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植物油红外光谱特性分析

来源:伴沃教育
第25卷 第3期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9月 Vo1.25 No.3 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p.2005 植物油红外光谱特性分析 邓月娥 ,牛立元 ,孙素琴 (1.河南科技学院化工系,河南新乡453003;2.清华大学化学系,北京100084) 摘要:采用红外光谱法对9种植物油的红外光谱特性进行了研究。不同品种植物油具有基本相同的红外光谱 特性,如3009、2925和2854cm 处的c—H伸缩振动峰,1746cm 处的C=0伸缩振动峰,1464、1377 cm 处 亚甲基的弯曲振动峰,722一 处碳链骨架振动峰以及1238、1163、1099 cm_。处甘油三酯中C—O伸缩振动峰 等。不同品种植物油或同一品种植物油由于工艺、原料或存放时间的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的指纹特征。该方法 简便、快速,对于植物油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植物油;FT—IR指纹 中图分类号:065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82X(2005)03—0066—04 Analysis of the FT—IR Spectroscopy Characteristic of Plant 0il DENG Yue—e,et a1. (Depart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nxiang 453003,China) Abstract:Nine kinds of plant oils were identified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The different plant oils have basic same FT—IR spectrum characteristic:Vc—H(3009,2925 and 2854 cm一 ),Vc一0 (1746 cm ),8 cH2(1464.1377 cm一 ),_y—cH2一(722 cm一 )and Vc—O(1238,1163。1099 cm’)in glycosides. The different plant oils or the same plant oils from different plants have the different fingerprint characteris— tics because of techniques,raw material or depositing time dissimilarity.This method is simple and fast for the quantity control and evaluation of the plant oil. Key words: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plant oil,FT—IR Fingerprint 脂肪是人体的重要组分及体内重要能量贮存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ourier Transform 形式,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需的必需脂肪酸必须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是常用的有机化 通过饮食中摄入的植物油来提供,并且食品的色、 合物结构鉴定的最重要的一种分析方法,已被广 香、味、形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加工过程中所用油脂 泛应用在许多研究领域。红外光谱的指纹性早已 质量的影响。长期以来,植物油质量控制主要是通 成为共识。纯化合物的分子振动光谱反映了分子 过HLPC、GC/MS等组分分析及色泽、酸价、烟 内部存在的各种基团具有指纹特性的振动。对于 点、过氧化值等理化指标进行检测,全面分析比较 个混合物体系,其分子振动光谱的峰形、峰位、 困难。 峰强代表着体系中所含各种相应基团的谱峰的叠 收稿日期:2OO5—08—10. 基金项目:科技部“十五”重大科技攻关基金(2002DEA20021—4)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邓月娥(1958一),女,河南新乡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有机化学、食品分析教学及科研工作。 66 第3期 邓月娥等:植物油红外光谱特性分析 GX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DTGS检测器,分 加。混合物组成的变化,将直接导致分子振动光谱 整体谱图的变化,但仍能保持其谱图的宏观指纹 性[1],因此红外光谱法正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药用 动、植物等领域的真伪优劣鉴别I-2-63。植物食用油 辨率为4cm~,扫描次数累加16次。 1.2样品及来源 从市场上选择销量较大的鲁花花生调和油、 质量控制能否采用红外光谱方法,国内外有两种 完全不同的结论[7叫],为此作者进行了本研究。 金龙鱼食用调和油及花生油共9种植物油作为分 1 材料与方法 1.1仪器条件 析样品,样品编号、生产工艺、质量标准等基本情 况如表1所示。 分析采用Perkin Elmer公司的Spectrum 表1 植物油样品基本情况 1.3分析方法 呈现出基本相同的红外吸收曲线,在3009、2925 和2854cm-1处的C—H伸缩振动峰,1 746cm 处 的C=()伸缩振动峰,1464、1377cm一 处亚甲基的 取少量食用油样品涂在KBr片上,并用另一 块相同的KBr片夹住植物油样品,随后进行普通 的FT—IR测定,光谱扫描范围4000~400cm~, 采用Spectrum Quant+软件对所得谱图进行相 弯曲振动峰,722cm 处碳链骨架振动峰以及 1238、1163、1099 cm-1处甘油三酯中C()伸缩振 动峰[9],分析3009、2925、1238和1163cm 处吸 收峰变化可以推测油脂中相应成份的变化,油脂 应处理分析。为考查植物油红外光谱随时间变化 情况,测定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是2005年3月6 日,第二次是2005年6月16日。 红外吸收光谱的具体特征如图1所示。 