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云辉
摘要:1978年,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正式揭开序幕。这么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从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到国有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和股份制试点,再到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不同发展阶段。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政策后,在国有企业怎样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问题方面,又开启了新的一轮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本文立足新一轮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性地分析,并且根据现实问题探讨可实现路径。
关键词:国企改革;混合所有制;国有资本
一、关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问题分析
国有企业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政府为最终产权控制方,由政府确认后再将其意志下达给企业;2、国有企业以政府作为坚实后盾和信用保障,经营相对稳定;3、相比较民营企业来说,国有资本逐利力度较低,治理过程又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程序复杂和繁琐,导致大部分的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效率低下。国企三十多年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企业发展需求不相符目前的国资管理部门仍然依照行政化方式对国有企业进行相关管理。不但管理繁杂,而且管理尺度把握不明,导致政企不分、责任落实不到位。这种管理模式已经逐渐渗透到经营层面,需要审批事项越来愈多,致使国有企业内部机构臃肿逐渐僵化,效率低下,竞争力严重衰弱。
(二)国有资本布局缺少总体规划
目前国有资本布局面临的问题有:国有经济控制力和影响力不强,而竞争性区域分布面广,对于一些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界定不明,没有明确的标准进行管理。另外,国有资本的垄断行为,向全行业覆盖,严重影响了非公有制经济类型企业的发育壮大,导致“国进民退”的局面,加剧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矛盾。
(三)国有企业制度僵化
虽然国有企业内部大力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但是目前为止大部分的国有企业是没有得到真正落实。根据调查发现,在国有控股企业中,国有股权的持股率占一半以上,国有资本一股独大,严重制衡和约束制度的高效运转。
这三十多年的国企改革为新一轮国企改革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丰富的理论、实践经验。但由于受不同方面的影响,国有企业许多问题仍待解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多种所有制资本交叉持股,互融互补,共同成长壮大。同时,对推动国有企业加速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进程、优化国有企业的内部股权结构具有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二、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优缺点(一)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优点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后,国有企业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选择就是发展混合所有制。从宏观层面来看,在发展混合所有制过程中,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市场为中心,积极发挥市场中国有资本配置的核心作用,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和活力,推动国有资本提高对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关注力,实现国有资本高效性、有序性、科学性:从微观层面来看,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解决了过去的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政企不分、行政过度干扰和治理机制漏洞等众多问题。促使国有企业加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并且对提高国有企业效率
122
现代国企研究 2017. 5(下)
具有促进提高作用。
(二)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缺点
在混合所有制表面发展态势一片大好的同时,混合所有制的实质推进仍然迟缓。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较强的全面性、科学性和系统性,还需要统一性、规划性和渐进性。而目前的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内忧外患,一方面在新常态下对国内经济发展总体处于下行的情况下,改革内容复杂,缺乏相关的经验,另一方面,在进行国际贸易谈判时,有着较大的外部压力。而我国当前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明确的主要问题是以下几点:
1.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范围和混合程度不明确
我国国有企业数量庞大,行业涉及面极广,那些行业或企业不能混改,那些行业或企业当前需要观望,那些行业或企业适合混改。可是目前既缺乏对于所有制混合的范围的统一认识和是否满足混合所有制改革要求的企业进行明确的标准,又缺乏对于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的混合程度和可控股企业的规范。
2.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具体途径不明确
我国国有企业数量巨大,而且国有企业的规模差距较大,行业结构单一的地方国有企业有之,行业结构庞大的央企也有之,实现改革的具体路径也就截然不同。
3.国企混合所有制公司的治理运行模式不明确
转换机制是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混合所有制企业完全别于传统的国有企业,在监管制度、法人治理和党组织的领导作用等一些问题是存在比较大的区别的。
三、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现路径(一)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时空范围1.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时间范围
目前的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成了因为混合而混合的混乱局面,缺乏一个先后顺序。所以,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需要有优良的顶层设计,还要有统一性、规划性,以及根据市场条件确定的有序性。同时,应该打破国有企业改革垄断行为,如果仍然存在垄断行为,就盲目地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那是改变不了垄断的本质的,最后的结果只会是——混合垄断,垄断并没有被完全打破,甚至可以说混合垄断会是更严重的垄断行为,因为混合垄断侧重于企业利益,忽略消费者利益。
2.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空间范围
现今的改革空间范围要依据国有企业的类别以及国际贸易谈判结果制定。要重点划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禁地,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其上要包括重要公共服务设施和国防军工产业等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相关机构或企业。实际运行过程中,不属于负面清单的企业均可以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这样可以对政府、企业和市场进行有效的行为规范。
(下转第124页)
视 界 SHI JIE件进行收集,对相关费用的签认手续进行完善,都要以书面材料的形式呈现。
(五)加强资料收集与整理
对于铁路工程来说,定额通常比较滞后,概算调整依据为变更需要经过铁总批准及投资检算结果,这就导致了铁路工程项目在前期经常出现亏损,进行概算调整以后,可基本持平。进行概算调整的目的是清理项目概算,调整合同总价,该模式在铁路施工中属于特有模式,且该环节对项目最终的效益产生直接影响。合同中对概算清理本身没有约定,但所清理的内容需要依据合同及政策,所以,所以对铁路施工相关的政策文件要深入了解,做好工程量差、技术标准、征地拆迁、物价上涨等工作,都有可能纳入到合同总价调整中,收集与整理相关材料、通知、信函、纪要等资料,作为向发包人提供的总价调整的依据,确保施工单位经济效益的实现。
四、结语
施工单位要全面认识项目合同的特点,对合同中存在的
风险因素及潜在风险点要清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铁路行业中的标准规范,提前进行计划,对合同履行中存在的风险进行防范,确保施工单位经济效益的实现,同时也能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漆国富.铁路施工项目合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营与管理,2012,04(14):91-93.
