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罪犯再社会化过程中出监监狱(区)的矫正管理新探

来源:伴沃教育
第11卷第4期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12月 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11 No・4 Dec・2011 文章编号:1673~0453(2011)04—0049—06 罪犯再社会化过程中出监监狱(区) 的矫正管理新探 刘 毅 (江苏省司法警官高等学校法律事务专业科,江苏镇江212003) 摘 要:在罪犯再社会化过程中,出监监狱(区)的出现突破了传统的行刑方式,重在为即将出狱的罪犯 提供最大的保护,以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实现监狱对罪犯的人本化管理。由于此举尚在试行过程 中,具体实施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对部分犯人的调查和比较国内外矫正管理研究表明,对即将出狱犯人 的矫正管理应着重从管理模式的角度加强“管理空间”和“制度机制“的建设,使罪犯在管理过程中得到 矫正、调整、恢复和引导。 关键词:罪犯再社会化;社区矫正;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D926.7 文献标识码:A “在刑事司法中,监狱把惩罚程序变成一种教 养技术。而‘监狱群岛’则把这种技术从刑罚机构 扩散到整个社会机体。”_l 这是福柯在其著作《规 训与惩罚》中提及的监狱的双重职能,监狱设置的 技能培训、就业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使其刑 满释放后能顺利适应社会,实现从监狱环境到社 会环境的转变。由此可见,出监监狱(区)通过对 即将出狱罪犯的区别管理,在对其人生观、价值观 矫正的同时,更注重对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这 样的再社会化过程不仅对个体罪犯,甚至对整个 社会的和谐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的不仅仅是惩罚,更在于教养,即通过监禁,使 罪犯能够纠正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适应社 会的需要,减少重新犯罪率,也就是现代意义上所 说的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伴随着每个罪犯服刑的始末。从罪 犯进入监狱服刑到服刑期满(或者因为某种特殊 原因,如假释)离开监狱前,罪犯都处于监狱的监 一、罪犯再社会化概述 所谓“再社会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 管之下,接受监狱对其错误认识和缺失行为的矫 义的理解指在生活急剧转变中,一个人放弃原来 正,从而重新构造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 一的生活方式而适应另一种对他来说全新的生活方 式的过程。这种过程有的是自愿的,如所学专业 的转变、国籍的变更等;也有的是被迫的、被强制 过程,从罪犯的角度来说,我们称之为罪犯再社 会化,从监狱的角度来说,这是监狱矫正罪犯的过 程。对于即将走出监狱的罪犯,如何使其适应外 面陌生的世界,且不至于因无法适应社会而再度 犯罪,出监监狱(区)的出现顺应了这样的要求。 的,如罪犯的被改造、被教化等 ]。狭义的理解则 专指强制的教化过程,即现代意义上的罪犯再社 会化,就是通过行刑,矫正、改造其反社会性,使其 《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规定》明确指出,监狱对 即将服刑期满的罪犯,应当集中进行出监教育,时 限为三个月。为了贯彻执行该规定,各地纷纷设 立出监监区,并且对服刑人员进行出监前的职业 收稿日期:2011—10—2O 思想、心理和行为习惯都接受并符合社会规范和 社会的价值标准,而不再重新违法犯罪,成为行刑 矫正目标所要求的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 j。 行刑下的罪犯再社会化是典型的强制再社会 作者简介:刘毅(1983一),女,江苏兴化人,江苏省司法警官高等学校讲师,香港城市大学法学硕士,主要从事监狱学研究。 5O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 化。