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问题学生”的教育探讨

来源:伴沃教育
古△:; 日正厶1 口 ZHONGXUE MAOXUE CANKAO 一 ∞ 问题学生 ,’ 的教 目 探讨 广西北海市第三中学(536000) 邹素灵 笔者长期从事学校校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日常工作中,对问题学生接触不少,在问题学生的教 育方面颇有感触。笔者的工作和担任班主任的教师不 同,由于校医工作的特殊性,接触“问题学生”大部分是 在卫生室里。有的是因打架致伤而来的,有的是对青春 期知识的困惑或是有心理问题等来寻求咨询的。这类被 管教的他们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不尊重老师。还有一些 父母总是把孩子摆在不平等的位置,总是按大人的理想 去设计孩子,强求孩子,只有灌输,很少交流。由于教育 方法和手段违背了孩子的天性,“问题”也就难以避免, 尤为甚者还造成了少数孩子的心理障碍。有棍棒型、训 斥型、管束型、溺爱型、诱惑型等五种不良类型的家庭教 称为“问题学生”的孩子越来越多,已成为我校当前教育 的一大难题。 一、“问题学生”的界定 “问题学生”,是指受不良的社会风气侵蚀,不正常 的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影响,通过自身内部的 心理活动,即身心发展过程中各种消极因素滋生膨胀而 形成品德、行为不良,经常违反、破坏学校纪律的学生, 并且有学习障碍,需要他人帮助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 问题学生是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有他们产生的原 因,也就有他们存在的土壤。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加大对 其研究的力度,对于在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操作有着 重要的意义。 二、“问题学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一,家庭因素。“离异家庭”造成家庭教育的不健 全,这一问题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突出。如初三(7)班的 XX同学,有一天他被打以致鼓膜损伤。在送去医院的路 上我得知其父母离异,他一直和父亲、奶奶、姑妈住在一 起,由于缺少妈妈的关心和呵护,导致其父亲对他百依 百顺,使得他不喜欢读书,经常迟到或旷课,不交作业, 习惯用一些过激行为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从而获 得他自己心理的满足。又如初三(5)班的XX同学,其父 母离异,该学生也是和父亲住在一起,由于其父亲经常 不在家,且喜欢赌博和酗酒,该学生由于心里空虚就与 一位不读书的小青年发生了“早恋”现象。另外“单亲家 庭”会造成家庭教育的不健全,如初二(12)班的XX同 学,不太爱和其他同学走在一起,觉得别人会看不起自 己,所以他比所有的同学更要强,更经受不起别人的指 责和批评。还有一些“留守孩”学生,如初三(4)班XX同 学,由于父母长期从事海上渔业工作,很少在家,使该学 生的性格表现为任性、恃强、自我为中心、自私。又如初 二(5)班XX同学,表现出孤独、封闭、畏惧的性格弱点。 这些“问题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困难、行为纪律散漫、 品德不良等问题。 第二,家庭教育问题。当今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都是家里的宠儿,被溺爱惯了,唯我独尊,缺乏家庭 育方式,造就了当前的许多“问题学生”。 第三,学校教育和管理问题。现代教育的评价制度, 使升学教育仍是我校的主要教育目标,使学校教育方向 单一,学生自我管理、自我个性化发展的机会太少,这不 但不符合学生的身心需要,而且也使学生缺少了必要的 磨砺和锻炼。 三、“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主要对策 1.以学生为本.加强与“问题学生”的沟通,从“问题 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开展教育转化工作 解决问题学生的困境应是家长、社会、学校共同努 力的目标,而教育工作者是与问题学生交流的主要对 象。因此,教育者具备正确的交流沟通策略是解决此类 学生问题的关键。 一是尊重问题学生,多与他们沟通谈心,建立相互 信任的关系。 问题学生平时往往受到的表扬比较少,教师的训斥, 同学的轻视,家长的打骂,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 害,很容易产生心理偏激,对教师有疑惧,进而产生对立 情绪。因此,要转化他们,首先要尊重他们,与他们多沟通 多谈心,建立相互间的信任关系。要关注学生除学习以外 的其他身心发展上的问题,从人的心理上全面地审视学 生的个体差异。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要求,给不同 层次的学生以同样的欣赏和期待。以平等、民主的价值 观引导他们尊重自己,并为他们营造平等、民主的环境 氛围,让他们融合到其他普通学生群体中,共同学习生 活,并依靠群体合作的力量,逐步解决他们的问题。 二是关注问题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他们身上的闪 光点,并抓住教育契机,对问题学生进行及时引导。 问题学生往往比别的学生更需要成功的体验,为 此,教师要有责任心,平时多观察,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 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使他们同时也和别人一样获 得成功的体验,让他们觉得自己同样可以成为老师眼里 的好学生,同学眼里的好同学,家长眼里的好孩子。 三是重新审视学校的处理方式,避免粗暴教育、尊 重学生人格 115 E・maihzxwkjy@163.com f lI 参考综合平台 如何正确对待“问题学生”和他们的不良行为,这也 是学校应该反省的。当学生出现过错时,学校应采取以 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应给予“问题学 生”足够的宽容和耐心的引导,教会他们正视自己的过 失,认识什么才是健康而积极的人生。 