[2]彭学群.铁路建设工程招标与合同管理风险控制研究[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14,02(25):43-45.
[3]闫明相,张兴旺.铁路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单价合同管理模式的探讨[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14,05(16):1-5.
[4]解德元.铁路施工企业基于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下的合同风险防范与规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8(24):226.
[5]刘文锋.浅谈铁路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及防范措施[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09(24):129-130.
(作者单位:中铁物贸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吕兆峰(1977~),男,本科,经济师,研究方向为招投标概预算控制、工程造价。
(上接第122页)
(二)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企业产权的要求1.企业产权要具有多元性
国企混合要打破重重限制,不局限于国企之间的混合,而是要特别鼓励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进行混合。两者混合后,可以有效地使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两者的优点相结合,达到最优效果。
2.企业产权要具有多类性
民营企业也有优劣之分,具有行业领头能力的民营企业在推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远高于同行业其余的民营企业。由此观之,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要深谙“互补理论”,重点把握国有企业与混合对象之间在人力资源、产品渠道、技术、资金和管理层面的互融互补。
(三)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控制权所属问题
国有股比例多少问题。国有股比例多少问题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有资本怎样在持有最低持股比例情况下仍占有控制地位?另一方面是,实现国有资本对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控制是否是持股率越高控制率越高?对于这两个方面,第一,资本的力量与资本存量无关,主要是看资本的控制力如何。第二,进行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是为了最大化发挥非公资本的作用,完善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做大做强混改企业。
(四)国企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方式1.结合自身的特点和需求的改革方式
根据相关经验来看,股份制改革、交易产权、引进投资者、上市公司、收购重组、合资新设等一系列方式是目前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混合的主要方式。尽管方式众多,但是在选择混合方式时国有企业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需求,选择最为恰当的混合方式,以达到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之间最佳的互融互补效果。
2.规范审批手续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还需要注意的就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审批手续的规范性和合规性,可以起到有效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作用。同时,要重点完善法律、市场环境,在减少
不确定性的同时,还能增强竞争力。因为,一旦不确定性减少,就可以刺激潜在购买者购买欲,而提高改革过程的竞争力既可以保证改革公平、公正、有效地进行,还可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五)国企混合所有制的运行问题
企业发展的大致方向是公司制形式的企业,目前的公司制企业处于专家化以及组织化的两权分离状态,而这种两权分离后的委托代理所导致的问题也是比较繁多,所以要求公司对于这种状态进行及时地治理。混合所有制企业公司治理过程中,不但要保证所有者落实到实处,还要防止内部操控,最关键的是还要建立具有资本链接作用的董事会,聘任或组建独立各类资本的职业经理人管理团队,加快国有企业治理机制的㎡场化进程。
(六)国企混合所有制的监管机制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必须有严格、有力的监管机制。根据相关经验发现,三层级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模式是一重要的监管机制改革途径,这一途径可以起到强有力的分离监管人和出资人的作用。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目前的国资委有着监管人和出资人双重身份,这样具有双重身份的国资委很难做到真正的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但如果建立专业担任出资人身份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由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持有国有企业股权的话,对分离监管人、出资人的身份和建立起到高效监督作用的相互制衡制度,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兆国,陈华东,郑宝红. 资本结构视角下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 宏观经济研究,2016,(01):86-92.
[2]余菁. “混合所有制”的学术论争及其路径找寻[J]. 改革,2014,(11):26-35.
[3]谢泽锋. 混合所有制——谁的机会[J]. 英才,2014,(03):40-47.
[4]戴炳源. 混合所有制是一种模糊观念[J]. 经济研究参考,1999,(65):14.
(作者单位: 青海桂鲁化工有限公司)
124
现代国企研究 2017. 5(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