罪犯因为社会行为或规范的某种缺失,违法 犯罪,被判处刑罚而进入监狱服刑,完成从社会环 境到监狱环境的转变,接受监狱对自己的劳动改 造,纠正自己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对于即 将出狱的罪犯来说,这种转变则是从监狱环境到 提高其回归社会后的竞争能力、适应能力和生存 能力。星城监狱的经验证明:让刑释人员顺利融 人社会,不再重新犯罪,才能达到“改造”的目的。 同时,星城监狱不仅把服刑人员“扶上马”,还“送 一程”。在给服刑人员传授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对 社会环境的转变,是从特殊群体到正常群体的转 刑释人员出监后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进行跟踪服 变。这时的罪犯再社会化是一种自愿的再社会 化,即罪犯以一种主动、积极的心态去重新接纳并 构造一种新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根据环境条件 的变化自动接收新的生活方式和参加新的社会生 活。 在罪犯再社会化过程中,对即将出狱罪犯的 教育改造尤为重要,这不仅能提高监狱的工作效 率,更对降低重新犯罪率,维护社会稳定有着深远 的影响。 二、目前国内出监监狱(区)管理中罪 犯再社会化的现状 出监监狱的出现,预示着罪犯再社会化取得 了历史性的跨越,其中尤以浙江乔司监狱、湖南星 城监狱为典范。它们的创新理念体现在以下3个 方面。 (一)实行对服刑人员出监前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 浙江乔司监狱率先探索运行纯功能化的出监 分监狱,每年对即将刑释人员开展系统的出监教 育,以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帮助即将刑释的罪犯提 高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出监分监狱实行 “监禁式过渡式~社区式”的分级管理,对服刑 人员进行出监前1个月的集中教育。 (二)对服刑人员进行出监前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技 能培训 浙江乔司监狱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对罪犯 进行刑释前心理问题的辅导,社会形势、政策再教 育,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等。通过对服刑人员进 行心理测试和性格测试,与其共同商量、制定职业 生涯规戈0;通过帮助服刑人员做好出监前职业生 涯规划,增强服刑人员心理素质、技能素质和文化 素质。同时,聘请社会专业人员对服刑人员进行 出监前的职业技能辅导[4]。 湖南星城监狱对服刑人员进行出监前职业技 能培训、就业培训,让他们掌握更多的生产技能, 务。通过跟踪服务,随时调整监狱的技能培训方 案,让监狱的技能培训更加适应市场,更加适应社 会。[ (三)完善服刑人员出狱后的社会对接工作 针对长期以来服刑人员回归社会后面临的适 应“真空期”,乔司监狱采取了“社区”管理模式。 主要是模拟社会化的从宽管理,帮助罪犯实现从 “服刑人员”到“合格社会人”的角色转换。监狱设 有两个中心:一是对内建立的“出监教育中心”。 其中分设模拟社会实训基地、心理健康指导中心、 电子阅览室、理论培训室等功能室,重点抓好改造 质量评估、社会适应性教育培训等工作。二是对 外建立的“回归服务中心”。按照“面向社会、立足 回归、化解矛盾、贴近实际、注重实效”的原则,设 立各类功能室,重点抓好与社会的对接工作,包括 释放手续的办理、与当地司法部门及罪犯家属的 联系等工作。 三、目前国内出监监狱(区)管理模式 存在的缺陷 尽管在出狱罪犯再社会化方面很多监狱做了 大量的尝试,但通过对部分地区出监监狱(区)罪 犯的调查显示,出监监狱(区)的管理模式仍存在 一些欠缺。 (一)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流于形式 乔司监狱首创了“从服刑人员到合格社会人” 教育理念,对罪犯开展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 针对罪犯的实际状况,帮助罪犯制定回归社会后 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为罪犯顺利回归做好准 备【6]。全国大多数监狱也纷纷效仿。但在对服刑 人员的调查中发现,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往往流 于形式,一些服刑人员出狱后并未从事规划中的 职业,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成为一纸空文。