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来源:伴沃教育
专题四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专题整合

[知识体系构建]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四大发明 意义:传入欧洲,推动欧洲社会发展与进步,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十进位值制,中国最早使用。“人类最美妙的发明” 数学 魏晋时数学家刘徽首创割圆术

《周髀算经》记载了圆周率,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的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

赤道坐标:中国最早使用。战国石申用来表示恒星的位置。

天文 当时最先进的天文观测仪:西汉武帝时期:浑天仪 元朝郭守敬:简仪

人工选择:最早见于 西汉 汜胜之《汜胜之书》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 农业 元朝 王祯 《农书》

明朝 徐光启《农政全书》

《黄帝内经》提出经脉学说 中医学奠基之作 针灸疗法

医学 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李时珍《本草纲目》 东方药物巨典 郑和宝船,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船。

航海 牵星术 代表15世纪初利用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 “百家争鸣”促进文学艺术繁荣 春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战国 屈原创立新诗歌体裁“楚辞”代表作《离骚》

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文艺兴盛

特点:气势宏大,辞藻华丽、手法夸张 汉赋 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汉赋 东汉 张衡:《二京赋》

国家统一、经济强盛、科举制度等促进文艺繁荣 初唐:王勃、陈子昂 山水诗:孟浩然、王维

唐诗 盛唐 杰出代表:李白、杜甫 边塞诗:高适、岑参 中唐:白居易

晚唐:杜牧、李商隐

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市民文学兴起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宋词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元曲 关汉卿:《别情》、《窦娥冤》

元曲 马致远:《秋思》

商品经济发展,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唐代传奇、宋代话本

元末明初 :《三国演义》:罗贯中 元末明初:《水浒传》:施耐庵 明朝:《西游记》:吴承恩 明清小说 “三言”“二拍”,商人成为被歌颂对象

清朝:《聊斋志异》:蒲松龄

清朝:《儒林外史》:吴敬梓 清朝:《红楼梦》:曹雪芹

起源:六千多年前的文字图画

汉字 演变脉络: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趋势:由繁到简

自发阶段 魏晋 自觉阶段

楷书 特点:笔画简约,结构严整 书法艺术 代表:魏晋:钟繇、王羲之

的发展 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草书 特点: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代表:东晋:王羲之、王献之

唐朝:张旭、怀素

行书 特点: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 代表:东晋:王羲之 “天下第一行书” 起源:新石器时代 彩陶画 《鹳鱼石斧图》 夏商周:以人物肖像为主 《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绘画艺术 秦汉:门类丰富 《夫妇宴饮图》

演变 魏晋:士大夫画家活跃于画坛 “以形写神”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隋唐:绘画高峰 展子虔《游春图》 阎立本《步辇图》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两宋:风俗画为最大亮点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元明清:文人画成就最高 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

元代王冕《墨梅图》 明代徐渭《牡丹蕉石图》 清代郑板桥《墨兰图》 写实:宫廷和民间绘画

中国绘画风格 写意:文人画,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 原始时代: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活动 源头:傩戏是我国最古老的戏剧源头之一

戏剧 发展:宋代南戏主要在民间流行,适应市民的需要。

元杂剧: 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高峰:清朝乾隆 徽班进京形成京剧。

[要点归纳]

[易混易错点警示] 专题归纳与总结

1.古代中国科技发展(领先世界)的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传统、思想、对外和民族交流、科学家个人角度去分析)

①源泉:我国古代人民积累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成为了古代科技发展的源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惟一没有中断历史的文明古国,前代科技文化成就为后代科技进步奠定了基

础,为科技成果的继承创造了条件。②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科技稳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自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起,中国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强大的封建王朝在科技发明中起了相当重要的组织和支持作用,长期统一的局面为科技发明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也促进科技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互相交流、积极发展。③经济: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既为科技发展提供了物质经济基础,也对科技发展提出相应的社会需求,成为科技繁荣的推动力。④政策:政府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也给予一定的关注。⑤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自孔子时代起,打破教育文化贵族垄断的局面,中国教育事业得到发展,培养了大批从事科技文化的人才。⑥对外交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发展也使中国古代科技能吸收其他国家地区人民的智慧,得以进一步发展。⑦中国古代科学家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2.明清时期科技衰落的原因

