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一、名著阅读
1.(2023春·北京平谷·高二统考期末)阅读《论语》五则,完成问题。
①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乡党》) .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乡党》) .
③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公冶长》) .④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
⑤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 .(1)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无所归 归:归还 .B.朋友之馈 馈:赠品 .
C.伯夷、叔齐不念旧恶 恶:嫌隙、仇恨 .D.忠告而善道之 道:引导 .(2)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3)根据选文内容,分条概括与朋友相处时讲求的原则。
2.(2023春·北京昌平·高二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宪问》)
②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宪问》)
(1)孔子的两位弟子为何都认为管仲不仁? (2)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的?
3.(2023春·北京丰台·高二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子罕》)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①。观过,斯知仁②矣。”(《论语·里仁》)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 【注释】①党:类别。 ②仁:同“人”。
第1页/共6页
(1)历来人们对画线句子中“如”的意思,有不同理解:有人认为是类似,像;有人认为是比得上。请根据语境,就两种不同的理解分别解释“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这句话的意思。
(2)《论语》中有不少关于“过”的思考。请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三则,分别概括,并从中选择一个角度,谈谈带给你的启示。
4.(2023春·北京朝阳·高二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1]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公冶长》)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子路》)
【注释】[1]瑚琏:宗庙中盛委稷的贵重华美的器具,比喻栋梁之材。
孔子对子贡和樊迟分别作出了怎样的评价?请结合以下两则材料,简述孔子这样评价的原因。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子张》)
第2页/共6页
参考答案
1.(1)A
(2)孔子说:“重责备自己,而轻责备别人,怨恨自然不会来了。” (3)①仁义,②有礼,③宽恕,④严于责己,⑤劝导有度。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归”,收殓;句意:没有人负责收殓。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躬自”,亲自;“远”,远离。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①“于我殡”意思是由我来料理丧事吧。体现了孔子与朋友相处时讲求仁义的原则。
②“不拜”是指,对于朋友的馈赠,(只要)不是祭祀用的肉,孔子在接受时,也不会行拜谢礼。体现了孔子与朋友相处时讲求有礼的原则。
③孔子举了伯夷、叔齐的事例,他们不记过去的旧仇,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很少。从而体现了孔子与朋友相处时讲求宽恕的原则。
④“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是指严厉地责备自己而宽容地对待别人。从而体现了孔子与朋友相处时讲求严于责己的原则。
⑤“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意思是忠心地劝告他并好好地开导他,如果不听从也就罢了,不要自取侮辱。从而体现了孔子与朋友相处时讲求劝导有度的原则。 参考译文:
①朋友死了,没有人负责收殓,孔子说:“由我来料理丧事吧。”
②对于朋友的馈赠,即使是车和马,(只要)不是祭祀用的肉,孔子在接受时,也不会行拜谢礼。 ③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过去的旧仇,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很少。” ④孔子说:“严厉地责备自己而宽容地对待别人,就可以远离别人的怨恨了。 ”
⑤子贡问与朋友的相处之道。孔子说:“忠心地劝告他并好好地开导他,如果不听从也就罢了,不要自取侮辱。”
2.(1)原因:管仲原本辅佐公子纠,在公子纠被齐桓公杀掉之后,管仲非但没有为公子纠殉节,反而倒戈成了齐桓公的宰相。
(2)①管仲帮助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息兵戈而解纷争,使天下由此和平安定,百姓至今仍受其惠,这是他的“仁德”。
②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没有以死守节,反过来辅助桓公,虽丧失了小节小信,但坚守的是为国为民的大义。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第一则中子路认为 “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死”,“管仲是不仁吧?”第二则子贡认为“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据此看
第3页/共6页
出,孔子的两位弟子认为管仲不仁的原因是管仲原本辅佐公子纠,在公子纠被齐桓公杀掉之后,管仲非但没有为公子纠殉节,反而倒戈成了齐桓公的宰相。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能力。
①原文“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据此看出,管仲帮助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息兵戈而解纷争,使天下由此和平安定,百姓至今仍受其惠,这是他的“仁德”。