如在对 某监狱某服刑人员进行职业规划调查时发现,部 分出监监狱(区)在为服刑人员做职业生涯规划 第4期 刘 毅:罪犯再社会化过程中出监监狱(区)的矫正管理新探 51 时并未征询其自身意愿,考虑服刑人员的职业需 求①,也就是说,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过程中, 忽视了罪犯的自我需要,而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 文件。 (二)在出监监狱(区)服刑的时间过短 既是监狱管理职业化的体现,更是罪犯再社会化 的过程。 面对罪犯再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笔者从以下两个 方面对出监监狱(区)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一)加大罪犯人本化管理的空间 罪犯人本化管理,是指监狱民警在依法执行 《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规定》规定出监教育,期 限为3个月。而往往大多数出监监狱(区)设定的 出监教育仅为期1个月。在短短1个月内,完成 罪犯从监狱环境到社会环境的过渡,表面上可以 刑罚的过程中,对罪犯以符合和满足人的合理需 达到使其成为社会人的改造目的,但人生观和价 要为基本依据和出发点,以细致、规范的制度体系 值观的内化需要一个过程,每个将要出狱的服刑 为基础和依托,以保障合法权益和培养健康人格 人员接受出监监狱(区)对其成为社会人的帮助也 为重要内容,以促进罪犯的改造和再社会化为价 都需要一个过程。在经历几年甚至十多年的牢狱 值取向,与其他改造手段紧密结合,对罪犯进行教 生涯后,他们面临的是与几年或十几年前生活环 育的相辅相成的组织活动 j。 境不一样的社会,而仅仅在短短的1个月内就让 罪犯人本化管理实际上解决两个问题:一个 其完成从监狱人到社会人的过渡,未免有些仓促。 是增强改造的效果,要解决罪犯改造动力问题。 (三)忽视了罪犯思维方式的转变 这是积极的目的。另一个是实现合理的、不越界 的惩罚,要解决保护罪犯合法权益,杜绝野蛮执法 长期在监狱从事生产劳动的服刑人员,在经 的问题。这是消极的目的。在对出监监狱(区)罪 历了“与世隔绝”的改造后,逐渐远离了社会。社 犯的管理中,要实现积极目的和消极目的,必须从 会发展愈迅速,他们的理念愈落后。这种倾向在 罪犯的立场出发,考虑他们适应社会的需要,给予 新形势下显得愈发突出。罪犯在服刑期间所掌握 其在不违反法律制度下相应的权利。 的知识与技能,很难成为其出狱后立足社会的有 力保障。 1.变换物理空间 在对罪犯的调查中发现,虽然通过出监监狱 1964年,美国经济家罗伯特・布莱克和莫顿 模拟社会生活来使即将出狱的服刑人员尽早适应 提出了“管理方格论”,认为协作管理是最健全有 社会,但在再社会化的过程中罪犯的思维方式仍 效的管理方式。监狱管理者可借鉴这种管理方 停留在监狱思维方式上,其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 式,在管理中注意发挥罪犯的积极性和目标精神, 理能力仍旧局限于监狱内部。因而,罪犯服刑期 通过犯人来达到改造其自身的目的_8]。 满进入社会后,很难在社会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加 贝克②在《监狱权力中的罪犯参与》一书中指 上内心的自卑,使其有时会再次迷失自我,再次走 出,从某个层面看,罪犯的自我管理是行政职能的 上犯罪的道路。 需要,其实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罪犯可以担任 保安、行政文员、审核员、记分员、案件打字员、医 四、罪犯再社会化过程中出监监狱 疗员和教员(老师、导师、图书管理员)。没有这些 (区)矫正管理模式探讨 罪犯的帮助,很多监狱都无法运转。甚至执行典 狱长都要交出一部分权力给犯人文员,因为他不 出监监狱(区)矫正管理是指监狱机构在对即 想因为细节出麻烦,并能清楚地知道什么才是麻 将出狱的罪犯所做的矫正、调整、恢复和引导。具 烦。 体而言,即促使罪犯心理和行为发生积极变化的 在20世纪90年代出品的电影《肖申克的救 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行为矫正等活动的总称。它 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中,除了提 ①材料源自江苏省司法警官高等职业学校讲师宋立军博士及江苏省镇江监狱第三监区洪舟对出监监狱(区)罪犯的调查。 ⑦BAKER J.Prisoner participation in prison power EM].The Scarecrow Press,Inc.Metuchen,N.J,and London 1985:Preface 52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 及肖申克监狱实行犯人自我管理外,还采取有限 度的让犯人外出劳作制度。此片虽然仅仅是一部 影视作品,但也反映了当时美国监狱管理中罪犯 再社会化的一种方式。 出监监狱(区)的罪犯流动性相对比较强,但 其活动的物理空间仍仅局限于出监监狱(区)。在 出监监狱(区)服刑期间,服刑人员不仅要适应不 同的同室狱友,同时还要忍受即将出狱带来的思 想上的松懈和对未来的迷茫。因此,出监监狱 (区)应合理引导罪犯加强自我管理,为其营造一 个模拟高墙之外社会的生活环境,使其学会自我 认知,扮演社会角色,学会行使权力、承担义务、履 行职责,学会尊重他人,与人和睦相处,在自我管 理中养成社会角色意识。 同时,更重要的是了解外面的世界,可以借鉴 国外的“暂时离监”或称“离监外出”等允许犯人 “走出去”的制度,变换犯人活动的物理空间。允 许表现较好的犯人暂时离开监狱,到社会当中去 处理一些紧急事务或参加就业培训等项目。出监 监狱(区)中处于第3改造阶段的罪犯,其社会危 害性已降至最低,服刑表现一般较好,对这类服刑 人员,可适当引导其走出监狱亲身体验社会的变 化和发展,并有目的地引导犯人调整自己服刑过 程中的行为,以适应社会变化,从而为释放后在社 会中更好地生存发展做好准备 ]。河南周口监 狱、四川I省女子监狱在此方面都做了探索和创新。 河南周口监狱组织表现较好的服刑人员外出参 观,四JII省女子监狱组织部分服刑人员外出开展 社会教育活动。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让服刑人员 适应社会、了解社会,不至于因长期关押与社会脱 节。同时,离监外出也成为对罪犯的一种奖励措 施,能激励更多的服刑人员安心、积极改造,争取 外出的机会,从而有利于罪犯再社会化,有利于其 刑释后重新回归社会。但离监外出应当严格细致 地规范,否则,将成为某些罪犯逃避规训和惩罚的 制度漏洞。 2.就业选择的多样化 在西方一些国家,罪犯的文化教育、职业技能 培训等常常交由具有教育培训资质的社会部门或 公司承担,社会专业人士、牧师和青年志愿者参与 监狱服务成为常态。 据了解,澳大利亚堪培拉地区矫正局设有一 个专门的注册培训机构,与堪培拉科技大学、澳大 利亚天主教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南澳大利亚 大学、查尔斯特等大学合作,开展罪犯的职业技能 培训,甚至可以提供从实习生到博士生的资格证 书。 澳大利亚南威尔士州青少年司法中心,常年 有4O多名包括个案工作者、心理学家、酒精及药 物辅导员、牧师、性犯罪心理学家、暴力心理学家 和精神病学家等各类人员参与罪犯个案矫正。同 时还聘请当地教师和医生从事对罪犯的教育和医 疗服务。 我国出监教育中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大部 分是强制性的,由监狱一方提供职业培训,罪犯参 加培训。但是,虽然手捧一堆职业证书,大多数罪 犯出狱后从事的职业却与这些职业培训和证书无 关。因此,应给予罪犯自由选择权,通过了解其需 要学习什么,出狱后打算从事何种职业,再根据需 要为其提供所需的培训,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 果。 3.心理引导的加强 认知缺陷、社会适应性缺陷、易激惹等是导致 犯罪或者再次犯罪的重要因素。出监监狱(区)的 罪犯有些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造,处于第一改造阶 段——犯罪心理和恶习尚未得到彻底改造,而部 分罪犯处于第二改造阶段一一犯罪心理和恶习已 得到初步矫正,罪犯主观上有自我改造的迫切需 要和强烈愿望。对于尚处于第一改造阶段的罪 犯,通过行为矫正训练、思维引导训练,可以从心 理上引导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建立健康的行为模 式、交友圈和生活圈。同时,建议采用分类教育的 方式,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罪犯,采取 不同的教育方式,促进他们尽快适应出狱后的社 会环境。 (二)加强制度化建设 监狱管理过程中,不仅需要温情的人性化管 理,更需要健全的管理制度作为坚强的后盾,确保 管理的有效性。在出监监狱(区)的罪犯管理过程 中,制度化的规定较为欠缺,仅散见零星的条文以 及各监狱参差不齐的内部标准和规定。因此,笔 者拟从以下4个方面对制度化建设进行探讨。 1.