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0-05-21T17:12:06.373Z 来源:《赤子》2009年第24期供稿 作者: 李有刚1 王 刚2
[导读]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问题给予了较大的关注李有刚1 王 刚2
1、东北林业大学 农业工程职业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2、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问题给予了较大的关注,表达了人们对加强与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一种期待。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受教育者的自主自立和独立的人格保障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创新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系。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问题;对策
“以人为本”才能真正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以人为本”主要的是“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应该是我们教育者的根本宗旨。
1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上的缺陷: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现行教材从版式到内容都滞后于时代,对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及大学生面临的各种矛盾和敏感问题回答不力。(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庞杂,逻辑性不强,加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些与中学时多有重复,让学生有厌倦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空洞的政治说教。
1.2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上的缺陷: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强调灌输,普遍采取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进行集中式教育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将自己的工作理解为要“管住”学生,理解为通过外部强制作用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这种教育理念严重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开展效果,甚至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过去我们过分的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价值,强调思想统一,而忽视大学生们的个性培养。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其实是一个人格创造过程,包含着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训练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主体完成的,外在的因素只是起到引导、启发作用。过去有些人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理解成要把大学生们变成思想上无差别的个体、要求学生们在思想上整齐划一,这种教育理念必然导致采取家长式的教育方式。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本质上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也不能在现实的工作中适应大学生们思想观念的具体情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对策
2.1内容上的改革:构建联系社会实际、学生实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程内容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只有结合时代变化,及时做出调整,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建构应当体现这样的基本思想:(1)把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宿。实现理论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整合,切实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信仰、信念、信心问题;(2)遵循继承与创新、突出主旋律与拓宽新领域相结合的原则,界定教学内容的角度和深度,保持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和开放性;(3)构建联系社会实际、学生实际的生活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如果我们的德育工作可以放低姿态,多渗透一些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道德素养,比如诚信、敬业、谦虚、坦率、自信,比如团队协作、公平竞争、以义求利,比如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关心可持续发展等等,我们的德育就会具有亲和力。”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敢于突破旧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和已有的“学科”模式,面向社会,贴近、关注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开设一些能凸现时代和社会发展实际特点的、与大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的课程。
2.2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主体性德育。“主体性德育是21世纪中国道德教育的必然走
向,……还德育以‘人本性’,确立以人为目的、以发展人的主体道德人格为目标的主体性德育是走出德育困境的根本。”传统德育的最大弊端就是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重灌输,轻启发,重传授,轻互动,让他们无条件地接受既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忽视其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忽视对其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倡导主体性德育,必须真正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关注受教育主体的现实需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育过程,主动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化”。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除了要认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重要性以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凸现学生的主体性。
(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要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就要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运用所学得的理论知识,自己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只有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有了一定的提高,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否则,教学就会显得空洞、乏味,从而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要掌握教学艺术,和谐巧妙地安排每一节课,通过知、情、意的融合,让学生感受到真理、情感和艺术的魅力,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二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对学生关心的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现实生活状态等敏感、热点、难点问题,可以采取课堂讨论、辩论、对话教学、对口实例教学、写小论文等形式,使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寻找答案。
(2)采用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在现代高等教育的理论体系和课程结构中,实践教学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不仅是因为实践教学的设置深刻地体现着一种教育指导思想,更在于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巩固理论教学成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体验,自己动手、自主完成的教学过程。它所包括的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相对于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创新性,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体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
途径,是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融合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除了让学生在第一课堂内接受教育外,还应让其走向第二课堂即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理性说教有充分的感性支持,缩短“知”与“行”的距离,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社会深刻变革的真正意义和内涵,认识到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真正意义和内涵,从而激发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们的民族自信心。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使两大课堂优势互补,既以理论教育人,又以实践锻炼人,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强化理论信念,促进良好的思想政治品格的养成。
(3)采取情感式教学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对象是一群有血肉、有激情、有渴望的大学生,他们自尊、自重、自立而又敏感,他们强烈要求平等和被重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内外都要注意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同时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增强责任心,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和吸引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公道、正派、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地全面评价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及时加以鼓励和引导;信任学生,点燃学生内心的希望之火,引导学生走上成才之路。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从实际出发,及时总结教学中的得失成败,不断加以改进。特别是要注重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