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8单元教案

来源:伴沃教育
 单元计划和教案设计 第八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组教材以“语言的艺术”为专题,安排了三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项教学内容。三篇课文有选自《世说新语》的《杨氏之子》;有著名作家丰子恺的《手指》;还有俄国儿童文学作家费奥多罗夫的《童年的发现》。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通过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的表达方式;三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2.阅读本组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中巧妙的对话和风趣的语言,看漫画并写出自己的想法。

(1)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书,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积累书中美好的语言。这是本单元的语文素养。配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安排了“我们都来讲笑话”为主题的内容。“习作”安排了“漫画的启示”为主题内容。“语文园地”安排了“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及“日积月累”等栏目,紧紧围绕有关语言艺术和形式问题。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收集积累语言。

(2)指导学生把握漫画的特点,明确漫画作文的要求,激发写漫画作文的兴趣,初步掌握漫画作文的写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大胆去想去说,自由表达真情实感;开拓学生的思路,扩展写作的内容;写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3)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单元首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二、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内容 教学要点 课时 教学建议 21.杨氏1.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之子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3.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 指导朗读,停顿恰当 结合注释,理解句子 联系插图,理解内容 感受巧妙,受到启发 朗读背诵,积累语言 22. 手指 1.默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风趣,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五根手指的作用及不同特点,了解描写方法。 2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细读课文,感悟写法 品读课文,迁移运用 3.能由作者的五根手指联想到生活中的人,领悟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23.童年1.了解发现胚胎发育的过程,感受作者童的发现 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2.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口语交1.培养讲笑话的能力,避免不良口语习际:我们惯,丰富生活情趣。 都来讲2.培养大胆表现与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笑话 生幽默感。 3.从笑话中感受快乐,生活无处不精彩。 4.用心倾听别人讲述,做好的听众,并能交流评价。 习作:漫1.了解漫画,把握特点。 画的启2.明确作文要求,激发写作兴趣,掌握漫示 画作文的写法。 3.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表达真情实感,巧妙布局谋篇。 4.联系生活实际有序表达自己的想法。 5.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 语文园1. 引导学生继续感受课文中巧妙的对话地八 和风趣的语言。 2.尝试感受选段中语言的风趣,并试着照样子写一写。 3.了解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颜体”,尝试着欣赏书法。 4.理解和积累文言文名句,受到启发。 1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1 互相交流,打开思路 阅读范文,掌握写法 自评互评,学会修改 1 自主选择 放手交流 培养信心 提高能力 1 收集故事,激发兴趣 阅读课文,了解发现 潜移默化,熏陶感染 感情朗读,感受人物 理解语言,感受风趣 21.杨氏之子

课题 杨氏之子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 “诣、禽”2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梁、诣、禽”3个会写字。正确读写“聪惠、应声”等词语。 教学 目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5.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 重点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 难点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第一课时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 “诣、禽”2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梁、教学 目标 诣、禽”3个会写字。正确读写“聪惠、应声”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按触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2】学生自由阅读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导入 (8) 分钟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交流文言文名句,联系以前的学习的文言文,导入课题,激发设计意图 2.互相交流:以上句子具有什么特点?(都是文言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叫古文。) 3.交流古文: (1)古文中“曰”是什么意思?(就是说的意思。) (2)“我”在文言文中怎么说?(吾) (3)那么“你”在文言文中怎样说?(汝) (4)如果想表达一个小孩子可以好好教诲、培养的意思 可以怎么说?(孺子可教也。) 4.谁能完整地背诵我们学过的一篇文言文?(指名多个学 生背诵《自相矛盾》。) 5.谈话导题: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 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它文 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 象生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来学习一节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杨氏之子) 学生齐读课题。 6.理解课题:“氏”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的, 氏是分支,后来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杨氏”可以解 释为杨家。“之”的。“子”儿子。“杨氏之子”意思是姓 杨人家的儿子。 7.了解《世说新语》。【出示课件3】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 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 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 的。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8.简介作者【出示课件4】 刘义庆(403年--444年),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9.教师范读课文。 新课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教学 (30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分钟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了解这篇课文与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回忆以前 了解的文言文的有关知识。)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 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教学重点生字。 (1)“曰”不能写成“日”,“惠”和“禽”不仅要把结构 写匀称,还要注意把笔画写正确; (2)有两个多音字要读准,一是“为设果”中的“为” 读“wèi”,二是“应声”的“应”读“yìng”。 4.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课件5】 三、再读感知,交流学法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 思。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这件事的?是按照什 么顺序来写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 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尝试弄懂每句 话的大概意思。可以和其他同学团结协作,从而读懂课文 的主要内容。 四、指导朗读 【出示课件6】 现阶段学生接触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的文言文较少,能否正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确断句、流利朗读是学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生首先遇到的困难。教孔雀/是夫子家/禽。” 2.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节奏。 3.小组学生互读互听,互相评议。 4.教师领读,学生再读。 5.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学中通过教师范读,给学生以停顿、语气、语调上的暗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朗读,为理解文本铺开道路。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2) 分钟 五、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并读熟了课文,大体了解了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课下自由朗读,试着背诵课文。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梁国杨氏(sì shì)之子九岁,甚(shèn shèng )聪惠。孔君平诣(zhǐ 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éi wèi )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īng 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qíng )。” ..二、比一比,再组词。 梁( ) 惠( ) 诣( ) 乃( ) 禽( ) 粱( ) 慧( ) 指( ) 奶( ) 离( ) 三、解释画线词语的意思。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氏: 。 (2)甚: 。 (3)惠: 。 (4)诣: 。 (5)乃: 。 (6)设: 。(7)曰: 。 (8)未: 。 (9) 闻: 。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 目标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3.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5.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导入 (3) 分钟 1.指名多个学生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 检查朗读环节的设计,既是为了与上节2.谈话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杨氏课做好衔接,也是为了之子》。 