调整制度体系 《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规定》规定的3个月出监 第4期 刘毅:罪犯再社会化过程中出监监狱(区)的矫正管理新探 53 教育期较为合理,实际操作中各地出监监狱(区) 实行的1个月的教育期过于短暂。即使将1个月 分为3个阶段,依旧不能满足再社会化的要求,不 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出监监狱 (区)管理的特点,给予民警自由裁量权,采用机动 的管理模式,对于不同阶段管理中不服管教的服 能完成将罪犯从监狱人向社会人过渡的任务。 行为的养成、环境的适应需要一个较为长期 刑人员,可以将其转回监禁教育,从而有利于管理 的顺利进行。 3.建立测量评估系统 的过程,《肖申克的救赎》中在监狱图书馆里工作 了5O年的布鲁斯获得假释后选择了到超市工作, 但却发现自己无法适应当代社会,最后在小旅馆 里自杀。原因即是他适应了长期的监狱生活,面 临外面陌生的世界时,一下无所适从。类似的情 况在出狱的犯人中屡见不鲜,因此确定3个月的 出监教育期,将有助于罪犯顺利适应社会,减少再 次犯罪的可能。 2.突破奖惩机制 在最后的服刑期限,很多犯人的心情是浮躁 在南非国家,对罪犯的人身危险性和现实表 现进行评估。如南非开普敦惩教中心对所有新收 人员都要经过医疗人员的风险评估,所有被判刑 的罪犯要羁押在H11②进行评估。评估后,再将 他们转移到其他单位和其他惩教中心。在澳大利 亚新南威尔士州,根据罪犯对监管安全危险性大 小、犯罪案由的恶性程度对罪犯按A1,A2,B,C1 和C2五大等类进行评估,每6个月评估一次,根 据评估结果将罪犯从高度戒备监狱或区域逐级流 动到中度和低度戒备监狱或区域。 我国目前大多数监狱使用的COPA—PI量 表③,是针对我国监狱罪犯的特点,设立的罪犯人 身危险性测量评估系统。可将此评估系统运用到 出监监狱(区)的管理中,进行定期评估,以辅助民 的,有着即将出狱的兴奋和对服刑的懈怠。即使 有些监狱采取了“监禁式一过渡式一社区式”的教 育模式,但等级处遇制度①对其的约束力不够,因 此,在出监监狱(区)建立相应的惩处机制尤为重 要。 南非、澳大利亚在监狱设置上按戒备程度分 高度戒备监狱、中度戒备监狱和低度戒备监狱,罪 犯按犯罪类型和危险程度进入不同戒备程度的惩 教中心即监狱服刑,在每所监狱里又设有不同戒 备等级的管理区域;美国、英国等国按照监狱警戒 度的不同,将监狱大致分为最高警戒度、高警戒 度、中等警戒度和最低警戒度等不同类型;而德国 警确定罪犯的人身危险程度,从而采取不同的监 禁模式。 4.完善与社会相关机构的无缝对接制度 出狱后的服刑人员,由于长期脱离社会,再加 上世俗歧视,更容易形成怨恨或是自暴自弃的心 理,从而增加了重新犯罪的概率,而社会的关怀和 则将监狱直接划分为封闭式矫正机构和开放式矫 正机构两类,其中的开放性矫正机构对犯人的监 视和控制较松,犯人在其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以 及更多的和社会接触的机会。通过犯人入监时的 犯人分类制度以及行刑过程中的累进处遇制度将 犯人分至不同类型的监狱之中,这样一来,犯人不 仅可以获得更好的实现再社会化的环境,而且可 以获得一个由适应完全被束缚的封闭环境向适应 自由的正常社会环境之间的过渡,从而可以缓解 突然被释放所带来的冲击E ]。 温暖则会抑制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些监狱虽然建 立了与社会相关机构的无缝对接,但这种无缝对 接并未普及。在落后地区,依旧有社区矫正机构 形同虚设,对刑释人员不闻不问的现象,导致刑释 人员自暴自弃,再次走上犯罪的道路。 针对改革开放逐步推进后流动人口日益增 多,造成部分出狱人回归社会后漏管失控的现象, 应建立健全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平 台的建立使派出所能够及时掌握辖区内流动人口 ①等级处遇制度,是指监狱将罪犯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并施以不同的待遇的管理方式。其目的在于体现区别对待的政策,发挥管 理的引导作用和激励作用。监狱可以根据罪犯改造表现分押管理,实施不同处遇。具体分为从严管理、普通管理、从宽管理三个等级, 针对危险性不同的犯罪人,实行区别对待。 ②蒋金龙.关于赴南非、澳大利亚考察的报告(上)[OL].http://www.jsjy.gov.en/zwgk/html/2009—02/20427.html,2009—02 19。 ③ 中国罪犯心理评估个性分测验(COPA—PI,Personality Inventory)。 54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正 中的出狱人员的各项情况。