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国子监是个什么样的机构?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主要职责是协助国家举行科举考试,负责对国家最优秀学子的教育工作,规范士子的德行、操守,也有一定的监国功能。
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在先秦以前,虞舜时称上庠,五帝时称成均,周代称辟雍,汉以后称太学。隋朝初期设立国子寺,不久改称国子监,并同时赋予主管全国教育行政职能。而在以前,太常兼有管理全国教育事务职能。隋、唐等朝国子监内往往又设太学、国子学等。宋时,只招收七品以上的官员子弟为学生。明初先设国子学,不久改设国子监。清末设立学部(民国以后改为教育部),废除科举制度,国子监撤销。国子监亦招收有世界各地留学生,朝鲜、俄罗斯、日本等国遣员来华,故设有号舍,专供留学生居住。隋初国子寺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国子学与太学并立,是专门研习儒家经典的经学学校。唐承隋制,国子监下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六学,为传授儒家经典经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摘自中华书局出版《中国人应知的哲学常识》(统筹:启正;编辑:松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