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三相比例指标:表示土的三相比例关系的指标。
4、土的三相基本指标有土的密度、土的相对密度、含水量。
它们分别可采用环刀法、比重瓶法、烘干法。
5、土按颗粒级配和塑性指数分为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四大类。 6、渗流力:单位体积土颗粒所受到的渗流作用力。 7、水力坡降:单位渗流长度上的水头损失。
8、达西定律说明:在层流条件下,渗透速度与水力坡降成正比。 9、流砂产生条件:粒间有效应力为零。
10、管涌发生的条件:(1)几何条件:土中粗颗粒所构成的孔隙直径必须大于细颗粒的直径,这是必要条件,一般不均匀系数大于10的土才会发生管涌。(2)水力条件:渗流力能够带动细颗粒在孔隙间滚动或移动是发生管涌的水力条件。
11、土的压缩性:指土体在压力作用下体积缩小的特性。
12、压缩系数:是土体在侧限条件下孔隙比减小量与有效应力增量比值。
13、压缩模量:是土体在侧限条件下的竖向附加压应力与竖向应变之比值。 14、先期固结压力:天然土层在历史上受到的最大固结压力。 15、应力历史将土分为正常固结土、超固结土、欠固结土。
16、最终沉降量由瞬时沉降、固结沉降、次固结沉降三部分组成。 固结度:指地基土层在某一压力作用下经历时间t所产生的固结变形量与最终固结变形量之
Usct/scp。 比。用沉降量表示为 用有效应力表示为
17、平均固结度:某一时刻有效应力图面积和最终有效应力图面积之比。
18、抗剪强度:当剪阻力完全发挥时,土体处于剪切破坏的极限状态,此时剪应力也就达到
极限,即抗剪强度。
19、三轴压缩试验可分为不固结不排水剪、固结不排水剪和固结排水剪三种试验方式。 20、主动土压力:当挡土墙向离开墙体方向偏移至土体达到极限平衡状态时,作用在墙上的土压力称为主动土压力。
21、被动土压力:当挡土墙向土体方向偏移至土体达到极限平衡状态时,作用在墙上的土压力称为被动土压力
22、地基极限承载能力确定方法:(1)按极限平衡理论求解 (2)按假定滑动面求解 23、击实土不可能被压实到完全饱和状态,击实曲线必然位于饱和曲线的左侧而不可能与饱和曲线相切或相交。
21、库伦土压力与朗肯土压力的区别:朗肯是从一点的应力出发,先求出土压力强度,再求总土压力,属于极限应力法;库伦考虑整个滑动楔体静力平衡,直接求出总土压力,需要时再求解土压力强度,属于两种土压力理论法。
22、超固结比OCR指的是土层历史上所经受的先期固结压力
pcUz与现有覆盖土重
p1之比,根
据OCR的大小可把粘性土分为正常固结土,超固结土和欠固结土三大类。OCR<1的黏土属欠
固结土。
23、确定极限承载力的方法:原位实验法、理论公式法、规范表格法、当地实验法。
1、端部效应 2、格里菲斯准则认为:脆性破坏是拉伸破坏,而不是剪切破坏。
岩石在力的作用下发生与时间相关的变形的性质称为岩石的流变性。岩石的流变性包括:蠕变、松弛和弹性后效。
2、岩石的蠕变:指在应力为恒定的情况下岩石变形随时间发展的现象。 3、岩石的松驰:指应力为恒定的情况下岩石的应力随时间减少的现象。 4、岩石的弹性后效:指在卸载进程中弹性应变滞后于应力的现象。
5、地应力可以概要定义为存在于岩体中未受扰动的自然应力,或称原岩应力。
依据促成岩体中初始地应力的主要因素,可以将岩体中初始地应力场划分为两大组成部分,即自重应力场和构造应力场。
6、岩爆:围岩处于高应力场条件下所产生的岩片飞射抛撒,以及洞壁片状剥落等现象叫岩爆 8、工程中把围岩强度比作为判断围岩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1、有效应力基本原理
饱和土体中任意点的总应力等于有效应力加孔隙水压力之和。
σ――总应力(自重应力与附加应力);σ′――有效应力,粒间应力;u――孔隙水压力。 2、分层总和法计算原理
分层总和法一般取基底中心点下地基附加应力来计算各分层土的竖向压缩量,认为基础的平均沉降量s为各分层上竖向压缩量Dsi之和。即公式
在计算出Dsi时,假设地基土只在竖向发生压缩变形,没有侧向变形,故可利用室内侧限压
缩试验成果进行计算。即公式
3、浅基础三种破坏形式的破坏特征
整体剪切破坏破坏特征:地基在荷载作用下产生近似线弹性变形。当荷载达到一定数值时,在基础的边缘点下土体首先发生剪切破坏,随着荷载的继续增加,剪切破坏区也逐渐扩大,当剪切破坏区在地基中形成一片,成为连续的滑动面时,基础急剧下沉并向一侧倾斜,基础两侧的地面向上隆起,地基发生整体剪切破坏,基础推动了继续承载能力。
局部剪切破坏破坏特征:在荷载作用下,地基在基础边缘以下开始发生剪切破坏之后,随着荷载的继续增大,地基变形增大,剪切破坏区继续扩大,基础两侧土体有部分隆起,但剪切破坏区滑动面没有发展到地面,基础没有明显的倾斜和倒塌。基础由于产生过大的沉降而丧失继续承载的能力。
冲切破坏的破坏特征:在荷载作用下基础产生较大沉降,基础周围的部分土体也产生下陷,破坏时基础好象“刺入”地基土层中,不出现明显的破坏区和滑动面,基础没有明显的倾斜。 4、黏性边坡稳定性中圆弧滑动法与条分法区别或条分法的基本原理。
整体圆弧滑动法与条分法区别:整体圆弧法分析时,认为滑动土体饶圆心发生转动,把土体作为刚体分析,土体的重力产生下滑力矩,土的内聚力和重力的反力产生抗滑力矩,抗滑力矩和下滑力矩的比值为土坡的稳定安全系数。只适用于φ=0的情况。
条分法是假设滑动面为一圆弧面,将土体分为若干土条,设每个土条为刚体,求出每一条的抗滑力、力矩和下滑力、力矩,不同的条分法按不同的公式求滑动土体的稳定安全系数。 条分法的基本原理:将滑动土体划分为一条条的小块体,分别以各小块体为研究对象,考虑它们自身重力,条块间作用力,反土体对条块的作用力等等,这些力必须使各条块同时处于极限平衡状态,根据力的大小和方向列出方程组求解未知量,但要真正求出各未知量须作一定假设,对不同条分法有不同的假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