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6简介:
1. 更大的地址空间,128位的地址空间,IPV4为32位。
2. 包头更简单:与IPV4相比路由选择效率更高;包头扩展机制更简单,效率更高;流标签使得无需查看传输层信息就能识别各种流。 3. 支持移动性和安全性
4. 过渡方式丰富多彩:从IPV4过渡到IPV6的方式很多
CISCO 12.2(2)T及更高版本的IOS支持IPV6
IPV6地址空间
IPV6地址长128位
与IPV4相比增大了4倍,能够支持数量巨大的可编址节点
IPV6编址
IPV6的分组包头:
其他省略,只讨论扩展包头
扩展包头:通常,除分组前往的目的节点外,其他节点不会查看和处理分组包头。除了逐跳选项包头。
在一个分组中使用多个扩展包头时,它的顺序如下: 1. IPV6报头
2. 逐跳选项包头:这个包头被分组传输路径中的所有节点路由器查看处理。该包头可用于:路由器提示----包括资源预留协议(RSVP)和组播帧听者发现消息,和IPV6巨型报。
3. 目标选项报头:目标节点路由器对其进行处理,用于Mobile IPV6。
4. 路由选择报头:用于源路由选择和Mobile IPV6。IPV6信源在该报头中列出了一个或多个中间节点,这些节点是分组前往目的地时必须经过的。 5. 分段报头:在由于分组的长度比从信源到目标设备的路径的MTU大,从而信源必须对其进行分段时,使用该报
头。在分段后的每个分组中都使用该报头。
6. 身份验证报头和封装安全有效负载报头:用于IPSEC机制。
7. 上层报头:上层(传输层)报头通常在分组中用于传输数据。TCP(下一个报头字段的值为6)和UDP(下一个报头字段的值为17)。
MTU发现:
在IPV4中由路由器处理分段工作。 IPV6不再负责执行分段工作,将使用发现过程来确定应在给定会话中使用的最佳MTU。 过程如下:
源IPV6尝试以上层指定的长度发送分组,如果收到ICMP消息“分组太大”,则它将使用更小的MTU,这个过程将不断重复下去。直到收到发现分组完整无缺的到达目的地的响应为止。然后,设备将设置会话的MTU。
IPV6的地址表示:
IPV6地址不使用点分十进制,而是用16进制表示,将每4个16进制位做为一组。用冒号将分组隔开。X:x:x:x:x:x:x:x 可缩短IPV6地址的格式: 可以省略前面的0;在每个地址中,可以使用一对冒号来表示相连的任意数量的0。双冒号只能使用一次。
2035:0001:2BC5:0000:0000:087C:0000:000A
可以简写为:
2035:1:2BC5::87C:0:A
IPV6的地址类型:
主要分为三种地址类型:
1. 单播地址:当前定义的两种:全局可聚合单播地址(全局单播地址)和链路本地单播地址。
2. IPV6的单播地址空间:除范围FF00::/8
外的整个IPV6地址空间。
3. 任意播地址:一个任意播地址表示多个接口。可用于做负载均衡。任意播地址来自全局单播地址空间。任意播地址不能用作IPV6分组的源地址。
4. 组播地址:FF00::/8
IPV6中没有广播地址,它已经被任意播和组播取代。
IPV6接口可以有多个地址:
可以将任何类型的地址分配给单个接口。每个支持IPV6的接口都必须至少有一个环回接口(::1/128)和一个链路本地地址。另外接口还可以有多个本地地址和全局地址。
IPV6接口标识符:接口标识符的长度总是64位,它们是根据第二层介质和封装方式动态创建的。在MAC地址中添加0xFFFE
地址类型详解:
全局单播地址:相当于IPV4中的全局单播地址。
全局单播地址通常由48位的全局路由选择前缀,16位的子网ID,和64位的接口ID(通常为EUI-64格式)组成。IANA将IPV6地址范围2001::/16中的地址分配给了注册机构。
链路本地单播地址:有效范围为本地链路。都是用链路本地地址前缀:FE80::+接口ID来创建。链路本地地址用于自动地址配置,众多路由选择协议也使用这种地址。
任意播:前缀+接口ID 用于负载均衡:在WAN中最近的接口根据路由选择的度量值确定;在LAN中,最近的接口是根据获悉的第一个邻居确
定。
组播:组播地址标志一组接口,取代了广播。由前缀FF00::/8定义。
FF00::/8中:前一个0为标记,后一个0是范围。
标记=0,表示永久性;标记=1,表示临时性。
范围=1本地接口 =2本地链路 =3子网本地 =4管理本地 =5场点本地 =8组织 =E全局
特殊组播地址:
FF02::1 表示链路上所有节点 FF02::2 表示链路上所有的路由器 FF02::9 表示链路上所有RIP路由器 FF02::FFXX:XXXX 链路上请求节点组播,其中XX:XXXX是节点单播,或任意播最
右边24位。此过程类似于IPV4中的ARP请求。
IPV6的配置
全局模式下启动IPV6路由选择功能。 IPV6 UNICAST-TOUTING 静态路由:
Ipv6 route ipv6-prefix/length interface
Ospfv3
OSPFV2主要关心的是运行它的子网。而OSPFV3关心的是路由器连接的链路。 OSPFV3删除了OSPFV2的语法,在接口下配置。
从IPV4过渡到IPV6
1. 双栈:在路由器接口上同时配置IPV4和IPV6地址。自动启用双栈
2. 隧道化:兼容协议。将IPV6分组封装
到IPV4分组中。隧道两端的路由器必须要配置双栈。 3. 手工配置隧道:
Int tunnel0 Ipv6 add
Tunnel source ipv4 Tunnel destination ipv4 Tunnel mode ipv6ip
4. 转换机制:NAT负责转换地址,无状态装换算法对IP报头中的字段进行转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