各地从事出狱人员保 重新步人社会的服刑人员举办为期三个月的培训 护的工作机构和人员可以及时从全国出狱人员管 理信息库中查询本辖区流动人V1中的出狱人员的 基本情况,通过基层组织掌握其去向和受保护情 况,落实保护措施,防止脱管失控现象的发生,预 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稳定社会秩序口 。 参考文献: [N].人民日报,2011—03—02(19). [6] 浙江省乔司监狱.省乔司监狱精心打造出监教育特 色品牌[EB/OL].201I一03—23.http://www. zjsjy.gov.cn/zjjyj—website/html/zj—jyj/zj jYJ jyxw—ztbd/2011—03—23/Detail一9209.htm. [7] 连春亮.监狱人文化管理的价值解读[J].中国监狱 学刊,2005(3):62. [8] 李海荣.罪犯参与狱内日常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EM].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1998:130. EEB/OI ].2005—03—06.http://www.sinolaw. net.cn/shequ/yuanchuang/2OO536184009.htm. [2]邵名正.监狱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112. [9] 过琳,常宁.监禁刑执行社会化的趋向及启示[J3.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51 [3]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出 版社,2007:343. 55. 林露.从出狱人保护制度角度浅析罪犯的再社会 [4]陈东升,陈梦吉.万余刑释人员揣着证书回归社会: 浙江乔司监狱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落实“首要标准” [N].法制日报,2011—03—31(1). [5]侯琳良.新生活从这里出发:湖南星城监狱为即将 化道路EJ].知识经济,2010(13):36. (责任编辑:刘明泓) Corrective Management of Community Correction in Re-s0cializati0n Of Criminals LIU Yi (Legal Affairs Branch,Higher Vocational Judicial Police School of Jiangsu Province,Zhenjiang Jiangsu 212003,China) Abstract:In the re-socialization of criminals,community correction has made a breakthrough in the traditional penalty enforcement.It focuses on providing maximum protec ̄ion of those who are leaving prison in order to enhance their abilities to adapt to the society and achieve the objectives of people-- oriented management of criminals.This new management is facing some problems during the execu— tion process.Survey of some criminals and comparison of the corrective management of China with that of other countries indicate that the corrective management should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anagement space and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so as to correct and guide criminals. Key words:re—socialization of criminals;community correction;management mod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