二、再读课文,了解意思 更好地理解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2.小组交流,互相评议和补充修改,试着在小组内统 一说法。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教 师相机指导并小结。 新课 【出示课件2】 教学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在梁国,有一户姓(27 ) 分钟 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1)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在这个环节中,我①杨氏子是我国古代梁国的,他的年龄只有九岁,比让学生汇报交流,出示我们大家还要小。(板书:杨氏子) 句子,一句一句地让学②“聪”的意思是——聪明,“惠”是通假字,通“慧”,生汇报理解,并有意地“惠”的意思是——智慧。 ③“甚”是“非常”的意思。“甚聪惠”的意思是很聪明,非常聪明。 进行学法的引导。降低了学习难度,也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你是怎样读懂上面词语的意思的?(看注释) (3)你认为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用得好?(甚)为 什么?(一个“甚”字将杨氏子的聪慧表现得淋漓尽 致。)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吗?(学生 自由发言。) (5)指导朗读:读出杨氏子的聪明,读出内心对杨 氏之子的喜爱。 (6)教师小结: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 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出示课件7】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1)故事中除了杨氏子,还有一个人物是谁?(板 书:孔君平)知道孔君平是谁吗?(孔子第26代后 人,晋朝人,孔坦(285-335),字君平,居会稽。任 世子文学,后补为太子舍人,迁尚书郎,任吴郡太守, 后迁尚书,疾笃未任。累迁廷尉(掌管刑法),所以也 称孔廷尉。晋元帝年间,建议申明贡举之制,崇修学 校。死赠光禄勋,谥“简”。) (2)孔君平来干什么呀?(孔君平来拜见小孩的父 亲)“诣”是什么意思?(拜见。) (3)“乃”是什么意思?(就,于是。)“其”是什么 意思?(他,指杨氏子。)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有一 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 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5)从这句话中你读明白了什么?(从孔君平来拜 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 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君平并没有马上离 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君平与孩子很熟。) (6)指导朗读。 【出示课件4】 为设果,果有杨梅。 (1)“设”是什么意思?(端来,摆上。)谁为谁“设 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 果”。)你从中读懂了什么?(父亲的老朋友来了,恰 巧父亲又不在家,那杨氏子热情招待客人,看起来孩 子很有礼貌。) (2)孩子端出多少水果?(多种。)你是从哪里看出 来?(果有杨梅。) (3)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孩子 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4)读一读,读出杨氏之子的可爱,读出对热情好 客的杨氏子的赞扬。 【出示课件5】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 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谈话过渡:此时,孔君平和大家一样,对这个 热情好客的杨氏子心生喜爱之情。现在又见“果有杨 梅”,于是——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 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理解词语“曰”是什么意思?(说。) “此” 是什么意思?(这,这里指杨梅。)“应声”是什么意 思?(马上回答。)“未闻”是什么意思?(没听说过。) “夫子”是什么意思?(旧时对年长而且有学问的男 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君平。) (3)句子中的“家禽”是什么意思?(句子中的“家 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 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4)他们之间在说些什么呢?谁来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我从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5)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 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你能 听出孔君平的话外之音吗?(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 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 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 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有趣。)(板书:杨梅 杨家果) (6)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你能说说孩子的回答巧妙在哪里吗?【出示课件6】 (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 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 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 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 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 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 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 默。)(板书:孔雀——孔家禽) (7)指导朗读,分角色表演朗读,读好人物对话。 4.指名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连起来说一说。 三、互相交流,体会巧妙 1.孔君平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说杨梅是杨家的 果子。孔君平是要诱导杨氏子“杨梅和杨氏子是一家表演朗读这一环人”。可是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了,杨节能帮助学生深化对氏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拿孔君平的姓反人物语言的理解。 驳。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 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 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足以见得杨 氏子不但会听,还会挺会说。 2.如果孔君平这样跟你开玩笑,你会如何回答? 【出示课件7】(1)孔雀是君家禽。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比较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1)未闻:没有听说过。显得委婉。上一句就显得 生硬了。指名读,读出委婉的语气来。 (2)夫子:表现了杨氏子有礼貌。 4.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 (理解:应声答曰: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那 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思维敏捷、机智, 说话有礼貌,) 5.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杨氏子的机智。 6.教师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 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梁国杨氏子九岁, 甚聪惠。”(板书:甚聪惠) 四、熟读成诵 1.独立朗读,熟读成诵。 2.小组同学互相检查,相互评议。 3.小组推荐代表参与背诵比赛。 五、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课堂小结: 巧妙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和别人交流、沟通,机智的语言能使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身心,活跃生活。 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感受到语言魅力所散发出来的 及 光彩,希望大家善于运用语言艺术,把我们的生活装拓展延伸 (10) 伴得更加美好! 分钟 2.拓展阅读:搜集并阅读《世说新语》中更多的故事, 和同学互相交流。如《谢太傅篇》、《徐孺子篇》等。 六、拓展阅读。 课后请你读一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并把这个故事的内容告诉给你的爸爸妈妈吧。 板书 内容 杨氏之子——甚聪惠 孔君平 杨 梅 杨家果 杨氏子 孔 雀 孔家禽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把下列音节补充完整。 l____ n____ ____ì ____èn q____ 梁 乃 氏 甚 禽 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带点的字,再写出句子的意思。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________乃:________ 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示:________曰:________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________闻:________ 三、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宴在宫内,因欲以为子。宴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1.注释: (1)若:好像。奇爱:十分喜爱。 (2)以:把。乃:于是。 (3)欲:想,希望。知:明白。 2.思考: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解释文中的字,再理解词句的意思。 ①何氏之庐也。庐:________________ ②人问其故。故:_________________ ③即遣还外。遣还:_______________

22.手指