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等传统科技的巨著,古代中国科技进入总结阶段。但中国科技始终没有能够发展成为近代科学,同一时期的欧洲近代科学兴起。中国科技在内容与方法上逐渐落后于西方,究其原因主要有:①经济: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封建小农经济,限制了对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②政治:君主专制的加强。腐朽的封建制度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动力。③中国“重道轻器”的文化传统轻视科技发展。长期以来,社会上形成了重视政治伦理、轻视鄙薄技艺的价值观,从事科技的人员社会地位低下,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归根结底,古代中国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导致古代中国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④思想:明清时期的教育专制尤其是八股取士和清代的文字狱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缺乏必要的人才,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失去了创新探究的环境与动力。⑤对外:封建统治者推行的 “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交流,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⑥古代中国科技的发明创造主要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注重对前人经验的归纳与总结,缺乏相应的实验研究方法,不重视对自然规律的探索与研究。总之,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 3.中国古代书法和绘画发展历程及特点 历史时期 先秦 书法 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文字。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西周晚期,形成了金文的标准字体——“籀文”。 秦小篆和汉隶都具有书法的美感,大多还是实用性文字。 士人群体的形成,书法成为一门艺术;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书圣”王羲之《兰亭序》。 绘画 新石器时代的绘画——绘画艺术的源头; 战国秦汉时期,出现帛画。 秦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帛画、壁画、砖瓦等表现了汉代绘画的特色。 魏晋时期文人画的出现:最著名的是 顾恺之 ,其绘画理论概括起来就是“ 以形写神 ”,注重抓住描绘对象的 精神气质。 书法艺术达到新高峰;既有张唐代绘画艺术的繁盛:代表人物是吴道子旭 、怀素的草书,也有 欧阳询、等。 颜真卿、 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哦理论日趋成熟。 宋代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书法艺术出现了各具情宋代文人山水画的兴起;画家的追求从注重 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宋代描绘市井生宋朝 态的苏、黄 、米 、蔡四大家,还有赵佶创造的“瘦金体 ”。他们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明清 活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明代书法更加强调个性化创造。 明清时期的文人画特点:或继承宋代宫廷画风,或沿袭元人 山水意趣。由于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动荡,出现了一些风格奇特的画家,如“扬州八怪”。明清时期出现木刻版画作为小说中的插图。 汉字逐渐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①中国画在魏晋之后,一方面形成了注重写在注重书法规范和书法理论的同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了非功时,个性化的书法创造成为趋势。 利、主写意的文人画。②文人画自魏晋开始占据中国书画主导地位的。在表现形式上,融诗、书、画、印为一体。③中国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表现,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特点

4.中国古代文学成就及其特色。 时期 成就与特色 《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诗歌诞生的源头。从西周初期到 春秋中期 大约500多年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西周时的民歌,统称“国风”。雅是宫廷乐曲歌词,颂是为宗庙祭祀配以舞曲的歌词 。 楚辞 汉赋 楚辞是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采用灵活自由的句式 。屈原通过诗歌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感。 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一种专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的文体——汉赋应运而生。它是吸收先秦《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主要代表人物司马相如。 李白:放荡不羁,蔑视权贵。李白的非凡气魄充分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他长期生活在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中,体味着国破家亡的痛苦;白居易:自言“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对黑暗现实的猛烈批判中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 起源于民间,又称“长短句”,便于更加灵活自如地表达情感,并可配乐演唱。著名的词作家有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元散曲是元代兴起的新诗体,它是宋、金俚曲俗谣基础上经后世文人重新制作形成的。 唐诗 宋词 元散曲 明清时期,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兴起,通俗文学在这种环境中得到蓬勃发展,出明清小说 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风靡全国的“四大奇书”。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续刻拍案惊奇》也广受人们的青睐。明清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传统的轻商思想开始淡化,商人第一次被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明清时期社会矛盾加深,一些文人对现实社会日益不满,写出了一批批判现实的力作,其中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最有代表性。 古代中国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每一历史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以现实生活为源泉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变化与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编订《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恢宏气势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建安文学一扫浮丽文风,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的最终形成,促成了唐诗的繁荣;唐朝以来,商品经济与市民阶层的发育,使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使得反封建的小说、戏剧走向繁盛。 易错点:

1.不能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只能说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汉字。 2.对秦朝“书同文”而言,政治上的统一既是其原因,也是其结果。 3.中国“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写意。

4.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不只是长篇小说,也有唐代的传奇小说、宋代的话本小说,还有短篇小说。

5.明清时期我国科技继续发展,而西方文艺复兴后科技也在迅速发展,但二者并不等同,我国明清时期的科技属于传统科技,而西方的是近代科技。

6.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不能说明其作用不大,只能说明任何重大科技发明创造,只有在它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发挥着改造社会的巨大作用。 易混点:

1.学生易弄错四大发明出现的先后顺序 ①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公元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②雕版印刷术出现于隋唐之际;活字印刷术出现于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升发明的,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需要注意的是毕升不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人。③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的时候发明的。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是唐末用于军事的火箭等。④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 2.古代中国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编订整理《诗 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

②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恢宏气势的时代。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建安文学一扫浮丽文风,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④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的最终形成,促成了唐诗的繁荣;唐朝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使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

⑤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使得反封建的小说、戏剧走向繁盛。

专题质量评估

(本试卷共22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农政全书》与《天工开物》的相似处有( )

A.介绍农业生产技术,经验 B.介绍了欧洲的技术方法

C.被译为日、俄、英等文字 D.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农学著作 【解析】B、C项只符合后者,D项只符合前者。

【答案】A

2.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人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与火器

【解析】中国造纸术在唐朝时传人大食,活字印刷术在北宋才出现,13世纪,指南针传人阿拉伯和欧洲各国,火药和火药武器在13世纪中期传人阿拉伯。 【答案】A

3.下列发明中开创人类作战史新阶段的是( )

A.简仪和高表的发明 B.以弹射方式射出火球的发明 C.管形火器的发明 D.以火药为推力的火箭的发明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重要结论和比较知识的能力,涉及古代科技成就主题,有一定难度。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判断“开创人类作战史新阶段”,A项与战争无关,B项是冷兵器时代常见的作战方式,C项管形火器发明为以后火枪、火箭队发明提供了条件。据此选C。 【答案】C

4.想要了解我国最早系统介绍蕃薯和玉米的 种植的情况,可查阅( ) A.《汜胜之书》 B.《农政全书》 C.《齐民要术》 D.《农桑辑要》

【解析】本题的重点落在明朝经济作物上。明朝时期,有国外引进高产作物新品种玉米和蕃薯。A是西汉农学著作,C是北魏的,D是元朝的。明末清初徐光启著《农政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 【答案】B

中国古代科技在汉唐是“前锋”,到了宋代是“中场”,不幸的是明清的时候变崖成了“后卫”,又惨的是近代被淘汰“出局”,但现代又回到了“绿茵场”上。据此回答5~7题。

5.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通过比较研究认为:“近代世界赖于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来源于中国。”下列宋朝时传入欧洲且对“近代世界”的建立产生了深刻影响的发明是( )

A.指南针 B.地动仪 C.造纸术 D.火药

【解析】本题的 重点落在材料和题意的 理解上。关键词是“宋朝”“ 传入欧洲”“ 近代世界”。所谓“近代世界”的建立是指新航路开辟开始以后,世界逐渐连成一体。指南针在13世纪传入欧洲后,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 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答案】A

6.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和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人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对这段话的理解,准确的是( )

A.个人与社会、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 B.研究人类唯有研究人本身

C.中国古代只重视人的研究,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D.对自然界的研究是无法穷尽的。

【解析】本题的关键是对李约瑟观点的理解,阅读材料可知,李约瑟认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只重人的研究,不重视科技的研究和推广,影响了 科技的发展。 【答案】C

7.四位学生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作为研究性课题,你觉得他们所列的下列命题存在错误的是( )

A.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明进程 B.指南针——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 C.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锐器 D.印刷术——文艺复兴兴起的根源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调动基础知识和判断分析能力,涉及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外传及其影响知识点,比较简单,但题目形式新颖,直接把研究性学习活动作为命题材料,反映了高考命题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特点。A、B、C三项推动了欧洲由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D项属于文艺复兴兴起的外部条件 ,作为其根源显然错误,因此选D。 【答案】D

8.从公元一千年前后到十六世纪后期,我国下列文化现象在世界上地位反差最大的是( ) A.科学技术 B.文学艺术 C.哲学思想 D.宗教文化

【解析】错解分析:解答该题错误较多的是选B项:文学艺术,因为在公元一千年前后,正处于唐宋时期,而唐诗、宋词的地位和影响是人所皆知的,而十七世纪前后正处于明清时期,其影响好像不大。然而,在十七世纪前后,文学艺术中小说发展起来,地位影响反差并不大。并且,文学艺术具有典型的民族特点,不具有可比性。可见,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解题方法与技巧:(1)从试题立意角度入手。在唐宋时期,对世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科技,而我国科技在十六世纪后期已开始逐渐落后于欧洲,该题的立意就是让学生准确把握这一历史现象的变化,从而感受我国科技由先进到落后的反差。(2)从题干的限制语入手。在该题题干中有十世纪前后和十六世纪后期两个时间限制语,十世纪前后是唐宋时期,正处于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而十六世纪后期是明朝末期,封建社会开始衰落,上述两个时期科学技术的反差,实质上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繁荣和衰落。 【答案】A 9.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000年,中国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所占的比例约计达50%~71%,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 )

