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几、曾国藩论德、识、才、学
时间:2010-09-15 来源:建湖党史办 作者:王义云 对于德、识、才、学,古人有许多精辟而独到见解。唐代历史学家刘知几对此曾说:“史有三长:才、学、识;世罕兼之,故史者少。夫有学无才,犹愚贾操金,不能殖货;有才无学,犹巧匠无楩柟斧斤,弗能成室。善恶必书,使骄君贼臣知惧,此为无可加者。”(《新唐书•刘子玄传》)意思是说,治史的人要有才、学、识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但世上罕见兼备这些才能的人,所以好的历史著作很少。一个人有学识没才能,就像愚笨的商人有钱却不能赚钱;能干但没有学问,就像能工巧匠没有好木材和好斧头,是做不出房子的。善的恶的必须都写下来,让骄君、贼臣知道厉害,这就是最好的了。这里的“才”是指历史学家对历史著作的表达水平;“学”是指其所应掌握的知识;“识”是指见识,即对历史的认识能力;他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德,但“善恶必书,使骄君贼臣知惧”就已经包含了历史学家应当具备的德的思想了,并且说“此为无可加者”,可见,做到德就是最好的了。刘知几通过这几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才、学的重要性,并且认为做到有德是最高境界。虽然是针对历史研究者而言的,但实际上对所有治学者都有价值。
作为政治家的曾国藩则是从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来论述。他认为识人、用人的总原则是以“德、识”为主,以“才、学”为辅。“德”是指道德、操守;“识”是指眼光、见解;“才”是指才干、能力;“学”是指学问、资历。他又说,“德”和“才”相比,“德”为主,“才”为次。并形象地把“德”比作水之源头,“才”比作水之波浪;把“德”比作树木的根,“才”比作枝叶。德才兼备是最好的,如果德才不能兼备,他宁愿要“才”差一点的,但是“德”要好。对于“学”与“识”,他认为“办大事者以识为主,以学为辅”。一个人办大事,“识”是主要的,“学”是辅助的。他还引用诸葛亮的话,“才须学,学须识”,才能建立在学问的基础上,学问建立在见识的基础上。由此看来,在曾国
藩的眼里,德、才、学、识这四个方面,排列的顺序是:“德”第一,“识”第二,“学”第三,“才”第四。这些观点对于为官者是很有启发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