课题 手指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拇、弦”等14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拇、搔”等15个会写字;正确读写“搔痒、窈窕、爱憎、养尊处优”等教学 目标 词语。 2.默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风趣,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各有什么作用,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能由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联想到生活中的人,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 重点 感受语言的风趣,了解五根手指各有什么作用,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能由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联想到生活中的人,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教学 难点 生哲理。 第一课时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拇、弦”等14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教学 目标 书写“拇、搔”等15个会写字;正确读写“搔痒、窈窕、爱憎、养尊处优”等词语。 2.默读课文,初步作者感受语言的风趣,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手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可是我们有没有仔细地观察过自1.谈话激趣:俗话说“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足见 以学生熟悉的谚激发了学导入 己的手呢?请把你们的手伸开,仔细观察自己的双手,看语导入课题,(5) 看你们的手指形状。(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双手及每一根生的学习兴趣。 分钟 手指。) 2.鼓励交流:同学们,你们说,哪根手指最好看,哪根手 指最有用?(学生自由发言。) 3.导入课题:对于五根平平常常的手指的美丑和作用,同 学们的说法各一。著名作家丰子恺先生写了一篇有趣而意 味深长的文章,题目就叫手指。(板书课题:手指)学生齐读课题。 4.简介作者【出示课件3】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中国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人,散文家、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原名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 丰子恺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画集《子恺漫画》等。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1926年丰子恺漫画结集面世。 5.谈话过渡:我们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写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默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不重复,读 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良好的读书习惯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养成就是在平时的读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的。默读是语文教学最常用的基本形式,是为新课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教学 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奠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交流,解答(32)基的训练。 分钟 遇到的不懂的词语。 2.指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 3.互相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出示课件4】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 ), 然后分别具体写( ),最后总结写( )。 自己概括课文主要内4.互相交流,并根据填空的内容,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容,是学生阅读能力最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出示课件5】 基础的一项。有条理地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总写) 概括主要内容,可以兼第二部分(第二至五自然段):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顾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态和性格。(分写) 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第三部分(第六自然段):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所在,从阅读中学习写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作。 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总写) 课堂小结及拓1.这一节课,我们通过初读课文学习了文中的生字和新展延伸词,并阅读了解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结构。 (3) 2.请同学们课下继续阅读课文,了解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分钟 点和作用。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看拼音写成语。 mǔ zhǐ sāo yǎng huì wù tàng shāng yà shāng ( ) ( ) ( ) ( ) ( ) nǐng kāi luó sī miǎo xiǎo yǎng zūn chǔ yōu ( ) ( ) ( ) ( ) 二、给下面的多音字组词语。 喷pēn( )pèn( ) 血xuè( )xiě( ) 薄báo( )bó( ) 拧níng( )nǐng( ) 三、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简单---( ) 舒服---( ) 薄弱---( ) 渺小---( ) 四、把词语和相应的意思连起来。 堂皇 泛指依附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事物。 附庸 形容气势宏大。 养尊处优 单薄;不雄厚;不坚强。 薄弱 指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 五、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A. 五个手指的特点 B.五个手指的特点 C.五个手指的特点和作用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1.默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风趣,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各有什么教学 目标 作用,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2.能由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联想到生活中的人,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学习了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并阅读了解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结构。这节课我们继续阅读课文,了解作家丰子恺笔下的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1.检查,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师生评议, 导入 (3) 分钟 二、品读课文,认识手指,感悟写法 (一)品读课文,认识手指。 1.课文第一自然段说“它们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 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画出描写手指特点的语句。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 新课 教学 (33)分钟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并小结。【出示课件3、4】 大拇指特点: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 引导学生理解文美。身材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人家有两个本要表达的内容,为准关节,他只有一个。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 确深刻地体会作者要食指特点:他的姿态可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传达出来的情感与思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他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 想做好了铺垫。 中指特点: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 如中指。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身高最高, 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 一文一武,片刻不离。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 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的幸福。 无名指和小指特点: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 样子可爱,然而,能力薄弱也无过于他们了。 (二)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哪根手指的性格最像你或班 级里的同学?最像你的或他人的手指的那一段多读几遍,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并小结。 (1)大拇指: ①他的性格是什么?(板书:大拇指——最肯吃苦。) ②作者是怎样介绍它的特点的?(指名多个学生发言。) 【出示课件5】 例如拉胡琴,……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采用拟人和排比的写法,以举例的方式写出了大学生有选择的权拇指的吃苦耐劳,让人似乎看到了一个做什么事都愿利,老师课堂就是要让意出力的无名英雄,再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它踏实、学生选自己所爱,展自忠诚却不好大喜功。 ③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肯吃苦?(“死力”“拼命”“用劲”) 己所长。用各具个性的方式参与语文学习。 ④指导朗读:读一读,体会作者的遣词用语和拟人、 排比的修辞妙处。(也可以把文中的“他”替换成“我”, 把自己想象成大拇指,用大拇指的语气再读课文。) (2)食指: ①食指的性格是什么?(板书:食指——能干机敏) ②作者是怎样介绍他的特点的?(指名学生发言。) 【出示课件6】 他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终是他主干的。 这句话是对食指的描写,运用了拟人、排比的写 法,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他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 怕牺牲的性格特征。 ③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他的特点?(“全”“都” “最多”“必须”) ④启发学生借助自己写字时的感受互相交流食指的重要性。 ⑤指导朗读:读一读,体会作者的遣词用语和拟人、 排比的修辞妙处。(也可以把文中的“他”替换成“我”, 把自己想象成食指,用食指的语气再读课文。) (3)中指: ①中指的性格是什么?(板书:食指——养尊处优) ②作者是怎样介绍他的特点的?(指名多个学生发言。) 【出示课件7】 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他只在旁略为扶衬而已。 “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 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 实际并不出力。”描述了中指所处的独特位置,受到 无名指和食指的保护,所以才有“曲线优美”的姿态, “养尊处优”的性格。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寥寥 几笔,勾勒出了中指美的姿态和高傲的特点。 ③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他的特点?(“曲线优美”“养尊 处优”) ④启发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描写观察自己的中指,感受 中指的特点。 ⑤指导朗读:读一读,体会作者的遣词用语和拟人、 排比的修辞妙处。(也可以把文中的“他”替换成“我”, 把自己想象成中指,用中指的语气再读课文。) (4)无名指和小指: ①无名指和小指的性格是什么?(板书:能力薄弱) ②作者是怎样介绍他们的特点的?(指名多个学生发 言。) 【出示课件8】 无名指多用于研脂粉、蘸药末、戴戒指。……遇 到工作他们只是其他手指的附庸。 “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作者运用设问 的句式,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这兰花 状的姿态是优美的,而无名指和小指则是最优美的。 ③启发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描写,做一些动作,观察自 己的无名指和小指指,感受他们的特点。 ④指导朗读:读一读,体会作者的谴词用语和拟人、 排比的修辞妙处。(也可以把文中的“他”替换成“我”, 把自己想象成中指,用中指的语气再读课文。) (5)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 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三、首尾结合,读文明理 1.