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伴沃教育。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湖北省的海绵城市常用设施单体样式示意图

来源:伴沃教育


式中:

VU——雨水收集回用容积(m3) QU——雨水日用量(m3);

TU——雨水利用天数(d);宜取3-7天。

b) 当设计需水量大于或等于收集范围的设计收集量时,雨水收集回用容积宜根据设计收集量确

定,按下式计算:

VU=10HU·Rv·FU ················································ (C.8) 式中:

VU——雨水收集回用容积(m3);

HU——设计收集降雨厚度,取8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 RV——雨量径流系数;

FU——收集范围汇水面积(ha)。

C.12 调节塘、调节池等调节设施,以及以径流峰值调节为目标进行设计的蓄水池、湿塘、雨水湿地等设施的容积应根据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标准、下游雨水管道负荷(设计过流流量)及入流、出流流量过程线,经技术经济分析合理确定,调节设施容积按下式进行计算。

TVjMaxQinQoutdt ······································ (C.9) 0

式中:

Vj——雨水径流峰值控制容积(m3); T——降雨历时(min);

Qin——调蓄设施上游设计流量(m3/min); Qout——调蓄设施下游设计流量(m3/min); t——计算步长,min。

46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湖北省的海绵城市常用设施单体样式示意图

本附录仅示意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各主要常用单体设施,包括一般组成、技术规范、适用范围及图示,供参考。海绵城市雨水设施的选择、组合与设计应根据不同区域控制指标、场地条件、景观要求及经济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D.1 透水铺装

透水铺装是指可渗透、滞留和渗排雨水并满足一定要求的铺装地面。按照透水结构类型可分为半透水路面结构和全透水路面结构。按照面层材料不同可分为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以及嵌草砖、鹅卵石、碎石铺装等。

透水铺装结构应符合《透水路面砖和透水路面板》(GB/T 25993)、《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 188)、《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 190)和《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 135)的规定。

适用范围:

透水铺装主要适用于广场、停车场、人行道以及车流量和荷载较小的道路, 如建筑与小区道路、市政道路的非机动车道等。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还可适用于轻型荷载的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地下水位或不透水层埋深小于 1.0m 时不宜采用透水铺装。

示意图:

图D.1 透水铺装典型构造示意图

D.2 种植屋面

种植屋面也称绿色屋顶、屋顶绿化等,指在高出地面以上,与自然土层不相连接的各类建筑物、构

47

筑物的顶部和天台、露台上由表层植物、覆土层和疏水设施构建的具有一定景观效应的绿化屋面。根据种植基质深度和景观复杂程度,绿色屋顶又分为简单式和花园式,基质深度根据植物需求及屋顶荷载确定,简单式绿色屋顶的基质深度一般不大于150mm,花园式绿色屋顶在种植乔木时基质深度可超过600mm,种植土的厚度不宜小于100mm。

绿色屋顶的设计应符合《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 155)、《种植屋面建筑构造》(14J206)、《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5)和《坡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 50693)的规定。

适用范围:

绿色屋顶适用于符合屋顶荷载、防水等条件的平屋顶建筑和坡度小于15%的坡屋顶建筑,屋面坡度大于15%时不宜进行绿化种植。

示意图:

48

图D.2 种植屋面典型构造示意图

D.3 下沉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可广泛应用于城市建筑与小区、道路、绿地和广场内。下沉式绿地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下沉式绿地指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在200 mm以内的绿地;广义的下沉式绿地泛指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且可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的绿地,包括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等。

下沉式绿地应符合《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 50420)的相关规定。

适用范围:

下沉式绿地可广泛应用于城市建筑与小区、道路、绿地和广场内。 示意图:

49

图D.3 下沉式绿地典型构造示意图

D.4 渗透塘

渗透塘是一种用于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的洼地,具有一定的净化雨水和削减峰值流量的作用。 渗透塘、渗井、渗管/渠、渗透排放一体设施的设计应按《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的规定执行。

适用范围:

渗透塘适用于汇水面积较大(大于1hm2)且具有一定空间条件的区域,但应用于径流污染严重、设施底部渗透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或岩石层小于1m 及距离建筑物基础小于3m(水平距离)的区域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发生次生灾害。

示意图:

50

图D.4 渗透塘典型构造示意图

D.5 生物滞留设施

生物滞留设施指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生物滞留设施分为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和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按应用位置不同又称作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高位花坛、生态树池等。

雨水花园等生物滞蓄设施是利用浅洼地形(深约30~450mm),种植当地的湿地生植物,通过吸附、渗透和过滤等原理对降落在不透水表面的雨水进行控制利用,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主要由表面雨水滞留层、种植土壤覆盖层、植被及种植土层、砂滤层等部分组成。

生态树池是在一般树池的基础上,在树池内部利用一些生态化的措施对雨水径流量和雨水水质进行控制的设施。主要用于处置路面径流,在街道、公园、广场及人行道两旁等都能适用。

生物滞留设施应符合《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GB 51174)、《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 50420)的相关规定。

51

适用范围:

生物滞留设施主要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内建筑、道路及停车场的周边绿地,以及城市道路绿化带等城市绿地内。