①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发展②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对外交往频繁③国家较长时间内处于统一或局部统一状态④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比世界其他民族聪明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是一道理解型组合式选择题。比较难把握的选项是①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发展。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漫长的封建制是导致我国落后的根源,认为封建制对科技只有阻碍作用,决不会推动我国科技的发展。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一巨大进步。可见,我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发展是不可分的。④明显错误,是民族优劣论的观点。 【答案】B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色帛画是我国秦代艺木珍品

B.东晋时书法开始成为艺术,出现了“书圣”王羲之、蔡邕等书法家 C.唐时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代表作有《霓裳羽衣舞》 D.南宋陆游的名作《钗头凤》充满了国耻未雪、壮志难酬的悲愤激情

【解析】马王堆汉墓是汉代的艺术珍品,蔡邕是东汉的东汉的书法家,而陆游的《钗头凤》则是描写感情的诗作,因此A、B、D三项表述都是不正确的。 【答案】C

11.词起源于唐代,到了宋代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词成为宋代文学主流形式的社会基础是( )

A.教育迅速发展,文人队伍壮大 B.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C.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产生 D.小农经济发展,农民的文化需求增加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分析能力,考点是中国古代文学。属于中等题。解题关键是认识经济和社会因素是推动古代文学形式变迁的最主要原因,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能够歌唱的词适应市井生活需要,逐步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故B项正确。A项是次要原因;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代中后期,故C项时间不符;小农经济和农民因素与宋词的市民背景相反,故D项违背事实。 【答案】B

12.英国史学家韦尔斯说:“19世纪以前的两千多年,很少有中国人对于他们自己的文明一般优越于世界其他各处的文明产生过任何认真的疑问”。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中国古代文明一直领先于世界 B.中国古代封建政府禁绝任何外来文明 C.中国古代文明并非世界领先 D..古代中国人缺乏对本国文明的深刻反思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中等难度。19世纪以前的两千多年,很少有中国人对于他们自己的文明一般优越于世界其他各处的文明产生过任何认真的疑问”说明中国人缺乏对本国文明的深刻反思。 【答案】D

13.下列有关汉字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B.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图画

C.至商代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D.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简到繁 【解析】此题属于基础知识题。 【答案】D 14.“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郭沫若称颂哪位诗人而写一副对联? A.屈原 B.辛弃疾 C.杜甫 D.李白 【解析】解题时要抓住关键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而杜甫被誉为“诗圣”,其关心民间疾苦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 【答案】C

15.“仙娥今下嫁,娇子自同和。剑载归田尽,牛羊绕塞多。”与唐朝张仲素这句诗有关的历史现象是( )

A.白马寺 B.兵马俑 C.昭君出塞 D.胡旋舞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属较难题。解题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仙娥今下嫁” “牛羊塞多”,诗歌表述了汉族女子嫁到边塞,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融合。因此四个选项中只有C项才是正确答案。 【答案】C

16.“文学艺术的发展是以经济和政治为基础。”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文化成就是( ) A.王羲之之作《兰亭序》 B.顾恺之画《洛神赋图》 C.陶渊明写《桃花源记》 D.贾思勰著《齐民要术》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理论的运用能力,属难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提干中所给的文学著作出现的时代背景。《桃花源记》成文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社会相对应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情趣。其他的著作中A、 B较易排除,D项是对农业、手工业技术的总结。 【答案】C

17.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 B.宋词是宋代文学的标志

C.元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D.明清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繁盛时期

【解析】此题属于基础知识题。元代是中国元曲发展的鼎盛时期。 【答案】C

18.郑燮的《墨竹图》,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这种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的绘画特点,属于( ) A.原始岩画 B.中国文人画 C.汉代帛画 D.民间绘画 【解析】此题属于基础知识题。 【答案】B

19.假如你是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你可以享受到的文明成果是( )