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自己了解到什么?(一 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 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作者从“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 所长,各有所短”的手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1)自由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感悟其中的道理。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这句话蕴含的道理。并小 结。 【出示课件9】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 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 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这 句以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的全体,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是文章表达的主旨。)(板书:团结就是力量)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丰子恺先生在散文中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课堂总结使学生又一遍回顾了课文主要内容,明确了中心,升华了感情。 课堂小结不再有什么强弱 美丑之分了”。文章语言风趣幽默,及 拓展延伸 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4) 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分钟 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 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 2.作业: 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 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 小练笔,想想身边有哪些事物让你有所感触,有 所启发,学习本课写法写一写,写出事物的特点和自 己的感悟。(如:五官的对话;标点符号的争论;文具的争吵等。) 大拇指——最能吃苦 食指——能干机敏 手指 团结就是力量 板书 内容 中指——养尊处优 无名指和小指——能力薄弱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niǔ kòu miàn mào miǎo xiǎo xiǎng shòu fù yōng ( ) ( ) ( ) ( ) ( ) ài zēng mào xiǎn chā yì xiàng mào táng huáng ( ) ( ) ( ) ( ) 二、读一读,把加点的词语换成别的词语,意思不变。 1. 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 )( ) 2.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然而,能力薄弱也无过于他们了。( ) 3.除了这等享乐的风光事以外,遇到工作他们只是其他手指的附庸。( ) 三、我读懂了课文重点句子的意思。 1.食指的姿态可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 (1)这句话运用了 的手法。 ①对比 ②拟人 ③夸张 (2)突出食指 、 的外形特点。 2.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这句以手指的全体 人的全体,阐明“ ”的人生道理,是文章表达的主旨。

课题 童年的发现 23.童年的发现

授课 课型 略读课文 时间 1课时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胚、祸”等10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随心所遇、运转自如、绞尽脑汁”等词语。 教学 目标 2.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发现胚胎发育的过程,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3.能结合具体事例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教学 重点 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发现胚胎发育的过程,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能结合具体事例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教学 难点 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2】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 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童年是人生之旅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到草地上,最十分重要的、十分珍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原来,蒲公英的贵的驿站。激情的导语导入 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花瓣能唤醒学生心灵的共( 5 )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鸣,让学生怀着真挚的分钟 包住了,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心走近课题,深入课(1)小组交流:“我”发现了什么? 文。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我” 无意中发现了草地的颜色早晨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 傍晚又变成了绿色的;再仔细观察,又发现了草地颜色变 化的原因。(板书:发现) 2.【出示课件3】 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祖父戴 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 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 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其实,不过是东 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 飞了。 (1)读一读,说说自己感受到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并小结:感受到 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在“发现”前板书:“童年”) (3)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是多姿多彩的,童年是幸 福无比的,你们的童年一定曾经发生过让你们到现在都难 以忘怀的趣事!你们的童年曾有过什么样的发现?(我发 现了后山洞里的一个小秘密;我发现了母鸡吃石子越吃越 有味的;我发现在下雨前夕蚂蚁们会团结协力搬家;我发 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我发现下雨过 后天空会有彩虹……)(补充板书,完成课题:童年的发 现)学生齐读课题 3.简介作者【出示课件4】 阿·阿·费奥多罗夫·达维多夫(1828-1903),俄国 儿童文学作家,曾是莫斯科国立A.H.柯西金纺织大学实用 艺术系教授、苏联美术科学院通讯院士。其编著的资料集了解作者,有助于《伊·伊·列维坦:书信、文件与回忆》(回忆录部分出版学生理解课文,感受真时名为《回忆列维坦》)是研究俄罗斯最伟大的抒情风景情。 画大师列维坦必备的最基本的资料汇编。 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作者童年的发现以及发现的过程。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新课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教学 ( 15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分钟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引导学生积累理解词语的方法,为养成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课件5】 基础。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再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童年的 发现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 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出示课件6】 文章开头用倒叙悬念法。本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主要讲的是“我” 在9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 4.教师总结。 独立思考的结果。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第13自然段)主要讲的是“我”的发现的过程。先是由梦中飞行,然后到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最后到母亲怀胎为什么是9个月。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第19自然段)主要讲的是“我”在六年级的一次生物课上,证实了“我”的发现是正确的。但因为“我”的高兴,使我受到了惩罚。我也因此明白了一个道理。 四、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1.提出要求:人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为了弄清楚这问题,“我”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探究过程?结果怎样?默读课文找出你觉得有趣的部分,说说自己的感受,还可以说说自己有过什么“重大的发明与发现”。 2.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画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3.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4.教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课文主要讲了“我”在9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以及发现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的过程。 五、细读文本,探究“发现”。 (一)阅读开头,了解发现 【出示课件7】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1.读一读这段话,说说从这段话自己了解到什么?感受到 什么?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 并小结。 (1)“我”的发现是“有关胚胎发育规律”。 (2)“有关胚胎发育规律”,这可是生物学家研究的大课 题、大难题啊!那些生物学家费尽毕生心血也不一定能有 这个发现,可一个九岁的孩子却发现了,这到底是怎么回 事呢? (3)教师小结:文章学里讲,倒叙能制造悬念,吊起读者新课 教学 的胃口,引发阅读兴趣。 ( 20 )(4)谈话过渡:如果这个发现是从书上看来的,是爸爸妈 分钟 妈或老师告诉他的,那还可以理解,而“我”偏偏说:“这 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真的奇了。同学们,你能相信吗? 让我们继续阅读后面的课文,了解“我”是怎样发现胚胎 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谈谈自身的体会。 紧扣“发现”,让(二)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句子、相关的语段,通过1.梦中飞行,引发思考。 小组合作交流,朗读体【出示课件8】 会我的发现及发现的 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过程。 到那里。 (1)学生自由读这段话,借这些优美的词句,闭上眼睛 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看能体会到什么?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小结:体会到“我” 在梦中飞行的无比快乐和惬意。 (4)引导同学联系自身的生长过程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 进行大胆的想象和扩充,并带着自身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 这段话。 (5)谈话过渡:“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身总在飞翔,并 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发生了好 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我”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的?(板书:梦中飞行 引发思考) 2.师生对话,求解疑问。 (1)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我”提出了 哪些问题?老师是怎样解答的?(学生自由发言) 【出示课件9】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 ………… ……所有这些知识,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 都会给你们讲解。” (2)读一读,看老师给出满意答案了吗?(学生自由发 言,各抒己见。) (3)教师小结:“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为什么 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 会是鸟?”老师都快招架不住了,于是说:“等你们升入高 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虚晃一枪,开始撤退。 可这撤退具有教学机智,老师丢给“我”另一个问题:“人 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最开始是草履虫,后来是鱼,是青 蛙,是猴子……”“我”的思想之火又被点燃了。 (4)指导朗读:“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为什么 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 会是鸟?”后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从一个 又一个的追问中,感受到“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出人物的心情,加 深对人物的印象。 (5)谈话过渡: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 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 的某些特征。 3.绞尽脑汁,惊人发现。 (1)谈话引导:“人究竟是怎样来的?”正是问题的牵引, “我”才会一步步前进,到达“发现”,收获成果。既然老 师那里给不出现成的答案,那就自己去想,自己去寻找吧。 “我”是怎样寻找答案的?(学生各抒己见) 【出示课件10】 我想得是那样痴迷,……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 人应具备的某些特征。 ①用心朗读这句话,想象“我“研究一条鱼的样子,会翻 来覆去地看些什么?想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 机指导,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我”执着探究的精神。) ②教师小结:课文有两个词写尽了“我”寻找的用功和努 力——“痴迷”、“翻来覆去”。“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 此环节是用词语来概括文段内容,这一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这想法够痴迷了吧。 设计是考查学生的概③问题交流:“我”经过考虑、推算,找到问题的答案了括能力也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能力。 吗?(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2)【出示课件11】 “哈!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我想大概还没有人 发现这个道理。 ①仔细读读这几句话,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身的理解 转述这几句话。 ②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 是怎样的心情。(格外高兴、得意……) ③教师小结:前后几句连起来理解,抓住“绞尽脑汁”、“想 啊想啊”、“嘿”、“哈”等词语体会发现的来之不易,从而 了”、“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的感慨。 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板书:绞尽脑汁 惊人发现) (三)遭遇挫折,悟出哲理。 1.证实发现。 (1)同学们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是怎样被证实的。 【出示课件12】 又过了三四年,……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 进化成人的过程。 (2)引导交流: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 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身的发现居 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 了声音。这里丝毫没有恶意。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 不怀好意呢?(因为在当时,对于同学和老师们来说,人 体发育是一件神秘又严肃的事情,老师认为这件事对于孩 子们来说应当是以严肃的面孔来面对。所以,当我在笑时, 老师误以为我是在嘲笑这件在他们看来十分神秘的事。) 老师是怎样对待我的?(把“我”轰出了教室。) 3.谈话过渡:“我”童年的发现,按理要获得表扬夸奖才对, 遗憾,因为表达得不是时候,结果走向了反面,被老师给轰 出教室去。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站在教室外面,我终于 悟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候 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1)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 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 ①结合自身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②引导同学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哥白尼、布鲁诺、 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用自身的话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 解。【出示课件13、14】布鲁诺、伽利略生平 (2)教师小结: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 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很多科学家等都有过这样的 更能体会动身现后的兴奋之情,才会发出“如此简单明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 事的看法,意思是说,世界上的大科学家尚且如此,我为 我的发现被轰出教室又算得了什么呢?这句话也是作者对 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与纪念。 教师先放手让学(3)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板书:遇到挫折 悟生充分自读自悟,因为有前面阅读的铺垫,学出道理) 生能够从课文中找出六、结合课文,赏析主人公。 有关的依据,画出相关1.从“我”的发现和发现过程,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句子。教师以学定教,组织交流,适时引的小朋友?找出相关的句子来理解,并带着理解有感情地导,扣住关键的词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朗读。 作者童年时强烈的求2.小组交流,达成一致意见。 知欲和丰富大胆的想3.小组代表发言,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象力。 (1)“我”是个富于幻想的小朋友。(板书:富于幻想) 【出示课件15】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那里。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正好是九个月。 (2)“我”是个执着探索的小朋友。(板书:执着探索) 【出示课件16】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 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 你们讲解。”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 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3)“我”是个幽默风趣的小朋友。(板书:幽默风趣) 【出示课件17】 听完这句话……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5 ) 分钟 七、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课堂总结使学生1.从课文中,你觉得文中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费奥多又一遍回顾了课文内容,明确了中心,升华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着了感情。 执著精神的孩子。) 2.通过学习课文,受到了什么启发?(在生活中要养善于 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 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3.联系实际说说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学生自 由发言) 4.教师小结:童年的发现,尽管有时别人会觉得可笑, 甚至会招来麻烦,可是却希望你们每个人都有一双好奇的 眼睛去发现,去享受发现的快乐,拥有自己美妙的童年的发现。也许,这就是你创造、研究的开始。 5.读写结合提高能力:以《童年的发现》为题写一篇作文,介绍自己的一次发现。 板书 内容 梦中飞行,引发思考——富于幻想 童年的发现 绞尽脑汁,惊人发现——执着探索 遇到挫折,悟出道理——幽默风趣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得准,选的好。(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1.我的发现竟如此的简单明了(le liǎo),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 2.哈!我总算明白了!这就跟画地图差(chā chà)不多。 3.有一次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jīn jìn)的笑出了声,竟使我当众受到惩(chěng chéng)罚。 4.我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tán dàn)动,似(sì shì)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二、填空,把词语补充完整。 ( )不自( ),默( )( )声,( )尽脑( ),随( )所( ) 三、读句子,将加点字的近义词写在括号里。 1.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 ) ..2.我们万分惊讶。( ) ..3.我的发现竟是如此简单明了。( ) ..4.我的脸由于困窘和羞愧一下子涨得通红。( ) ..四、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后来,我甚至学会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树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上盘旋。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可以随心所欲,yùn zhu.ǎn zì rú( ),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那里。 我以为在同学中间只有我一个人具有飞行的tiān fù( ),可是,有一天我终于弄明白了,每到夜晚,我的小伙伴们也都会在梦中飞腾。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 1.在拼音旁的括号里写上词语。 2.给带点的字词选正确解释划上“√”。 欲:① 欲望 ② 想要;希望 ③ 需要 ④ 将要 明白:① 清楚;明确 ② 公开的;不含糊的 ③ 聪明;懂道理 ④ 知道;了解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迷恋 ( ) 轻盈 ( ) 舒展 ( ) 澄澈 ( ) 4.你认为“我”的梦有趣吗?为什么?