四是重新审视学校的管理,解放学生,为他们创建 开放的管理模式。 第三,耐心。遵循制度,掌握好奖罚尺度,给问题学 生以足够的耐心。奖励和惩罚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管理 学生的必要和有效的手段。一般来讲,问题学生违纪行 为较多,因此受惩罚的次数也比较多,但过多的惩罚会 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导致其为逃避惩罚而学会说谎、 欺骗,以此来保护自己,在行为上造成当面一套背后一 套,养成虚伪的不良性格。或者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导 致师生关系的对立僵化,这些对转化问题学生是极为不 利的,因此要注意把握好奖惩的度。 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解放学生,让学生积极融人 社会,参与社会实践,自我管理,自我磨砺,为学生的健 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强教育的协调、沟通与整合, 为“问题学生”逐步建立社会大教育体系,加大社会、家 教育的本质是受教育者在一次次完善与整合中的 个性化与社会化,使生命从不完整到完整,从不完美到 庭与学校教育协调整合的力度。充分整合各种教育力 量,为问题学生创建一种有效的社会大教育体系,使问 题学生的教育不再出现空白,最终使“问题学生”的问题 减少、变小或消失。 五是重新审视学校处理方式,避免粗暴教育、尊重 学生人格。 要正确对待“问题学生”和他们的出轨行为。当学生 出现过错时,学校不应一味地采取过激的惩罚措施,要 注意教育批评方式,不要轻易暴露学生的隐私。尤其在 学生的早恋问题上,不要采取过激的措施,让学生转学 或警告处分等。这样容易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创伤,给 其成长过程造成难以摆脱的阴影。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 李圣珍老师认为,来自各方面的伤害使“问题孩子”失去 了自信、自尊甚至生活的希望,而她就是要帮助他们找 回失去的一切。我们应给予学生宽容和引导,教会他们 正视自己的过失,认识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健康而积极的 人生。只有走出阴影,才能和正常学生一样在明媚的阳 光下快乐成长。 六是重新审视教师的教育理念,允许学生犯错,给 问题学生爱心、信心、耐心。 第一,爱心。教育最基本的价值在于让每个学生都 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要承认生命的差异,但在这种 爱的感染下,再差的学生也会在出错中产生内疚并寻求 改变,因此我们要给予问题学生足够的爱心。教育允许 出错,出错也是教育。让学生的“问题”在师爱中融化,在 不断注入的人文气息中溶解。 第二,信心。问题学生的转化是一件十分细致而艰 巨的工作,绝非一朝一夕就能立竿见影,因此要对问题 学生有信心。问题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一 旦有人有意无意地触及了他们的痛点,便会旧病复发, 甚至变本加厉。此时如果教育者在教育中遭受挫折就认 为“孺子不可教也”而撒手不管,那他们则会破罐破摔。 所以转化问题学生除了有良好的愿望和有效的方法之 外,还要正确认识问题学生转化的过程,认清问题学生 转化过程中的关键,正确对待、耐心等待,抓好问题学生 的反复教育工作。 116 中学教学参考(.F旬)2010.4总第48期 l I 完美,从失误发展为成功。允许学生出错,教育者不但拥 有幸福的教育体验,而且问题学生也不再会成为问题 了。以爱为前提,运用各种方法转化他们,问题学生一定 能转化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2.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学校和家长的作 用,有效开展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一是拟建学生心理档案。学校针对“问题学生”群 体,专门建立起学生档案,跟踪辅导问题学生。 二是继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课。在原有的基础上, 继续深人“问题学生”教育科研,大力开展团队活动,提 高学校心理辅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采用“问题学生导师制”。使“问题学生”得到彻 底转化。“问题学生导师制”是要学校调动所有任课教师 的积极性,让每一个教师负责一到二名“问题学生”,做 他们的朋友,对他们的学习、生活进行“全天候”的观察, 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思想上出现的问题。这样,原先被 冷落的学生就会得到重视,使他们感受到了关爱,他们 麻木结冰的心就会开始复苏,他们潜藏已久的能量就能 开始释放。这样,“问题学生”就会开始在学校的各项活 动中崭露头角,学习成绩得到普遍提高,有些“问题学 生”还可能会成为学习标兵、德育先进个人等。 四是建立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是提高家长素质的阵 地,是提升学生家教水平的有效途径,学校应重质量,讲 实效,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家长活动,以提高 家长的素质。 总之,“问题学生”的教育和转化工作,是一项耐心 细致而持久的工作,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 任,也是素质教育过程中面临的课题。是当前学校德育 工作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涉及学校德育工作的 成败,值得关注和重视,也值得研究和探讨。只要广大德 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我们就一定可以探索出问题学生教 育转化的规律,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接班人,做出我们 德育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黄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