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卷第5期 技术与 创 新管理 Vo1.34 No.5 20-13年09月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Sep.2013 【创新论坛】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估及提升路径研究 王红军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浙江宁波315012) 摘要:文章阐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界定,运用基于德尔菲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法设计了产业创新能力评估模型。 通过对宁波、杭州、温 ・I'l等地450家战略性新兴企业的评估及结果分析,提出了提高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 的途径。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估;路径 中图分类号:F 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13)05-0419—05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Evaluation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and the Path of Its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Accumulation WANG Hong-jun (Business School,Zhejiang Business Technology Institute,Ningbo 315012,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expunds the definition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On the use of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which based on the Delphi method.The author have designed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industrila innovation capabili- ties.Through the analysis of evaluation results of 450 strategic emerging enterprises in Zhe Jiang province.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way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Key word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innovation capability;evaluation;path 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界定 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全国各地方政府也都结合各自发展基础,深入 新兴产业是指随着新技术的突破、新应用的兴起 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理论研究,制定了相应的区 而出现的新兴部门和行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范畴 域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意见和规划。201 1年浙江 会随着技术演进和时间推移相应的有所调整。我国最 省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十二五” 受关注的新兴产业当属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l0月 期间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为:生物、新能源、新 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能源汽车、物联网、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 的决定》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 保、海洋新兴以及核电关联产业。加快战略性新兴 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具有重 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对于浙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 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的产业”。《中华人民 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 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明确提出:“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 促进新兴科技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 2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估模型设计 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 要评估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首先要设计 收稿日期:2013—07—1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项目(13YJA630117);浙江教育厅科研资助项目(Y201224860);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 规划课题研究成果(G12一ZX01) 作者简介:王红军(1976一),男,浙江奉化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技术创新、创业管理方向研究. ・420・ 技术与 创 新 管 理 第34卷 评估模型。结合前人研究,我们采用德尔菲法和多 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产业创新能力审计模型。 2.1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和权重的 设计. 表1创新能力指标相对重要程度取值表 Ao 两因素重要度相比较 同样重要 稍微重要 比较重要 重要的多 9 通过对影响产业创新的最主要的要素进行分析 并结合前人的研究,运用不确定因素集结构,笔者 将产业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按分解为产业创新资 源、产业创新业绩、产业生产能力、政府扶持力度、产 业所在区域服务支撑水平和区域科研支撑能力6个 非常重要 2、4、6、8 以上相邻判断的中间值 反过来比较 J二述倒数 创新能力要素,这6个要素又构成评价产业创新能 力20个二级指标,见表3。 把满足(A—AE)W=0,对应A的最大特征值 A…可以得到方程组: (A1l—Am ) l+…+41 ,n=0 A21 l+(A22一A ) ,2+…+A2 W =0 采用德尔菲法,参照表1把各层指标的重要性 进行成对的比较,把第i个指标相对第 个指标的重 要性估计值记A 即有判断矩阵A: 1 L A l l+…+(A 一A ) :=0 Al2 A22 … Al 2 ● ( , ,…,Wn)即为各级因素的权重。 … 21 A= : 此外,要通过计算一致性比例来进行检验,保证判断 矩阵的有效性:R.=C.I.PR.I,其中:C.I.:(A 一 )P(n一1),R.I.的取值通过查表获得(见表2)。 表2 R.I.的取值 A A T2 … A 表3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审计指标体系及权重 一当C.R.<0.1时,认为可以接受判断矩阵的一 致性;C.R.>0.1时,应适当修正判断矩阵;当一 级指标 权重 二级指标 产业规模权重 0.28 阶、二阶矩阵总是一致时,C.R.:0。经计算产业创 新能力各项指标的权重见表3。 2.2运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产业创新能力的 结果进行量化 创新资源 o.2l 产业研发人员 兰 年申请专利数0 。0.36 0.34 0.30 创新业绩 O.20 ~ 拥有专利数新产品收入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就是考虑到各因素的影 响,在模糊的环境下,为某一目的而对一事物作出综 合决策的方法。构建一、二级评价指标,把二级指标 对一级指标的评价规定为一级评价,一级指标相对 目标的评价规定为二级评价。 1)设有两个有限论域:综合评价的各因素集合 … 生产能力.. 全员劳动生产率0.18 成本费用利润率0.35 0.32 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政府产业政策政府扶持力度0.17 政府财政金融政策0.33 0.38 0.32 : F=( ,X:,…,X )、评价的集合V=( , ,…, )。