口语交际 我们都来讲笑话

课题 我们都来讲笑话 课型 口语交际 授课 时间 1课时 1.培养学生口头讲笑话的能力,避免不良的口语习惯,丰富学生的生活情趣。 教学 目标 2.培养学生大胆表现与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幽默感。 3.能从别人的笑话中感受到快乐,懂得生活无处不精彩。 4.能用心倾听别人讲述,做一个好的听众,并能交流评价。 教学 重点 1.掌握说笑话的注意要点,避免不良的口语习惯。 2.大胆发言,用多种形式说笑话,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 难点 掌握说笑话的要点,避免不良的口语习惯;大胆发言,用多种形式说笑话。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题。 1.老师讲笑话:蚂蚁怎么说 教师讲述小笑话,导入 怎么说?” ( 3 )创设里轻松愉快的课小朋友一脸茫然,过了一会儿才回答说:“蚂蚁,他,分钟 堂氛围,很自然地导入他没有说话!” 课题,激发了学生兴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趣,使学生集中精力投3.教师小结:一则小笑话,不仅能把我们逗笑,让我们放入到新的学习任务中松心情,还能让我们学到知识。多好啊。今天,我们一起来。 来说说笑话,一块儿分享笑话带给我们的乐趣。(板书课 题:口语交际——我们都来讲笑话)学生齐读课题 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一回到教室就告诉教师:“老师, 树下有好多蚂蚁!” 老师点点头,忽然想到蚂蚁(ant)这个词的英语一开 学就教过了,想看看小朋友是否还记得,便问:“那蚂蚁二、互相交流,了解笑话。 (一)笑话从哪儿来。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准备的笑话都是从哪儿来 的?(小组长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整理。) 2.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出示课件3】笑话从哪儿来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交流可以是网络、书籍和报刊上看到的笑料,也可以是从了解笑话的来源和讲为后面更别人那儿听来的趣事,还可以是生活中的一些真实经历。 笑话的技巧,(二)讲笑话有什么技巧 1.指名学生讲笑话,师生评议。 好地进行口语交际奠定了基础。 2.小组同学根据评议情况总结讲笑话的技巧,小组长根据 小组学生的发言进行整理。 3. 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出示课件4】讲笑话有什么技巧 新课 (1)要把笑话内容熟记下来。 教学 ( 25 )(2)尽量表现出笑话中人物的神情和语气。 分钟 (3)要沉住气,自己不要笑场。 (4)克服口头禅、重复等不良习惯。 三、提出要求,选择笑话。 1.同学们在课前一定收集了很多笑话,课堂上我们不可能 把所有的笑话都说给大家听,这就需要选择笑话。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笑话?(小 组长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整理。) 3.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出示课件5】选择笑话 (1)选择的笑话在内容上一定要幽默有趣。 (2)选择的笑话情节比较简单,形式要短小精悍。 (3)所选笑话还要语言浅显易懂。 (4)所选笑话一定要内容健康的,最好能蕴含一定生活 道理。 4.学生根据自己的准备情况,精心选择笑话。 四、分组交际,精选笑话。 1.教师提出小组交际要求: (1)每个同学都要参与这项活动,先在小组里讲,看谁 在小组里讲得最好。 (2)讲笑话时自己不能笑,逗人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 让别人听懂,否则不会起到逗人的效果。说笑话时如果能 配以动作姿势,效果会更好。 2.小组同学进行练习。 3.小组同学互相评价,评选出小组内最有趣的笑话和故事 大王。 此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学会评价,在评价中掌握讲笑话的方法和技巧。 五、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1.小组派代表把故事讲给大家听。其他同学用心倾听,做一个好的听众。 2.本组同学可以做补充发言。 3.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评价。 4.评选出最幽默的笑话和笑话大王。 六、教师小结,鼓励积累。 课堂小懂得了笑话不仅内容短小精悍、幽默有趣。结及拓学会了讲笑话,展延伸更重要的是有些笑话让人笑过之后还能领悟出深刻的哲 ( 2 ) 理。 分钟 2.课后作业:搜集和积累笑话,利用课余时间说给自己的同学或家人听。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了一节生动、有趣的口语交际课,板书 内容 口语交际——我们都来讲笑话 课后作业:

每个同学讲一个笑话,看谁讲得好。

习作 漫画的启示 课题 漫画的启示 课型 习作 授课 时间 1课时 1.了解漫画和其他图画有什么不同,把握漫画的特点。 教学 目标 2.仔细观察图意,体会画家用意,从不同角度联系生活实际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3.明确漫画作文的要求,激发学生写漫画作文的兴趣,初步掌握漫画作文的写法。 4.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并能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习作。 教学 重点 初步掌握漫画作文的写法;引导学生观察漫画,体会画家的用意,学会从不同角度联系生活实际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写清自己自己的思考。 引导学生观察漫画,体会画家的用意,学会从不同角度联系生活实际去表达教学 难点 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写清自己自己的思考,初步掌握漫画作文的写法。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利用学生喜欢的一、欣赏漫画,导入课题。 导入 ( 4 )分钟 1.欣赏漫画。【出示课件2】几幅漫画 (1)这是老师事先准备好的漫画,请四人小组在组内展示交流,并选择小组同学普遍感兴趣的一幅漫画,说说漫画的图意、作者的用意及自己喜欢的理由,自己的思考。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 漫画导入新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为2.了解漫画【出示课件3】: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讽刺性或下面的习作做好铺垫。 批评性的图画。画家从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讽刺、批评或表扬某些人和事。漫画能让我们会心一笑,也能让我们有所思考,获得生活的启示。 3.谈话导题:翻这次习作,让我们写一写从漫画中得到的启示。(板书:漫画的启示) 二、出示漫画,看图评说 1. 课件出示课本上的两幅漫画【出示课件4】。 2.小组同学选择自己小组同学普遍感兴趣的一幅漫画,认真观察相互交流。交流小组同学自己收集的一幅漫画。 3.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发言,师生评议,相机引导并小结。 互相交流,了解漫4.交流漫画《等着乘凉》。 (1)谁能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一颗刚栽的小树下蹲着画,为写作降低坡度。 “你干什么?”那 新课 一人,一个准备浇树的人问蹲着的人:教学 人回答说: “等着乘凉。”) ( 33 )(2)作者画这幅画是想讽刺什么?( 《等着乘凉》是中国 分钟 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的一幅作品。带有强烈讽刺性和幽默性 的漫画,深刻讽刺了那些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人。) (3)说说欣赏漫画后的感受。