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也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品味

来源:伴沃教育
语言教学与研究 :! 也谈语文教学中的语 ....口  口口口 味 觳陈亚娥 金的《短文两篇》,学生了解这篇文 章写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中国的大 片土地被日本帝国主义蹂躏,才能领 悟日、月的象征意义。高尔基的(海 燕》,学生了解这篇文章写于俄国大 革命前夜,才能真正品味出关于海燕 形象的句子。 二.在展开想象中品味语言 如今,我们教师指导学生品味语 言,都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先找出品 味的角度,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 文章中好像是节外生枝,无关紧要。 达方法、句式特征等;然后再看这些 其实这句话写出了小说主人公小弗郎 方法在句中所表达的作用;最后指出 士去上学路上的亲身感受,也充分展 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或主人公怎样的情 示T4-,弗郎士丰富真实的内心世界。 感或品质。其实语言的品味有时也不 所以理解这句话非常重要。 这么死板,有时一个句子蕴含的情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品味开头 感,内涵非常丰富,不是通过一个固 的自然环境描写的。 定的格式就能品味出来的,尤其是古 师:“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 诗词语言,高度概括而又凝练,不是 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这 一句、两句就能讲得清楚,我们不妨 是属于什么描写?有何表达作用? 凋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在自 生:这是自然环境描写,写出了 己广阔的想象天地中去领悟语言的魅 当时环境的美丽。 力。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确实没错, 我在教《天净沙・秋思》这首元 能不能再深入地想一想呢? 曲时,就采用了让学生展开想象的方 (学生皱着眉头,没人举手) 式去品味语言。 师:想一想当时的时代背景,想 师:同学们,这首元曲非常短 想当时法国的境遇,也许你们会受到 小、精练,刚才我们已经能背诵这首 启发。 曲子了,现在就让我们闭上眼睛,展 生:当时的背景是普法战争,法 开丰富的想象。想象一下曲中描绘的 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两 是一个怎样的境界,两分钟后我们互 个城市。 相交流。 生:老师,我知道了。这是以乐 生l:一个凉风习习的秋天的傍 衬哀的写法。当时的环境是这么美 晚,夕阳暗淡地挂在天边,荒凉的古 好,呈现出和平景象,可是祖国却遭 道上一个游子牵着一匹瘦马孤孤单单 受着耻辱。这种写法更能衬托出下文 地走过来,听着老树上的乌鸦回巢的 的悲剧气氛。 叫声,看着旁边村庄里升起的袅袅炊 听了学生的回答,我非常感动。 烟,他不禁长叹一声:“断肠人在天 不用教师大力分析,只要让学生联系 涯啊!” 时代背景,他们就能感悟到作者内心 生2:秋风萧飒的傍晚,一个沦 的情感。这种方法在时代背景气氛浓 落异乡的游子正从古道上走来,陪伴 厚的课文中都可以运用。比如教学巴 他的是一匹又老又瘦的马。落日的余 教20 11.0 g :自然环境描写,这句话在 语言教学与研究 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 的颜色;小桥下的流水叮叮咚咚地响 着;村庄里的人们已经开始烧晚饭 了,炊烟缕缕。这位游子看了一眼正 换词语的方式让学生去品味语言。 师:“奔向黄海之边”、“劈成 南北两面”,把其中的“奔”改成 哪一个句子更好,为什么? 甲组: (1)等到快日落的时候,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薄雪好 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流”,“劈”改成“分”,好不好? 生1:不好。 “奔”的速度比 “流”快,力度比“流”大。 生2: “奔”能显示一种气势, 而“流”显示不出。 在落下的夕阳,心中不禁想起了自己 的故乡,想起了自己的亲人,伤心欲 绝,肝肠寸断。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呀,可 (2)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 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乙组: (1)一个老城有山有水 ……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见你们已经能够品味这首元曲了。古 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这篇作 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 字都是扣着“情”——思乡之情来写 师:根据同学们的分析,可见 “奔”字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 能表现出黄河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 (2)一个老城有山有水……这 是个理想的境界。 