示意图:

图D.5 生物滞留设施典型构造示意图

D.6 阶梯式生物滞留带

在山区地形中,道路坡度一般较大,为有效滞留雨水径流,可在路侧绿化带设置阶梯状或回转型雨水生物滞留带,挡水堰高度不应低于20cm,雨水滞留时间不超过24h。

适用范围:

阶梯式生物滞留带适用于道路纵坡大于2%的城市道路、滨水带等区域。

52

示意图:

图D.6 阶梯式生物滞留带构造示意图

D.7 雨水湿地

雨水湿地利用物理、水生植物及微生物等作用净化雨水,是一种高效的径流污染控制设施,雨水湿地分为雨水表流湿地和雨水潜流湿地,一般设计成防渗型以便维持雨水湿地植物所需要的水量,雨水湿地常与湿塘合建并设计一定的调蓄容积。 雨水湿地与湿塘的构造相似,一般由进水口、前置塘、沼泽区、出水池、溢流出水口、护坡及驳岸、维护通道等构成。

雨水湿地的设计应按《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 2005)的规定执行。 适用范围:

雨水湿地适用于具有一定空间条件的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城市绿地、滨水带等区域。

53

示意图:

图D.7 雨水湿地典型构造示意图

D.8 湿塘

湿塘指具有雨水调蓄和净化功能的景观水体,雨水同时作为其主要的补水水源。湿塘有时可结合绿地、开放空间等场地条件设计为多功能调蓄水体,即平时发挥正常的景观及休闲、娱乐功能,暴雨发生时发挥调蓄功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多功能利用。湿塘一般由进水口、前置塘、主塘、溢流出水口、护坡及驳岸、维护通道等构成。

湿塘应符合《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GB 51174)、《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 50420)的相关规定。

适用范围:

54

湿塘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城市绿地、广场等具有空间条件的场地。 示意图:

图D.8 湿塘典型构造示意图

D.9 调节塘

调节塘也称干塘,以削减峰值流量功能为主,一般由进水口、调节区、出口设施、护坡及堤岸构成,也可通过合理设计使其具有渗透功能,起到一定的补充地下水和净化雨水的作用。

适用范围:

调节塘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城市绿地等具有一定空间条件的区域。 示意图:

图D.9 调节塘典型构造示意图

55

D.10 雨水调节池

调节池为调节设施的一种,主要用于削减雨水管渠峰值流量,一般常用溢流堰式或底部流槽式,可以是地上敞口式调节池或地下封闭式调节池,其典型构造可参见《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5 册)。调节池适用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削减管渠峰值流量。调节池可有效削减峰值流量,但其功能单一,建设及维护费用较高, 宜利用下沉式公园及广场等与湿塘、雨水湿地合建,构建多功能调蓄水体。

适用范围:

调节池适用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中,削减管渠峰值流量。 示意图:

图D.10 雨水调节池典型构造示意图

D.11 蓄水池

蓄水池指具有雨水储存功能的集蓄利用设施,同时也具有削减峰值流量的作用,主要包括钢筋混凝土蓄水池,砖、石砌筑蓄水池及塑料蓄水模块拼装式蓄水池,用地紧张的城市大多采用地下封闭式蓄水池。

聚丙烯、聚乙烯塑料蓄水模块的材料性能指标应与《建筑排水用聚丙烯(PP)管材和管件》(CJ/T278)相一致。蓄水池典型构造可参照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雨水综合利用》(10SS705),相关设计应按《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GB 51174)的规定执行。

适用范围:

蓄水池适用于有雨水回用需求的建筑与小区、城市绿地等,根据雨水回用用途(绿化、道路喷洒及冲厕等)不同需配建相应的雨水净化设施;不适用于无雨水回用需求和径流污染严重的地区。

56

示意图:

图D.11 蓄水池典型构造示意图

D.12 初期雨水弃流设施

初期雨水弃流指通过一定方法或装置将存在初期冲刷效应、污染物浓度较高的降雨初期径流予以弃除,以降低雨水的后续处理难度。弃流雨水应进行处理,如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或雨污合流管网)由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等。常见的初期弃流方法包括容积法弃流、小管弃流(水流切换法)等,弃流形式包括自控弃流、渗透弃流、弃流池、雨落管弃流等。

适用范围:

初期雨水弃流设施是其他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重要预处理设施,主要适用于屋面雨水的雨落管、径流雨水的集中入口等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前端。

示意图:

57

图D.12 初雨弃流典型构造示意图

D.13 雨水净化设施

常用的雨水净化设施可实现对收集的雨水进行过滤、排污、加药和消毒,有效实现对雨水的净化。主要有全自动加药装置、沙缸过滤器、紫外线过滤器、雨水地埋一体机等雨水收集净化设备,其中埋入地表面可随时检查的雨水地埋一体机集过滤、排污、投药消毒系统为一体,过滤应用范围广,安装方式多样,集成后占地空间小。箱体内设有地漏和水泵平台,可保证排水及时,避免水泵被淹。

适用范围:

适用于航站楼、车站、体育馆、医院、广场、公园等大型建筑雨水收集系统和市政雨水综合管理系统的雨水净化。

示意图:

图D.13 雨水净化设施典型构造示意图

D.14 植被缓冲带

植被缓冲带为坡度较缓的植被区,经植被拦截及土壤下渗作用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并去除径流中的

58

部分污染物,植被缓冲带坡度一般为2%~6%,宽度不宜小于2m,植被缓冲带距水系较远时,需设置排水管,将净化后的雨水排入水系中。

适用范围:

植被缓冲带适用于道路等不透水地面周边,可作为生物滞留设施等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预处理设施,也可作为城市水系的滨水绿化带,但坡度较大(大于6%)时其雨水净化效果较差。

示意图:

图D.14 植被缓冲带典型构造示意图

D.15 人工土壤渗滤

人工土壤渗滤主要作为蓄水池等雨水储存设施的配套雨水设施,以达到回用水水质指标。人工土壤

59

渗滤设施的典型构造可参照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

人工土壤渗滤应符合《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的相关规定,土壤的理化性状指标可按现行行业标准《绿化种植土壤》(CJ/T340)的规定执行。

适用范围:

人工土壤渗滤适用于有一定场地空间的建筑与小区及城市绿地。 示意图:

图D.15 土壤渗滤典型构造示意图

D.16 绿地灌溉系统

绿地灌溉系统是将灌溉水通过由喷灌设备组成的喷灌系统或喷灌机组,形成具有一定压力的水,由喷头喷射到空中,形成细小的水滴,均匀的喷洒扫到土壤表面,为植物正常生长提供必要水分的一种先进灌溉方法。与传统的地面灌水方法相比,喷灌具有节水、节能、省工和灌水质量高等优点。喷灌的总

60

体设计应根据地形、土壤、气象、水文、植物配置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绿地灌溉系统的设计应符合《园林绿地灌溉工程技术规程》(CECS 243)的相关规定,水质应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绿地灌溉水质》(GB/T 25499)的相关规定,构造可参照国家标准图集《绿地灌溉与体育场地给水排水设施》(15SS510)。

适用范围:

绿地灌溉系统适用于公园、公共绿地、运动场草坪、花园、温室及屋顶绿地等植被的灌溉。 示意图:

图D.16 绿化喷灌典型构造示意图

D.17 渗井

61

渗井指通过井壁和井底进行雨水下渗的设施,为增大渗透效果, 可在渗井周围设置水平渗排管,并在渗排管周围铺设砾(碎)石。

渗井的设计应符合《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的相关规定。 适用范围:

渗井主要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内建筑、道路及停车场的周边绿地内。 示意图:

图D.17 渗井典型构造示意图

D.18 渗渠

渗渠一般指具有渗透和转输功能的雨水渠。渗渠的规模和布置,应考虑在检修时仍能满足用水要求。 渗渠的设计应符合《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的相关规范要求。 适用范围:

62

渗渠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及公共绿地内转输流量较小、且土壤渗透情况良好的区域,地下水位较高、径流污染严重及易出现结构塌陷等区域不宜采用渗渠。

示意图:

图D.18 渗渠典型构造示意图

D.19 植草沟

植草沟指用来收集、输送和净化雨水的表面覆盖植被的明渠,可用于衔接其他海绵城市单项设施、城市雨水管渠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除转输型植草沟外,还包括渗透型的干式植草沟及经常有水的湿式植草沟,可分别提高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控制效果。当有回用水需求时,底部宜采用开孔率较大的网格式渗排水管接入回用水池。

适用范围:

植草沟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内道路,广场、停车场等不透水地面的周边, 城市道路及城市绿地等区域,也可作为生物滞留设施、湿塘等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预处理设施。植草沟也可与雨水管渠联合应用,场地竖向允许且不影响安全的情况下也可代替雨水管渠。不适用于坡度大于15%的区域和地下水位较高区域。

示意图:

63

图D.19 植草沟典型构造示意图

D.20 设施选用一览表

各类用地中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用应根据不同类型用地的功能、用地构成、土地利用布局、水文地质等特点进行,可参照下表D.1选用。

表D.1 各类用地中低影响开发设施选用一览表

用地类型 技术类型(按主要功能) 单项设施 建筑与 小区 透水砖铺装 渗透技术 透水水泥混凝土 透水沥青混凝土 绿色屋顶 ● ◎ ◎ ● 城市 道路 ● ◎ ◎ ○ 工业园 ◎ ◎ ◎ ◎ 绿地与 广场 ● ◎ ◎ ○ 城市 水系 ◎ ◎ ◎ ○ 64

下沉式绿地 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 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 渗透塘 渗井 湿塘 储存技术 雨水湿地 蓄水池 雨水罐 调节技术 调节塘 调节池 转输型植草沟 转输技术 干式植草沟 湿式植草沟 渗管/渠 植被缓冲带 初期雨水弃流设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截污净化技术 人工土壤渗滤 注:●——宜选用 ◎——可选用 ○——不宜选用。

◎ ○ ◎ ◎ ◎ 6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