①用楷书字体抄写《论语》 ②利用祖冲之的割圆术计算圆形池塘边的长度 ③带朋友去看杂剧 ④借助官

方编定的《黄帝内经》医治病人

A.③ B.②③ C.②④ D.全部无法享受

【解析】此题主要考察中国古代文明成果发明的时间,难度一般。 【答案】D

20.下列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吉祥物福娃。这种画风继承了中国画的哪种风格?( )

A.战国帛画人物肖像画风格 B.秦汉工笔重彩

C.隋唐山水画的风格 D.表现个性,追求神韵意趣的写意画风格

【解析】此题属于基础知识题。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40分) 21.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公元3~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着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李约瑟

材料2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培根

材料3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实为近代科学)„„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此相似的现代科学。 ——李约瑟 回答:

(1)举出3~13世纪之间,中国不同领域的重要发明和发现三例(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除外)。(3分)

(2)概括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欧洲社会的影响。(6分)

(3)为什么明清时期我国没有产生现代科学。(3分)

(4)与中国相比,16世纪后产生的欧洲科学有哪些特点?(3分)

【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为切入点,要求学生在对我国古代发明认知的基础上,概括、综合其对欧洲社会的影响。第一问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再认、再现能力,无须深入思考;第二问涉及到世界史知识,要根据世界史资本主义萌芽,印刷术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指南针对地理大发现、火药对资产阶级革命的作用来回答。第三问首先搞清楚现代科学(即近代自然科学)的概念,进而根据明、清时期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来总结原因。第四问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概括能力。其实,欧洲现代科学的特点正是和中国传统的科学比较而中国传统的科学所不具有的,材料中不好找答案,要依据教材进行概括。 【答案】(1)祖冲之计算圆周率至小数点后第七位,早于外国近一千年;唐代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实测地球子午线的长度;南宋宋慈著有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书籍《洗冤集录》,规定了验尸的格式和方法。

(2)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传播,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创造了条件;火药及火药武器成为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的有力武器;指南针为欧洲人探寻新航路,开辟殖民地提供了条件。总之,这三大发明是推动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重要力量。 (3)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压制,缺乏近代科学产生的社会条件;八股取士使学子埋首经书,而不去钻研学习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思想领域的专制统治和闭关锁国政策也不利于近代科学的诞生。

(4)重视对自然现象和未知世界的探索;涌现了一大批自然科学家;数学物理学等领域取得突出进展。

22.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我国的文学艺术繁荣兴盛,而科学技术则由发展转为停滞。概述这种文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和特征,并分析形成这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因。(16分)

【解析】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文化成就的再现和理解能力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该题的立意看,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在明清时期(16世纪后期起)我国的科技文化已开始落后于西方,二是使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我国的科学技术成就。

知识依托: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文学艺术成就;科学技术成就;封建经济制度的特征。

错解分析:该题出现的错误是抛开文学艺术成就、科学技术成就谈表现、特征和原因。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试题的第一问为叙述式而不是设问式。其实,前者是后者的依托,离开前者后者就无从谈起。

解题方法与技巧:题目中“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我国的文学艺术繁荣兴盛,而科学技术则由发展转为停滞”是两个结论,是并列关系,后边的“具体表现和特征”是针对前两个结论而言的,搞清楚上述关系是解答该题的关键。再从特征和具体表现的关系看,特征是具体表现的特征,是对具体表现的概括。具体表现是课本知识的再现,特征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考查。分析形成这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因,则需要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的反映”的原理,从明清时代的阶段特征上去考虑。 【答案】(1)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繁荣,出现了《水浒传》《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佳作;戏曲丰富多彩,《牡丹亭》等名剧先后问世,地方戏曲繁荣,京剧形成。吴派画家、扬州八怪开创了一代新的画风。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揭露封建制度,要求个性解放的特征。

明清时,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分别写成了《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三部科技著作,以后科技方面就没有重大的进展和创新。其特征是总结传统科学技术,开始学习西方科学知识。

(2)明朝中期以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成长。另一方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封建经济日益腐朽,统治者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上述文化现象正是当时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23.阅读下列材料: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阁,自有名句。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王

国维《人间词话》

请回答:(1)上述材料引用的三句词的出处?(3分)

(2)第二、三句词的作者词风属于什么风格?(2分)

(3)何为境界?结合实际,思考其中蕴含的哲理。(4分)

【答案】(1)出处:晏殊《蝶恋花》;柳永《凤栖梧》;辛弃疾《青玉案》。 (2)柳永的词风是婉约;辛弃疾的词风是豪放。

(3)这三种境界既是词的三种境界,又是人生的三种境界。(结合自己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