商务区,建设一批高档的酒店、写字楼和大型购物中心。大力发展金融、信息、科技、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把湛江建成繁荣的粤西中心城市。
(五)抓好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全市经济实力。目前我市与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差距,是县域经济的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慢的主要原因是县域财力十分薄弱,难以筹集发展经济的启动资金。建议采取省、市财政组织担保,县域财政负责偿还的方式,成立融资公司,引导银行资金投资于县(市、区)的工业园、城镇地产等收益有保证的建设项目,促进我市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六)做好外经贸工作,促进对外经济加快发展。要树立服务好现有客商就是最好的招商措施的理念,努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严格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和激励政策,建立现代化招商网络,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招商引资积极性。建立熟悉政策、熟悉自身条件和客商情况的专业招商队伍,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大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积极主动应对反倾销等国际贸易壁垒,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推动出口主体和出口市场多元化,努力扩大出口。要注重做好促进进口的工作,尽量简化手续,便捷通关。要通过促进进口去促进我市工业特别是炼油、制油工业的发展,繁荣市场,增加财政收入。
(七)积极建设生态文明,打造城乡宜居环境。加快制定湛江市项目落户准入标准,合理设置环境准入条件,鼓励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要求的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降耗。加强鹤地水库、湖光岩、九州江、鉴江、南渡河等重点流域的水源保护,确保水质达到二类水质以上。继续加强城市的公园和绿地建设,力争市区每年新增100万平方米绿地。大力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和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努力控制工业和汽车废气排放,确保城市环境质量长期保持在全国重点城市前五名。今后几年,我市将着手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
在实行对外开放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永保绿水青山和碧海蓝天的城乡环境,让老百姓过上能保持身体健康的幸福生活,这是我市永远追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作者单位:中共湛江市委政研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