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严重的泡沫。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裂,经济增长停滞,并出现长达10年左右的停滞,被称为“失去的十年”。研究日本泡沫经济产生的背景,对我国保护宏观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导致日本经济泡沫产生的原因
1.汇率政策不适当导致日元升值过快,在日元升值的三个阶段,日本汇率调控政策都存在一定失误。(1)抗拒升值阶段:在1985年9月“广场协定”之前,虽然日本对美国贸易存在大量顺差,但日本政府并未采取及时措施加以缓解。(2)放任升值阶段:从“广场协定”到1987年2月“卢浮宫协定”期间,日元进入快速升值通道。据资料显示,日元兑美元由1985年的242日元升值到1988年的128日元,实现了28个月升值89%。在汇率出现大幅波动情况下,日本政府采取放任汇率自由浮动政策,促成了对日元进一步升值的预期,导致对日元进行投机的程度加大,加剧了外汇市场的不稳定性。(3)有干预升值阶段:“卢浮宫协定”之后,日本的财政和金融当局开始对汇率采取措施,但由于措施规模小,力度不够,未能扭转不利格局。
2.长时期低利率政策导致经济过度膨胀。“广场协定”后,由于担心日元升值将提高日本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导致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下降,日本政府提出了内需主导经济增长的政策,开始放松国内的金融管制。日本中央银行连续5次下调利率,利率水平由1985年的5%降至1987年3月以后的2.5%。在原有产业结构下的日本经济增长已趋饱和的状况下,迅速增大的货币供应无法被产业吸收,造成大量资金流向了股市和房地产,引起了股价和地价的巨大泡沫。与此相对应的是,同样参与签订“广场协定”的德国,从1985年到1988年本币升值也高达70.4%,但在德国却没有出现泡沫,主要原因是德国在1988年及时提高了利率。
1
3.扩张的财政政策导致泡沫扩大化。日本政府在“广场协定”后,放松了对财政的控制,以期通过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并以此阻止日元升值带来的经济衰退。1987年5月,日本政府出台了“紧急经济对策”,正式宣布扩大公共投资,标志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事实上,趋向扩张的财政政策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很快拉动了日本的内需,出现了房地产和股市价格的暴涨。
4.金融管理体制缺乏监管增加了信用体系风险。一方面,从1983年开始,日本金融制度调查会决定开始实现利率自由化。1985年,日本开始实现大额存款利率自由化。另一方面,日本政府逐渐放松了对企业融资渠道的限制,企业可以通过发行债券、认股权证、海外融资等方式筹资。这样的结果造成银行大客户资源的流失和中小企业客户的增加,增大了银行业的潜在风险。
5.对国际游资的控制不力加大了投资风险。“广场协议”后。在日元将保持持续升值和日本资本市场快速增长的刺激下。大量国际资本投资迅速进人日本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从而加剧了日元升值的压力,加快了股价和房价膨胀,并使日本国内货币供应量过度增加,对日本的泡沫经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日本恢复经济的主要措施
泡沫经济对日本经济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1)企业借款数额过大导致大量的银行呆坏账;(2)设备投资过大导致生产能力过剩;(3)企业过多雇佣人员引发了失业问题。日本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93年-2005年,日本政府仅处理的不良贷款就占到GDP总量的16%。因此,这段时期也被称为“失去的十年”。
进入本世纪初,日本政府对泡沫经济进行了反思,加大发展力度,尤其是近两三年来,
2
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日本经济得以重新复苏。一是通过有效的货币政策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目前,日本的经济增长率约为2%,但是利息约为0,并且通货膨胀现象尚未出现。针对这种情况,日本央行采取缓和的货币政策,逐步提高利率,使得利率上涨幅度与经济增长率保持一致。二是通过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的平衡增长。采用了民间企业力量为主体,政府通过减税和调整投资进行调节的办法,从而有效地扩大了内需。三是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日本采取了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和劳动雇佣制度,有力地解决了国民收入不平衡的问题,当前日本的基尼系数为0.249.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事实证明,分配制度公平化有益地促进日本内需增长。
三、日本泡沫经济对我国的启示
目前,我国经济持续增长,2003年2006年,GDP年均增速为10%,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为25%。但是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存在贸易顺差增大、巨额外汇储备、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房地产和股票价格快速上涨、货币流动性过剩、固定资产投资和银行贷款增长过快的问题,与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泡沫经济形成之前较为类似。因此,必须对当前经济形势和泡沫经济的危害有清醒的认识,增强科学决策的能力。
(一)努力实现贸易平衡,逐步削弱本币升值过度带来的风险。当前,我国人民币面临着较大的升值压力。从日本经验看,既要排除外来因素的干扰,防止本币升值过度而引爆泡沫经济;也要采取各种措施早做预防,消化升值的压力。
(二)适时采用减少流动性过剩的货币政策和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日本经验表明,在泡沫形成期,应该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1)提高利率和控制信贷等措施。(2)采用提高房地产公司及项目自有资金比例和降低按揭贷款比例等手段,提前控制流向房地产行业的资金量。(3)增加财政支出,扩大国内消费和需求。在泡沫破裂期,应该采用积极的货币政策,
3
降低利率,扩大信贷规模。
(三)对国民经济指标要综合考量。日本在低利率政策下,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货币供给相对于GDP年均4%的增长率而言,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但是由于日元升值,进口产品价格降低,使得物价指数增长为0,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局面,使得日本决策管理层很难做出流动性过剩的判断,推迟2年才决定加息,错失了调控良机。日本泡沫经济的经验教训表明,在本币升值期间,央行要关注综合指标的变化,尽量排除单一指标的迷惑性。
(四)汇率改革要稳步而行,人民币的逐步升值。实际上强化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造成国际游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投机房地产市场。类似于日本的国际资本投机冲击扩大泡沫的过程就会出现,日元升值前,日本房市和股市比较健康,而目前我国房地产价格已经连续6年快速上涨。日本泡沫经济的经验教训表明,本币升值期间,保持本国市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同时要谨防国际投资行为,将外资引向合理的生产性领域。
(五)避免调控政策的大起大落。为了抑制泡沫经济,日本政府不得不调整货币政策,日本中央银行将再贴现利率从2.5%提高到4.25%。突然而剧烈的金融紧缩使股票和房地产价格迅速下跌,导致相关中小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破产,大型银行出现巨额坏账。日本泡沫经济的经验教训表明,泡沫经济因其投机特点,对政策反应更加灵敏。因此,宏观调控政策不宜过猛,以避免对经济造成过度影响。
(作者单位:商务部政策研究室)
摘自《宏观经济管理》作者:王楠2007年第7期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