(人生活在社会中,固然总 是需要依靠社会创造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但每个人 如果都不肯付出心血和劳动为财富的创造尽职尽责,那自 我满足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 贡献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的基础和源泉。) 5.交流漫画《假文盲》。 (1)谁能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几个身材高大、神情冷 由说现象到讲想漠的男人挤占了“母子上车处”,一位母亲抱着孩子无奈法,层层推进,使学生地站在一边张望。) 在不知不觉中由作文(2)作者画这幅画是想讽刺什么?( 《假文盲》是中国著的内容转向作文的中名漫画家华君武的一幅作品。该作品带有强烈讽刺性和幽心,进而渗透人文教默性的漫画,深刻讽刺了那些不讲文明、不讲秩序、毫无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同情心和廉耻心的人。) (板书:欣赏漫画 了解内容) 任感,使作文与做人相(3)说说欣赏后的感受。(板书:借助提示 了解含义) 互渗透,实现工具性与(4)同学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假文盲”的现象呢?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当我们看到这些“假文盲”现象时,你会有什么想法呢? 请同学们畅所欲言,把你独特的感受说出来。 (板书:联系生活 获得启示) 三、欣赏范文,把握技法 1.【出示课件5】漫画的启示 2.学生自由阅读,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4.教师总结漫画作文的要点【出示课件7】: 第一:仔细观察图画,把握画面内容。 看图作文的首要环节在于观察,《假文盲》这幅漫画, 在观察时,必须把握以下内容: (1)这是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 (2)从人物衣着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3)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4)位男子怎么会在“母子上车处”等候上车? (5)“假文盲”是什么含义?用几句话概括图画的内容。 第二:展开合理想象,丰富画面内容。展开合理想象, 是把习作写具体的关键。根据《假文盲》我们这样想象: (1)从图画上人物的衣着看,这天的天气怎样?除了这, 你还会想到什么呢? (2)四位男子怎么会在“母子上车处”等候上车的?他 们当时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 (3)抱着孩子的中年妇女看到四位男子站在“母子上车 处”,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四位男子又是如何回答她的? (4)周围的旅客看到四位男子站在“母子上车处”,可能 会议论些什么?四位男子听到议论会怎么想?怎么做? (5)四位男子最后是在“母子上车处”上车的吗?他们 或许是被车站的民警叔叔劝走的,或许是听到人们的议论 不好意思走的,或许…… 第三:要写出自己的真实看法和想法。 针对四位男子站在“母子上车处”的不文明行为,你 有何感想?当不少旅客纷纷指责这种不良行为时,你有什 么看法和想法?在简略地记叙事情之后,生活中有这样的 假文盲吗?可以把这些看法和想法以议论的形式写下来。 四、独立习作,教师巡视。 1.明确习作要求。【出示课件8】 (1)观察:看看漫画画的是什么内容,可笑之处在哪里。 (2)思考:借助漫画的标题或简单的文字提示,联系生活中的人或事,思考漫画的含义,获得启示。 (3)撰写:先写清楚漫画的内容,再写出自己的思考。 (4)写完后,同学互换习作读一读,认真修改。 2.独立构思,完成初稿: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漫画,运用学到的习作方法,独立构思,并完成习作初稿。 3.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提醒学生认真书写,格式要正确。 五、全班交际,师生评议。 欣赏与评价例文,1.习作完成后自己阅读修改,保证句子通顺,没有错别字。 2.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把自己的习作在小组里读一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前读,小组同学互相评议,提出修改意见。 3.课件出示教师巡视时发现的优秀学生习作。 (1)学生自由阅读。 (2)自由发言,进行评议,发现亮点,提倡借鉴。注意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感悟生活,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4.课件出示巡视时发现的存在普遍性问题的学生习作。 (1)学生自由阅读。 (2)自由发言,进行评议,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3)集体交流,进行修改。 展示优秀习作,学生站在欣赏的角度阅读,带着浓厚的兴趣寻面所学的经验学会赏析,从而为下面的写作进一步积累经验。 5.小组交流。(1)把自己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小组同学听。 找习作的“亮点”。这(2)互相评价:从哪里受到启示,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 样的鉴赏评价,既肯定六、自我修改,誊抄习作。 2.小组内交流再次修改后的文章。 了习作者的长处,又使1.根据交流情况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试着用修改符号。 欣赏者本身从中得到潜意识的启发。让讲台成为学生展示成功,张扬个性的场所,这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课堂小3.把自己的习作认真誊抄。 结及拓展延伸 七、教师小结,鼓励积累。 ( 3 ) 今天大家学会了看漫画作文的方法。但是文无定法,只要分钟 你的作文符合了写作要求,只要你写出了真情实感,就是一篇好文章。 漫画的启示 板书 内容 (1)欣赏漫画 了解内容 (2)借助提示 了解含义 (3)联系生活 受到启示 语文园地八 课题 语文园地四 课型 练习 授课 时间 1课时 1.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继续感受课文中巧妙的对话和风趣的语言。 教学 目标 2.通过“词句段运用”的学习,尝试感受选段中语言的风趣,试着照样子写一写。 3.通过“书写提示”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颜体”,尝试着欣赏书法。 4.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理解和积累文言文名句,受到启发。 教学 重点 引导学生继续感受课文中巧妙的对话和风趣的语言,并试着仿写风趣的语言片段;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理解和积累文言文名句,受到启发。 试着仿写风趣的语言片段;了解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颜体”,尝试着欣赏教学 难点 书法;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理解和积累文言文名句,受到启发。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学习“交流平台”。 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小组交流。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引导,评议并小结:本单1.出示问题: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你感受到单元课文语言 引导学生借助学元课文的语言很有特点,有的是通过巧妙的对话来讲述故过的课文中的语句,了事,有的叙述的语言很风趣。 导入 4.【出示课件2】《杨氏之子》中句子。 ( 18 )此是君家果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分钟 小组交流:从这段话你感受到什么? 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小结:杨氏之子和孔君平的对话,利用姓氏的特点做文章,一个问得巧,一个答得妙。 5.