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广东省环境整治的情况和要求

来源:伴沃教育


广东省环境整治的情况和要求

尊敬的各位来宾:下午好!

很高兴参加今天的交流会。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粤经贸办、省经贸委、香港工业总会珠三角工业协会共同主办“珠三角产业转移交流会”,共同探讨我省通过实施产业转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实现节能减排,促进我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关情况,非常有意义,体现了香港政府及有关方面对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下面简要介绍我省环境整治和管理的基本情况和要求。

一、我省环境整治的有关情况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经过20多年的努力,已成为制造业的集中地。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中,外商投资企业,包括港资企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与此同时,由于改革开放初期引进的、境外转移的大多为传统型企业,相当部分企业工艺、设备比较落后,能耗、物耗大,污染物排放量大,还有一些企业故意不正常使用环保设施,偷排、漏排污染物的现象屡禁不止,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压力,甚至威胁饮用水源安全,危及群众身体健康,制约了我省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珠三角乃至全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环境问题逐渐凸现,已经到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时候,这是市场规律推动的必然结果和发展潮流所决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省政府和珠三角乃至全省各市政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的做好新形势下环保工作实施三个转变

(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的要求,从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公众环境权益和环境安全出发,依据《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了相应的加强环境保护的规定、编制环境整治实施方案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我省对重污染行业的环境整治,分别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分类整治,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整治工作,符合国家的环保方针。

(二)我省在环境管理方面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行依法管理。无论是中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政府在环境执法和环境整治要求上是一视同仁的,要求所有企业都必须遵守国家的环保法律和相关政策,做到守法经营。一方面,对新、扩、改和迁建项目,必须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按有关规定办理环保审批手续,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有审批权环保部门批准,不得擅自开工建设;二方面,要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做到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做到达标排放,并符合清洁生产和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及时办理项目竣工环保验收;三方面,严禁不正常使用环保设施和偷排、漏排污染物,一经发现,将依法查处。

(三)严格执法,强化监督。结合每年开展的打击违法排污企业环保专项行动,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政府各有关部门互相配合,对群众反映强烈和新闻媒体曝光的违法排污行为,组织力量从速查处,坚决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同时依法淘汰、关闭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十五小”企业、“新五小”企业,以及设备简陋、能耗大、污染严重、治理

无望企业。

(四)建立污染源管理长效机制。一方面,实行有奖举报制度,逐步提高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积极性,加大媒体对环境违法企业的曝光力度,有效监督企业的排污行为;二方面,建立企业环境保护信用管理体系,按照环保诚信、环保警示、环保严管3个等级,对污染源(企业)实行分级管理,依次以绿排、黄排、红牌标示,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和社会监督。

二、实施规划,加快定点园区建设

(一)实施规划。近年来,我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我省环境资源状况和环境承载力,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布局,严格实施功能分区,积极引导工业产业的发展,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要求各地通过实施规划、贯彻标准、环境执法和宣传教育来推动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实行节能降耗,实现增产减污,有效削减污染物的排放量,解决区域性、结构性环境污染问题,以有限的环境资源(容量)赢取经济发展的优化,改善环境质量,满足广大群众对提高生活质量的素求。这也是建设绿色广东、和谐广东的需要。

(二)推进重污染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为配合我省的环境整治和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促进相关规划的实施和产业进园、工业入区,省环保局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加强规范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和污染源监督管理的规范性文件,按照集中治污、集中控制、统一管理的原则,要求电镀、造纸、纺织印染、制革、化工、建材、冶炼、发酵和危险废物、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或处置等十大重污染行业实行统一规