将集合F按其所属的一级指标分成子因素 集F , ,…,F ,其中F =( , ,…,X )i=1, 2,…,Y并满足://,l+n2+…+n =n;Fl u F2 u…u F =F;对任意i≠. 有F。n F = 。 政府相关优惠政策自 金融市场成熟度0.30 0.28 产业 竺 服务支撑水平O・l4 金融机构贷款意愿 技术交易市场成熟度 相关服务市场成熟度高校及科研院所相关专业水平0.26 0.25 0.21 0.38 2)对每一个F ,有不同专家按二级指标的因素 给出具体评价,按相应的权重得出评价矩阵s ・ m,算出二级评价向量E =Win ・S ・m=(E …区 研 支撑能力 0.10 高校相关专业招生规模 0.32 战略 兴产业相关科研院所规模o.30 ,,E ),进而得出一级评价向量E=W・S= 第5期 王红军: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估及提升路径研究 ・421- (E1,E2,…,E )。 3.1产业创新能力评估的实施 3)对二级评价向量进一步量化,以便于比较和 因为数据的可获得性较难,而且部分指标不能 排序。本文中的V=('/1, ,…, )=(很强,较 量化,因此本项目采用了问卷调查方法,针对指标 强,一般,弱,较弱)如采用百分制,则转换见表4。 体系的20个指标设置出了对应的20道问题,每道 表4评价集合转换 问题给出了5个答案,程度是由低分向高分推进, 分别代表l一5分。问卷主要通过各行业协会向宁 波、杭州、温州三地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450家代表 性企业发放问卷。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 450份,有效回收416份,回收情况见表5。 所以,y I(I/1, ,…, )=(强,较强,一般, 本文采用了SPSS统计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 弱,较弱)=V =(92.5,77.5,62.5,47.5,20)。所 行分析,经采用德尔菲法和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建 以战略性产业创新能力评价的具体值为:E=E ・ 立的审计模型进行运算,得出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 。 创新能力一级指标的具体值,以及综合创新能力评 3 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评估 价的具体值:E=E ・V。具体数值见表6。 表5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表6 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值 ; 、 创新资源 创新业绩 生产能力 政府扶持力度 区域服务支撑水平区域科研支撑能力 综合创新能力 生物 3.33 3.34 3.74 3.91 3.63 3.92 70.41 新能源 3.01 3.23 3.39 3.32 3.10 3.51 63.34 高端装备制造 3.43 3.4_4 3.58 3.80 3.O8 3.54 68.86 节能环保 2.96 2.99 3.53 3.42 2.95 3.48 6O.22 新能源汽车 2.96 2.99 3.53 3.42 2.95 3.48 60.21 物联网 3.02 2.89 3.48 3.29 3.22 3.62 65.33 新材料 2.99 3.01 3.49 3.20 3.O2 3.49 63.20 海洋新兴 3.22 3.23 3.48 3.72 3.38 3.68 69.60 核电关联产业 3.56 3.50 3.51 3.65 3.12 3.62 73.50 均值 3.18 3.20 3.5O 3.51 3.16 3.58 66.69 3.2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估结果分析 合创新能力处于“及格”水平;④浙江战略性新兴产 本研究采用基于德尔菲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 业在生产能力、政府扶持力度、区域科研支撑能力处 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进行了相对全面的评 于中等的水平。而创新资源、创新业绩、所在区域产 价,得出一些重要结论:①模糊综合评价法相对比较 业服务支撑水平均处于及格水平;⑤从分析的结果 适合于战略新兴产业仓 新能力的评价;②通过从产 来看,产业规模、相关区域产业服务水平是制约浙江 业自身创新能力和产业外部环境因素2个角度构架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的2个因素。 产业创新资源、产业创新业绩、产业生产能力、政府 扶持力度、产业所在区域服务支撑水平和区域科研 4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支撑能力6个一级指标,能够较全面的评价浙江战 分析 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③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综 ・422・ 技术与 创 新 管理 第34卷 4.1 实施科学的市场培育和产业发展模式 要刺激和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内外市场需 求。制定和完善一系列促进新兴产业产品的标准体 系,尽快与国际产业产品接轨;合理引导和激励社会 投资和消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支持流通模式 创新、促进新兴产业产品的市场推广和应用;推进战 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开拓国际市场,加大产品外贸进 出口力度。 科学的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按照创 造、发明+商业化的技术产业化路线,推进新兴技术 的培育使之发展为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优势产业的 价值链、促进产业创新和升级,从而衍生出战略性新 兴产业;遵循集群发展的规律、规划和培育战略性新 兴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并带动关联产业的 发展。 4.2实施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发展产业创新的 “核心”企业 实施“路线图计划”,针对战略性新兴企业种子 期、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不同成长阶段,分别 实施资助、投资、银行贷款、创业培训、改制上市等全 方位支持。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要建立和 运行“三全一协同”的全面创新管理体系。“三全” 涉及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全要素创新:包括文 化、制度、管理、战略等;涉及企业内外的所有利益相 关者的全员合作与参与创新、包含整条价值链协同 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创新;全时空立体化创新:涉及全 时、全球化、全流程创新等全时空维度的立体化持续 创新。“一协同”是指所有创新要素在时空范围和 全员参与背景下的协同创新,即全面协同创新。 4.3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链、聚集创新资源 对处于孕育阶段的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浙 江新兴产业,正进入技术创新向产业化发展的关键 时期,其应围绕政府投入主导、关键技术研发、市场 应用推广、加快产业化等路径发展。处于成长阶段 的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物联网、海洋新兴、 新材料以及核电关联产业等七大浙江战略性产业, 正进入产业化向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应围绕 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产业配套体系建设、产业集聚 水平提升、产业发展环境完善等路径发展。从而完 善战略性新兴产业链,聚集创新资源。 4.4构建和有效运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体系 要从三个维度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体系: 第一,把企业建设为创新网络的节点。确立企业的 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业内新技术的产生。第二, 建立水平和垂直的创新链。以产业链为基础,使业 务相关和互补的节点组成水平创新链;上、中、下游 节点组成垂直创新链,推动产业内新技术的转移和 扩散。第三,建立创新网络。水平创新链、垂直创新 链与外部的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中介组织等 形成产业创新网络,实施协同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 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在此基础上要有效运作产业创 新体系,完善产业创新投入一产出一效益评估的全 方位创新机制,努力践行其运行机理。 