生:我认为甲组是(1)句好。 用“流”则速度和气势都不够。而我 们的民族在当时也正需要这样一种伟 大坚强的黄河精神。 因为(1)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 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之处。 钱理群教授在《也说“语文与人 生”》中说: “……即使是语言文字 的训练,也要引导学生去感受、体味 语言的气韵、内在的可意会而难以言 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 少女,既生动形象,又把济南的山、 济南的雪写得很有温情,让我们在不 知不觉中喜欢上它。 师:分析得很精彩,那么我们再 找找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写得如此有 生1:“劈”改为“分”也不好 “劈”是用尽全力的,而“分”的力 度不如“劈”。 生2:黄河由高往低,就像劈柴 由上往下,明显地把一样事物一分为 二,很形象。 传的精神。”想象是我们学生最擅长 的能力,让学生展开想象,既培养了 学生的想象力,又品味了诗歌的语 言,领会了诗歌中可意会又难以言传 情趣呢?我们都把它们找出来,品一 品,好吗? 师:同学们的分析太形象了: 的韵味,何乐而不为呢? 《天净沙・秋思》写景抒情很有 特色。由于元曲的体式限制,在抒写 过程中,不可能像现在的散文那样以 随意的笔调,自由散漫地从容表达, 它把作者所见所想、所感极其巧妙、 凝练的融合在文本中,是非常精练的 “劈”是从纵面剖开,黄河也是由高 处往低处奔流,用“劈”不仅准确, 而且显得有力、有气势,正好体现了 黄河一往无前、勇不可挡的精神,这 与我们所需要的民族精神是一致的。 通过这样的换词比较,既让学生 体会到了语言中用词的准确性,又让 生:我认为乙组也是(1)句好。 因为(1)句运用了反问句式,更加 肯定了济南老城是个理想的境界,从 而突出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同时用 问句还能引起我们读者的思考: 师: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他笔 下的“济南的冬天”就是用美的语言 艺术品。我们可以通过想象,让学生 走人文本,与文本、作者展开交流对 话,以达到深入解读的目标。 当然,想象不是不着边际的胡思 学生感悟到了黄河精神的伟大坚强, 领会了作者写此文的意图。这种方法 适用于任何文体的课文,既方便又实 用。 构建成的一幅生动的图画,需要我们 细心去品味: 学文千法,品味为重。语文学习 要通过对语言的体悟和揣摩来落实, 乱想,不是随意的漫无目的的联想, 而是根据阅读内容的实际需要,对特 定的景物展开相关的联想,以达到加 深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三.在更换词语中品昧语言 汉语词汇丰富多彩,更换词语, 不是一种文字游戏,也不是为了变换 而变换,而是为了让学生在更换词语 中体会用词准确的妙处,为了追求一 种更好的表达效果。 四.在变换句式中品昧语言 汉语的句式多种多样。反问句语 气强烈,更有肯定意味;排比句式、 而通过变换句式,让学生在比较中懂 得语言的魅力,也是品味语言的一种 好方法。 反复句式可以增强语势;比喻句式、 拟人句式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在 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句式 的变换,在比较阅读中让学生体会语 言的妙处。 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 太美了,。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 以上四个方面,是本人平时语文 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提炼:当然,语 言的品味还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角度去 探究。但不管从哪个角度探究,都必 须以教师吃透教材、明确目标为前 提,以语言为主线,巧设疑难。在老 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 《黄河颂》这酋歌词以气势取 胜,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 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其中有很多词 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 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 更使作品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 的味道。本文有很多语言值得我们好 好品味 智,让学生能够真Ⅱ 地从隽永的语言 中读出蕴味来,让语文课真正地上出 语文“味”来10 陈亚娥,语文教师, 语用得十分精确、形象、传神。为了 更好地让学生体会黄河一往无前、无 坚不摧的气魄,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更 师:下面有两组句子,你们觉得 海。本文编校:石在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