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所理解的改革目标取向为:理顺职责,职能归位。进一步理顺行政管
理、社会管理组织和自治组织的关系,依照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界定社区服务和居民自治功能,推行“居政分离”,强化居委会自治功能,切实克服和防止居民自治组织的行政化倾向;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提升素质。合理分流原有街道工作人员充实到社区岗位,择优选聘部分居委会成员和社会人员进入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实现新型社区干部与区委、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直接联系和对接,带动社区干部整体素质提升;信息集合,减少环节。按照“信息全收集、事态全掌控、服务管理全覆盖”要求,形成集服务、处置、反馈为一体的社会管理信息服务新机制。依托现代科
技网络信息手段,加快推进新型社区社会公共管理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工作,减少工作环节,方便群众办事;整合资源,便利群众。按照“四有一化”要求,实行“大党委制”,建立健全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充分调动辖区内各机关、单位广泛参与社区建设,推进共驻共建,实现资源共享,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居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满意度、认可度和归属感。
一、审慎进行制度设计在改革工作中必须坚持强化社区服务的原则,把握好以下几方面的重点工
2013·11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县域发展论坛作环节:
1.调查研究,制定方案。按照“面积清、人员清、经费清”的工作要求,就全区各街道、社区面积、户数、人口以及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数量、身份、结构、学历,各类人员工资、报酬待遇,街道(社区)经费、办公场所、固定资产等进行详细调查摸底,对各类数据进行分析比对,梳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借鉴学习考察模式和典型做法、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审慎研究拟定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注意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广征民意,吸收民智;坚持以人为本,调动和保护干部职工参与改革工作的积极性;坚持依法办事,依据政府组织法、居委会组织等有关规章制度设计改革方案。
2.加强培训,为改革工作顺利进行奠定思想基础。组织街道、社区干部赴兄弟省市社区进行以岗代训体验式学习考察。通过融入工作氛围、参与工作流程、学习典型做法、总结工作亮点等形式,与工作对接,与干部座谈,与群众交流,进一步拓展思路、总结经验、完善方案,为顺利实施改革工作奠定群众基础。
3.合理调整分流人员。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和公平、公正、透明原则,尊重历史,稳妥推进,在保留身份不变、职级不变、待遇不变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分流街道办事处在职工作人员,并积极拓展选人用人渠道,不断改善干部队伍结构。原聘用人员、编制外助理工作人员、见习大学生、社区居委会成员等符合条件者通过竞争上岗聘用为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实行同工同酬)。居委会成员依法开展居民自治,其他人员转为社区网格管理员,实行统一管理。
二、统筹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1.精简管理层级
成立社区党工委和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变“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管理为“市-区-社区”三级管理,实现管理体制扁平化、运行机制网格化,形成区与社区直接互动,提高社会管理和工作服务效能。社区党工委和公共服务中心的职责权限等同于原街道党工委和办
事处。
2.调整社区规模设置
按照“2至3万人左右、15分钟服务圈”的便民服务标准,以城市主干道为界,合理划分社区管理服务范围。把公共服务中心定位为区政府延伸到社区面向居民群众的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为全额拨款的科级事业单位,分别实行一个社区设置一个居委会或多个居委会,即“一社一居”或“一社多居”模式。居委会名称前不再冠以“社区”称谓。
3.建立健全运行机制
新的社区组织体系以社区党工委为核心、以社会事务管理中心和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为平台、以居委会为基础,形成各类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新型社区管理新格局,推行“一委、两中心、多居委、多社团”组织架构,努力实现做强区域大党建、做专社区服务、做实居民自治组织、做活社团组织。
一是在新社区成立党工委,受区委领导。社区党工委统筹区域内党务、政务、服务工作。社区党工委和社区事务管理中心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社区党工委设书记、副书记,成员由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班子成员、居委会主任(党员)、辖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等组成。实行“大党委制”,原社区居委会党委(总支)以及所辖党支部保留,隶属社区党工委管理;将辖区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流动党员纳入社区党工委管理范围;积极推进属地化、区域化、网格化党组织建设,实现党的工作和党的组织全覆盖。
二是成立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受区政府领导,同时接受区职能部门指导。设立办事服务大厅,推行党务政务“一柜式”服务,协助政府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设主任、副主任若干名,主要负责教育服务、低保、社会救济、人口计生、社区卫生、文明建设、就业、社会保障、养老托幼等各项工作,确保实现政府各项公共服务和管理职能全覆盖。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要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社会化、市场化服务和公益性活动。
三是根据社区区域面积和服务半径划定责任区,配备社区网格管理员,实行网格化管理与居民工作代理服务等制
责任编辑:苗利明度。网格管理员定期对责任区住户进行上门走访服务,对责任范围内的公共服务投诉、公共事务服务、内务管理等情况进行及时归类反馈,同时承担社区相关业务岗位职能,实行双岗双责。
值得一提的是,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承担社会服务和福利服务工作,该组织的设立完全剥离了管理职能和作用,是新型社区最大的亮点。
四是居委会按照《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开展各项自治活动,回归居民自治,实行“居政分离”。居委会在社区党工委领导下开展工作,主要承担养老托幼、图书管理,组织文体娱乐、医疗保健、居民教育、居民议事等职责,协助做好辖区基本情况的入户调查等工作,并通过居民议事会,负责收集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建议,讨论社区建设和管理事项,引导群众自觉参与社区事务,实行民主监督。凡是属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不得转嫁给居委会。
五是培育和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加大辖区内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机构等组建力度,加快培育中介、医疗卫生、养老托幼等专业服务组织,为居民提供专业化管理和服务;推动组建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文体健身、书画摄影等群众性协会团体,吸引居民广泛参与;加快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鼓励和引导机关干部、老党员、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努力形成与邻为善、与邻为亲、与邻为乐的现代社区精神。
三、大力推进共驻共建最大限度整合利用辖区单位优势资源尤其是公共活动空间,落实“双向互动”,通过租赁使用、定期开放等形式,实现“一室多用”、“一所多能”,为居民群众提供更多活动场所和平台。以建设文明和谐社区为目标,以服务群众、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主线,充分发挥社区党工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调动驻区单位党组织、党员、居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机制。▌
(作者系西宁市城东区委书记)
2013·11
dangdeshenghuo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