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教学目标上来分析。新旧教材都对基础知识、认知能力和情感价值观提出了要求,但旧教材侧重于基础知识。在一些事件结论的认识上,旧教材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归纳和,对认知能力的要求并不是太高,也没有史料作佐证;而新教材则不同,课本罗列了众多的史料,便于培养学生史料结合的能力。如关于民族工业特点的归纳上,书本给予了许多的史料,使学生们很容易总结出民族工业在分布、部门上的特点:地区分布不均衡,沿海较多、内地较少;部门分布不合理,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薄弱。
3.从编写内容上来分析。新旧教材也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决定历史内容也应该不断地得到更新。新教材在编写内容上讲究内容的侧重性,而非面面俱到,并且采纳了一些历史教科研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便于学生以更全新的理念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而有些历史事件还出现了删除和增补的现象。
下面仍以民族工业的产生为例来说明内容上的不同。在旧的教材中,关于民族工业产生的原因描述非常全面,分为内因和外因。其内因表现为两个方面,外因也表现在两个方面。由此可见,旧教材对民族工业产生的原因力求全面而具体。
而新教材在这一点上有所突破,在分析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上有所侧重,主要强调外来侵略对自然经济解体所起的作用。教材从自然经济的特点入手,说明了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的现状和不能解体的缘故;然后重点分析了鸦片战争后,由于外来商品的竞争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手工棉纺织业的生产陷入困境。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侵略者控制中国的海关,并获得了内河航运和内河通商的特权,对华商品输出急剧增多,并打入中国内地市场,中国城市的多种手工业部门受到沉重打击。战争结束于1860年,从60年代开始,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在进一步加快。与此同时西方侵略者对中
国原料的掠夺也急剧增加,中国农产品在商品化程度提高的同时,也向殖民化方向发展,中国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下,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自然经济的破坏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商品市场,农民与手工业者的破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市场。这种对比和侧重性的分析,让学生很容易认识到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不是国内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是来自于外力的推动,是外来侵略造成的客观进步性的体现。
总之,笔者认为,新教材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阐释历史事件,以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学生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上的能力要求。这决定了教师也应该以全新的观点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和旧教材说再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