2.2.2 不同品牌同一种植物油的红外吸收光谱 2 结果与讨论 2.1红外仪器测定重现性检测 为检验红外分析方法的重现性,选用花生油 由于生产工艺、原料的不同,不同厂家生产同类 植物油的红外吸收光谱也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 600~1600 cm 指纹区相应吸收峰高度以及与特 征基团吸收峰比值的变化,三种不同品牌花生油 红外吸收光谱及特征峰的吸收值如图2所示。 2.2.3植物油红外吸收光谱随时间变化植物 油红外吸收光谱随植物油存放时间的长短有所变 化,此变化可以用相同植物油不同时问测定值变 化和同一厂家、同一种植物油不同批次红外吸收 作样品,采用夹片法重复测定5次,统计分析不同 重复问的相关程度,以检测仪器及分析方法的稳 定性。结果分析表明不同重复所测结果的相关系 数为1.000,该方法具有极高的重现性,完全可以 用于植物油样品的分析检测。 2.2植物油红外指纹分析 2.2.1植物油的红外吸收光谱花生油、花生调 光谱的变化明显表现出来,具体变化如图3和图 4所示。 67 和油和食用调和油三者在400 ̄4000波数范围内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芷 由图3可以看出植物油的红外吸收光谱随植 物油存放时间的延长而变化(2005年6月1 6日 及l238和1099 cm 与ll63相比的相对升高。 但同一批次相同厂家生产的植物油具有显著的正 测定),主要表现为3009 cm_。、2854 cm 与2925 相关性,r一0.9999,但经一段时问的存在后会有 相比吸收峰高的相对升高,1238、11 63和1099 所不同,具体情况如图4所示。 cm。甘油三酯C—O伸缩振动峰吸收峰的漂升以 A l0O0 400O加000 1叩0 舶0.0 cfr 1 cm一1 图l植物油红外吸收光谱 图2不同品牌花生油红外吸收光谱 (a.花生调和油No.4;b.食J+J蒯和油No.8; (a.鲁花花生油No.1;b.键发花生油No.3; C.花生油No,2) C.金龙鱼花生油No.2) l l 1.0 0.8 A 4 04 0 2 0.Ol 1000 40O 0 1800.0 l如0 1000 600.0 Cm-1 cn 1 图3植物油红外光谱随时间变化 图4植物油红外光谱随时间变化 (a.花生调和油No.4;b.食用调和油No.8; (a.仡生凋和油No.4;b.花生调和油No.5; C.花生油No.2) C.花生渊和油No.6) 68 第3期 邓月娥等:植物油红外光谱特性分析 3 结论 由花生油、花生调和油及食用调和油三种植 物油红外吸收光谱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种类的植 物用油由于基本组成相似,具有基本相似的红外 吸收光谱,但不同厂家、不同品种的植物油由于生 产工艺、质量标准、原料差异以及存放期间成份的 变化,红外吸收光谱会发生较明显的变化,主要表 现为3009 cm~、2854 cm叫与2925相比吸收峰高 的相对升高,1238、l163和1099 CITI 甘油三酯 C一()伸缩振动峰吸收峰的漂升以及1238和1099 Cm 与1163相比的相对升高,主要原因可能是 不同植物油具体组份的不同以及存放期间组份的 变化所致,但又由于同一批次相同厂家生产的植 物油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r===0.9999,因此红外 光谱法用于植物油品质鉴定及研究植物油组份随 时间变化的研究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Sun Suqin(孙素琴),Zhou Qun(周群),Liang xiyun (梁曦云),Yang xianrong(杨显荣).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2, 22(4):600 602. [2] Sun Suqin(孙索琴),Liang xiyun(梁哦云),Yang xi— anrong(杨显荣).Chinese J.Ana.Chem.(分析化 学),2001,29(5):552—554. [3] Sun Suqing(孙素琴),Zhou Qun(周群),Qin Zhu (秦竹).Atlas of Two—dimensional Correlation Infrared Spectroscopy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dentification(中药二维相关红外光谱鉴 定图集),Beijing(北京):Chemical Industry Press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4] Cao Feng(曹峰),Zhou Qun(周群),Sun Suqing(孙 素琴).Modern Instruments(现代仪器),2002,8 (4):l9—21_ E53 Zuo Lin(左林),Sun Suqing(孙素琴),Zhou Qun (周群),Tao Jiaxun(陶家洵),Noda I.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2003,30 (5):1491-1498. E6] Hua Rui(华瑞),Sun Suqing(孙素琴),Zhou Qun (周群),Wang Baoqin(王宝),Noda T_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2003,33 (2):199-209. r,] Maria D Guillen,Nerea Cabo,Infrared Spec— troscopy in the Study of Edible Oils and Fats,J.Sci Food Agrie,l997,75:1一l1. [8] N.Dupuy;L.Duponche1.Classification of Edible Fats and Oils by PC人of FTIR.Food Chemistry, 1996,57(2):245—251. [9] XIE Jing xi,CHANG Jun biao,WANG Xu—ruing (谢晶曦,常俊标,王绪明).The Application of In— frared Spectroscopy in Organic Chemistry and Med— ical Chemistry(红外光谱在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中 的应用).Beijing:Science Press(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l,7O,l89,302. 6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