②原文“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意思是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可见,孔子评价一个人仁德不仁德,主要看他是守小节还是守大节。主要看他对社会的价值和贡献大小,这就是观其大德。据此看出,孔子认为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没有以死守节,反过来辅助桓公,虽丧失了小节小信,但坚守的是为国为民的大义。 参考译文: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死。”接着又说:“管仲是不仁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出的力。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呀。”
3.(1)要以忠诚守信用为主,不要跟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 要以忠诚守信用为主,不和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 (2)犯了错误,要勇于改正;
要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并自我反省(或自我责备); 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不断学习经典可以不犯大错;
考察他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 君子光明磊落,即使犯错误,也不加掩饰; 小人对于错误一定加以掩饰。
启示:第一则:犯错误不能掩饰,要勇于改正错误。第二则:要不断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善于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改正。第三则:从错误中吸取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第四则:不读书,从经典书籍中获得生活经验,避免犯大错误。第五则:与人相处,见到别人的错误,来判断他的人品,以免交错朋友。第六则:有错责改,光明磊落。第七则:掩饰错误的人一般为小人。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的能力。
“如”的意思,是“像”和“比得上”均可解释的通,句意分别为:要以忠诚守信用为主,不要跟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要以忠诚守信用为主,不和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
第4页/共6页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选三则作答即可。
“过则勿惮改”的含义是:犯了错误,要勇于改正。
“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含义是:我从未见过看到自己有错误便能自我责备的人。 “不贰过”的含义是: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强调不断学习经典可以不犯大错。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强调考察他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强调君子光明磊落,即使犯错误,也不加掩饰。 “小人之过也必文”的含义是:小人对于错误一定加以掩饰。 启示:
选一则谈启示即可,从对待错误的态度、对待错误的做法、以一个人犯的错误判断人品等方面谈自己的感触即可。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应该亲近忠诚和讲信义的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 孔子说:“算了吧!我从未见过看到自己有错误便能自我责备的人。”
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孔子说:“给我增加几年的寿命,让我在五十岁的时候去学习《易经》,就可以没有大过错了。”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了错误,人们都能见到;改过了,人们都要仰望他。” 子夏说:“小人犯了错误一定会加以掩饰。”
4.答案示例:①孔子评价子贡很成器,是堪当重任的栋梁之材,但也还并未说他是君子;评价樊迟是在下位的普通人,不堪当重任。②因为孔子认为,君子不应专限于一艺之长,更不应拘泥于微小的技艺,而应无所不通,重在通晓“仁”的大道。子贡虽然是栋梁之材,但仍像一件器具那样只有某种特定的功能,没有达到君子的境界;樊迟求教的都是稼穑园圃的小事,并未问及治理天下的大道,所以充其量也就是个在野的普通人而已。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名著观点的能力。
解答孔子对子贡的评价,可结合注释“瑚琏”来理解。“瑚琏”夏代称“瑚”,商代称“琏”,周代称为簠簋,乃是古代宗庙祭祀时盛放黍稷的尊贵器皿。夫子说子贡是可堪重用的瑚琏之器,认可子贡是有专长的奇才,却非君子的全才,说明他在某些方面他还有所欠缺。而孔子说“君子不器”是说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途,而应为通才,博学多能。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但是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君子。同时,孔子认为君子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作为一个只有一种功用的器具而存在的,而是要不拘泥于人与事的,要有容纳百川的大胸襟、大气度,善于发现他人之善而加以吸取借鉴,善于反省自己而能加以变通。而子贡,就具有这方面的才能。因此,孔子对子贡的评价很高。
第5页/共6页
而孔子对樊迟之所以评价不高,说他是个小人,一是因为樊迟的问题“樊迟请学稼”“请学为圃”,问的是种庄稼、种菜;二是孔子认为这些事都是老百姓做的事,不应该是“上位者”所做的事。孔子认为“老农”“老圃”“上位者”各有各的事情,各有各的分工,同时也强调“上好礼”“上好义”“上好信”。“小人”从事“稼穑”,“君子”宜“为政”,儒家主张解决问题要先抓主要矛盾,认为治理国家,当务之急不在于当政者参加生产劳动,而在于“好礼”“好义”“好信”,在于德行修养。所以,子夏也才会说“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参考译文:
①子贡问:“您觉得我端木赐怎么样呢?”孔子说:“你就好比是一个器皿。”子贡又问:“是什么样的器皿呢?”孔子说:“宗庙祭祀时所用的瑚琏。”
②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 ③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途)。”
④子夏说:“虽然都是些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用它来达到远大目标就行不通了。”
第6页/共6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