划、统一定点,规定凡新建项目都要进定点基地建设和经营,以配合和推动环境整治的开展,也强化了工业污染源环境管理,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按照这个要求,我省各地以地级市为单位,从2004年开始由地级市环保部门牵头组织编制重污染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基地建设实施方案,首先从电镀行业开始(目前已通过省环保局环保审批或建成的有:罗定、阳江、博罗、中山三角,正在开展环评的有:惠阳、汕尾、东莞、四会、揭阳、英德、清新等),然后是印染(已通过环保审批或建成的有:增城、英德,正在开展环评的有:高要、廉江等)、制革(已建的有:台山,正在开展环评的有:汕尾)、造纸(省政府九大产业规划中确定的三大基地:湛江制浆造纸基地、东莞纸品基地、江门银洲湖纸业基地)、化工(省政府九大产业规划中确定的沿海地区5个石化基地:惠州大亚湾石化区、茂湛沿海重化产业带、广州石化基地、崖门口沿岸重化产业带、汕潮揭沿海化工基地)、固体废物(四会、台山的废五金拆解等)等。[同时,要求以环境规划和产业政策为指引,严把环保准入关,控制新污染,规定凡是不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政策、发展规划、环境标准以及清洁生产要求的项目,各级环保局不予批准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对未按规定履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批手续,未批先建的项目和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不合格擅自投入生产的项目,要依法查处。]

为加快统一定点基地建设步伐,省环保局正在抓紧制定上述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基地建设的具体实施意见。针对电镀行业我局又出台了文件,明确电镀基地要以整治电镀类企业环境污染和整合社会资源为目标,以解决区域性、结构性、行业性污染,消除环境安全隐患为重点,通过整合搬迁促进电镀行业的优化升级。严格实行基地环保准入制度,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清洁生产要求,以及工艺、设备落后的电镀项目,不得批准进入基地建设和生产。必须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实施全行业节能、降耗、减污。进入电镀基地的电镀企业起码应达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环保总局规定的“清洁生产企业”要求。

本着“尊重现实,着眼未来”的原则,对电镀企业提出分类管理要求,实行分类指导,分别对待。按照专业属性,将电镀企业划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专门接受委托加工的,称为“专业电镀企业”;另一类为企业内部必须配套电镀生产线的,称为“配套电镀企业”;按照时段划分,分为既有和新建两种。

对现有的专业电镀企业,原则上2007年底前整合入基地,但经过清洁生产审核,达到“指标体系”“清洁生产企业”要求,达标排放,满足总量控制要求,不危及饮用水源安全的,可适当延迟到2010年底前完成搬迁。而且,对具有一定规模(标准正在制定),达到“清洁生产先进企业”要求,满足相关区域环境要求,经过必要的程序认定后,可予以保留和改造,但不得扩大规模,也不得在基地外建设新的专业电镀企业。

对配套电镀企业,若具有一定规模,达到“清洁生产先进企业”要求,满足相关区域环境要求,经过必要的程序认定后,可予以保留,也可以在基地外建设(含新、扩、改),但不得对外承接电镀加工业务。若达不到要求则一律进基地。对新建的配套电镀企业,其环境影响报告书须报省环保局审批。对申请保留的现有的配套电镀企业,须经所在地地级以上市环保部门验收确认后,向省环保部门专项备案。

(三)实施产业转移。省政府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多年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山区及东西两翼特有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经济发展滞后状况,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广东出发,鼓励珠三角产业向山区及东西两翼转移,促进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和提高提供了空间。同时提出,要加强环境保护,防止将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不加甄别地转移到园区,大力推广节能降耗技术,确保山区和东西两翼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我省山区和东西两翼多为饮用水源地和重要生态屏障,为做好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防止污染随产业转移而转移,促进产业转移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省府办公厅下发了文件,对切实加强产业转移中的环境保护工作、加强生态和饮用水源的保护,按照分区控制的原则积极引导产业转移,以及如何做好工业园环境保护服务工作等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和要求。在产业园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复中,我局根据环境承载力,提出了明确的产业定位和企业入园要求,防止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向环境敏感地区转移,确保环境安全。

三、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精神,从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出发,省发改委提出了我省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目标和要求:珠三角要优化区域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汽车、机械、医药等产业;山区和东西两翼根据各自的产业特色、地域特点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和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家电、纺织、食品、建材等产业,东西两翼还要发挥临海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及配套产业;要根据区域资源能力、环境承载能力,实行优化发展、重点发展、限制发展和禁止发展。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