4.5建立和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平台 尽快把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九大领域项目纳入 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布局体系。搭 建和完善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7大创新公共服务平 台,包括产学研服务平台、人才服务平台、产业信息 服务平台、融资服务平台、政策法规咨询服务平台、 技术创新和推广服务平台、产品质量检测服务平台。 有了这些平台,可以加快产业创新资源聚集和区域 服务水平提升,为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 提供很好的环境支撑。 总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与金融、工 业、商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 代表着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是推动产业和经济结 构升级的重要力量,是后发区域抢抓产业机遇,实现 赶超发展的战略选择。我们可采用基于德尔菲法的 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模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创 新能力评估,并通过企业一产业一政府联动的创新 能力提升路径和机制,来推动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Joseph A,Sehumpeter.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 ment[M].Harvar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4. 『3] Utterback J.Innovation and industiral evolution in manu. facturing industires in B.R.Guile and H.Brook(eds.): Technology and Global Industry:companies and nations in the world economy[M].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87. [4] Sampler J.Redefining industyr structure for the informa— tion ag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19): 343—355. [5] Barley S.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history of'technology [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 ment,1998(15):237—255. [6] 催凤军.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N].浙 江经济,2010—12—10. 第5期 王红军: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估及提升路径研究 ・423・ [7] 周 明,李宗植.基于产业集聚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能 网络的视角[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12. 力研究[J].科研管理,2011,32(1):15—19. [13]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 [8] 董岗,傅铅生.关于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模型研究 兴产业的决定.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 [J].商业研究,2004,5(1O):44—46. en/zwgk/2010—10/18/eontent_1724848.htm 2010—10 [9] 董爱军.信息产业创新能力评价的模型与方法[J].统 —18. 计与决策,2011(18):54—56. [14]新华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O]刘建民,吴静静.产业创新体系的建构机理[N].光明 [N].中央政府门户网http://不www.gov.ca,2011— 日报,20o8—08—26. 03—16. [11]刘春香,章丽萍.宁波市传统优势产业创新能力的实 [15]伍虹儒.区域创新系统演化及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 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0,29(4):128—135. [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1):5一l1. [12]刘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制和路径——价值 (上接第418页) 获得更高层面的学术交流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 的培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经管类大学生的 动力。 创新能力培养上还需进一步改善和加强。笔者针对 1j1 心 2 3 1J4 1J5 2)湖南省应该切实改善监督机制,高校中对课 湖南省经管类大学生培养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建议, 程论文应当进行抽检和评定,抄袭严重的学生予以 在培养方案、培养环境及辅导活动上应不断完善,以 不及格,督促学生为避免挂科杜绝抄袭现象;经管类 推动湖南省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课程论文应当提倡创新性,各教师队伍应当不限制 课程论文的主要思路和格式,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散发;对大学生毕业论文应加重查重力度,答辩过程 卢曼慧,刘莹,吴宏川.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 应当合理避开人际关系;高校应定期为学生进行诚 培养途径[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2):82—84. 信教育等辅导教育,从根本上杜绝学生投机取巧、弄 乔海曙,李远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J]. 虚作假。 大学教育科学,2008(1):20—23. 5.3增设有利于创新能力提高的辅导活动 刘艳.江西省普通高校经管类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 我国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8. 鞠立伟,何永秀.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较为保守,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其思维 [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46—47. 方式上进行开拓和提升。高校应当增设有利于创新 刘道玉.创造教育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思维开拓的辅导性活动,如招聘在创新思维上独有 2o03. 研究的学者,开设思维开拓类的公共选修课,与专业 刘红梅.大学生创新培养研究——以经济管理类大学 创新思维培训机构合作,定期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生为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授课,拓展锻炼创新思维的辅助性活动(如数学建 李才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探[M].重庆:重庆出 模比赛、思维性趣味活动)等,通过这些方式来影响 版社,2006. 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其在进行创新活动时产生相应 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 的灵感,推动其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 出版社,2006. 经管类大学生的培养是我国经济型人才培养的 朱帆,刘 滢.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及培养对 策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6):80—83. 重要组成部分,从湖南省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 现状不难看出,湖南省已经开始重视学生创新能力 6 1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