【出示课件3】 ①拿笔的时候,……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②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解巧妙的对话和风趣幽默的语言,降低了教和学的难度,激发了学习兴趣。 养尊处优的幸福。 ③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④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小组交流:从以上句段中你感受到什么? 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引导:【出示课件5】 教师小结:《手指》一课,用风趣的语言,展现了五个性格各异的手指形象,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 6.【出示课件6】 不过,……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小组交流: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这句话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 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小结:费奥多罗夫被老师误会的时候,用自我调侃的语言来安慰自己,令人忍俊不禁。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找规律。【出示课件8】 (一)体会下面句子表达的特点,再选择一种情景说一说。 他身高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 关平、周仓,一文一武,片刻不离。 新课 教学 (1)小组交流:读一读,看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 22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关公和周分钟 仓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民间传说中,他们都以关 羽护卫的形象出现,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让我们由手指 联想到了人,三指的关系描述的相当传神。 【出示课件9】 这个体操运动员的动作真灵巧,她在高低杠上的表演 就像猴子在树林间攀援、穿行。 (1)小组交流:读一读,看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把体操运交流解决问题,为他们动员比作猴子,把体操运动员的动作比作猴子攀援、爬行,提供一个较为轻松、自生动、形象、逼真地描绘了运动员动作的灵巧。 2.练一练,学运用。 主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1)从“游子回到家乡、雨点落在窗户玻璃上、远处传 来一阵巨响”中选一种情景,仿照上面的句子说一说。 (2)学生自由练说。 (3)小组合作,互相评议。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 (二)读一读,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再照 样子写一段话。 1.读一读,找规律。【出示课件10】 但在五指中,……叫他揿门铃。 (1)小组交流: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的?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采用拟人 和排比的写法,以举例的方式写出了大拇指的吃苦耐劳, 让人似乎看到了一个做什么事都愿意出力的无名英雄,再 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它踏实、忠诚却不好大喜功。 2.练一练,学运用。 (1)学生独立完成照样子写句子。 (2)小组合作,互相评议,交流修改。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 三、学习“书写提示”。 1.谈话激趣: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创“颜体”楷 书,是楷书四大家之一。他的楷书具有恢宏雄壮、大气磅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增礴的特点。人们常说的“颜筋柳骨”,就是形容他的书法加学生学以致用的机筋肉丰满、浑厚有力。《勤礼碑》)是其代表作之一。 2.学生欣赏颜真卿的《勤礼碑》(局部)拓书。 3.小组交流“颜体”的特点。 会,增强他们对学习的爱好,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扩展他们的知4.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1)了解《勤礼碑》。【出示课件11】 (2)简介颜真卿。【出示课件12】 ①人物简介: 识面。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 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祖籍琅玡 临沂(今山东临沂)。唐代名臣、书法家。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 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 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 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 “颜筋柳骨”。 ②主要作品:楷书有《多宝塔感应碑》《东方朔画像碑》《颜 勤礼碑》《颜氏家庙碑》,行书有《争座位稿》,书迹有《自 书告身》《祭侄季明文稿》,等等。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自觉受到感染和教育,积累文言文名句。 四、学习“日积月累”。 1.出示名言警句。【出示课件13】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3)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4)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 (5)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子语类》 2.练习朗读。 (1)师范读,学生跟读。 (2)互相交流识记生字。 (3)自由朗读。 3.交流理解。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出处】《论语·里仁》 ②译文: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 ③具体含义:指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①出自《论语·述而》 ②译文: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3)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①出自《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②示例:“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有史以来的天经地义。(郭沫若《武则天》第四幕) (4)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 ①此句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②译文: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 (5)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子语类》 ①出自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三。 ②意思是:人如果有了羞耻之心,有些不该做的事情就能够不去做了。 4.熟读成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