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城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伴沃教育
2015年第7期 现代园艺 城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吴迪 沈阳 110101) (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摘 要: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在创造人类福祉的同时,也正在显著改变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状况,建设 良好的林业生态城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既保障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保护了广大人民群众享受生活、享受健 康的权利。分析了我国城市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并从3个方面提出了城市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城市林业;可持续发展 1 城市林业生态的有关问题 纵观我国几十年来的城市发展只追求经济效益,林业发 展从单纯木材生产,先破坏后治理,到今天的环境保护、生态 安全建设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把思想从城市经济建设为 主转变到以城市生态和周边林业发展相结合的思路上来,走 上一条园林城市、花园城市的生态优先发展道路是未来城市 发展的主题。城市生态林业建设不仅为人们提供视觉上的美 感,对城市及周边地区的水土保持、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 化空气、防风固沙、遏制土地沙漠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城市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解决之路 2.1正确认识森林和城市的关系,保证森林资源永续经营服 务于城市建设 森林资源的再生性决定了永续经营的可能性,必须重新 认识森林资源的持续性及发展潜力。同时要注意森林生态系 统的脆弱性,注意城市污染、废弃物等城市生产生活垃圾对 于树木生长的危害,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树种,合理提高森林 资源质量,优化森林群落结构,实施林业生态工程,考虑种群 之间在生长时间、节律上的搭配,培育优质新品种,使城市经 济建设与营林、保护并驾齐驱。要强调城市林业生态建设作 为城市环境保护的主体地位,从而促进林木资源总量增长, 同时促进生态系统中各物种的协调发展 2.2培育绿色的生态城市文明观念,使每个公民自觉投身生 态文明建设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城市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和城市森 林文化、生态文化工程建设,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核心价值观,让广大人民群众走到城市森林中去,体验城市 生态林业建设对于现代城市的诸多益处,从而使全社会融入 到城市森林中去,享受城市生态林业建设的好处。在全社会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政绩观、消费观,形成尊重自 然、善待环境的良好生活习惯。构建绿色文化,发展绿色经 济,建设绿色家园,开展绿色教育,增强全民生态忧患意识、 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使每个公民自觉投身生态文明建设。 2.3加强城市园林的保护,爱护来之不易的城市林业资源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任何一种林木的成长都要 经历漫长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显得至关重 要,一片树苗成长为遮天的森林其中需要多种因素的共同作 用,一个完整森林生态系统就显得至关重要。一个稳定高效 的系统必然是一个和谐的统一整体,这样系统才能顺利完成 能量、物质、信息、价值的转换。其中某一个因子发生量变后 就会影响到其它因子,最终可能影响到整个系统。林业生态 工程设计、建造过程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通过整体结构 的建造而实现人工生态系统的高功能。在生态系统的建设初 期人为因素是必不可少的,如绿化设计、修剪、防虫害病害 等,城市生态林业由于其特殊性,使城市建设和林业建设更 紧密的联系,人们日常生活对于林木的影响情况被进一步放 大,城市人群的各种活动都会有意无意地影响森林系统的正 常生态活动。按照近自然林业的原则和具体技术要求,逐步 减少人为干预,进而实现天然林的可持续经营,利用自然力 促进结构优化。利用天然林保护森林植被,恢复天然林区应 有的景观绿化作用,同时强化天然林物种多样性的意义。彻 底改变城市发展单纯对林木产品的需求,需根据不同天然林 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一些特有的生物资源:如食用 菌、药用动植物、森林花卉、特殊的森林景观、天然氧吧、重污 染土地恢复等的高效可持续利用,促进城市建设和林业的可 持续发展,彻底改善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真正将城 市繁荣和青山绿水融为一体。 3 结语 传统的高投入、低效能的粗放型环保绿化工程建设已不 再适应当今高速发展、高速扩张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而以城市生态林业建设为代表的一批新兴的环境绿化方案 会给城市环境保护治理工作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基于城市 生态林业建设所具有的特殊性,在实施中一定要本着前人种 树、后人乘凉的奉献精神,不可操之过急又走回先污染再治 理的老路。要循序渐进逐步开展,合理规划广泛争求各方意 见,把关系林业建设发展的战略问题、重要决策、重大项目以 及相关政策措施置于生态合理性平台上进行研究和思考。把 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置于资源和环境可承载与可恢复范 围之内,避免出现单纯依靠资源投入增加总量的情况,保持 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让未来的城市发展走一条 人与自然、城市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新兴城市化之路。 (责任编辑王曼) 一2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