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去抑制化及应对策略

来源:伴沃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去抑制化及应对策略

作者:肖力诠

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36期

摘 要 网络行为的去抑制化在给大学生们构建更广泛的自我认同、满足大学生们人际交往的需求、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同时,却对大学生产生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如弱化了社会角色道德、现实社交能力下降、网络行为失范等。本文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去抑制化及其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网络 去抑制化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Behavior Disinhibition and Strategy XIAO Liquan

(Department of Justice, 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Judicial Police, Changsha, Hu'nan 410131)

Abstract Network behavior disinhibi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build a broader self-identity, meet the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ease th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but then produced a negative impact on many students, such as the weakening of the social role of moral reality decreased social skills, anomie and other network behavior. In this paper, college network behavior disinhibition and coping strategie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Key words network; disinhibition; countermeasures

作为走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群体,其学习、生活都与网络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互联网发展研究部在2012年发布的互联网调查显示,中国2500万在校大学生中,98%以上都是网民。这说明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较高,网络活动频繁,思维活跃,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大量的网络活动,成为了网络行为的主力军。但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时代的技术进步给大学生带来的积极意义和负面影响,印证了阿诺德·汤因比所说的“技术日增,力量愈强,而这种力量亦有善恶之分”这句哲言。 1 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去抑制化

网络行为是依托互联网而存在的一种虚拟形态活动,指实体群体依托网络而实施的虚拟行为轨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去抑制化是指大学生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基于个体的内心准则和社会规范的制约而形成的行为的自我克制大大削弱或不复存在,从而他们的网上行为表现出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种解除抑制的状态。由于大学生在网上交流可以不受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约束,从而使他们的人际交流变得更有吸引力。网络行为的去抑制化主要体现在网络使用行为和网络空间行为两个部分:前者是指使用者对待网络功能的使用方法、习惯,包括使用者的网龄、喜好、倾向、使用频率及习惯时间和地点等的去抑制化,而后者则表示网络使用者的行为模式、行为类型以及行为逻辑等去抑制化。网络使用行为和网络空间行为的去抑制化共同作用于大学生网络使用者这一群体,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 大学生网络行为去抑制化的表现

互联网特殊的环境造成其使用群体在实施网络行为时对普世价值和社会规范的固有意识减弱,以至于在网络社会中的成员往往不被现实世界的身份和准则所限制和制约。而大学生作为心智发展处在特殊阶段的网络使用者群体,其行为去抑制化会有如下表现:

(1)扭曲价值观念、出现人格分裂。现实社会的正确价值观和法律道德约束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人格,同时也可以引导大学生从事正当的活动、培养健康的人格。然而长期在虚拟网络活动中实施行为的大学生,由于拥有区别于现实世界的虚拟身份,导致他们产生了一种可以肆意妄为的错觉。尤其在当下,大学生受网络上大量不良思潮及各方利益诉求的影响,已经难以做到理性思考和分析事情真相,逐渐迷失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实施网路行为时舍弃了原先建立的脆弱的价值追求,迷失了自我,舍弃了社会责任,造成现实和虚拟的双重人格特点。

(2)滥用网络技术、实施非法行为。实施网路行为具有匿名性及隐蔽性等特点,而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技术的掌握度较高,擅长使用网络技术实现自身目的,这也使得某些大学生通过网络来宣泄自己的破坏欲、实施自身的犯罪行为。一些大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制造计算机病毒,传播木马、谣言,窃取他人隐私、商业机密以谋取私利;抄袭他人论文、剽窃他人专利成果、使用盗版软件等行为以侵占他人版权或智力成果。

(3)制造传播信息、实施网络欺诈。约翰·奈斯比特曾说:“失去控制无组织的信息,在社会里不再构成资源,相反却构成信息污染和成为信息工作者的敌人”。承载于互联网的虚拟社会之中,由于具有身份虚拟及空间隔绝等特点,网络言论和网络信息已经超越了“自由”的范畴而达到了失控的境地。网络中滋生着大量虚假、欺诈信息及相应的欺诈行为。部分大学生面对传播虚假消息和实施网络欺诈带来的利益和病态成就感时,没能经得起诱惑,充当了网络虚假欺诈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从而获取网络人气或直接经济利益。于是这些人群在网络上编造传播虚假消息、诽谤他人、充当水军等,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1.2 大学生网络行为去抑制化的特点

(1)隐蔽性。网络行为具有隐蔽性特征。互联网在不断的完善和壮大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虚拟社会体系,在这个特殊的社会中,其成员往往只需要一个由其自己控制的ID就可以畅行无阻,而不需要提供真实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等详细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个人信息。网络实名制在推广过程中也遇到了极大争论和阻力,难以有效实行。再者,网络虚拟社会中难以形成规范有效的约束制度,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导致了网络行为具有了强隐蔽性。而网络行为的隐蔽性也助长了各色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甚至某些大学生在网络行为与现实社会行为中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征,在网络上悄无声息的实施着违法犯罪行为,难以被察觉。 (2)破坏性。不良的网络行为具有很强的破坏性,这些破坏可以延伸至现实社会,对人们的心理情感、人身安全、私有财产等造成侵害。比如网络上的人肉搜索、对他人的辱骂和造谣、恶意传播他人隐私、网络侵占他人财产等,都是具有极大破坏性的行为。

(3)主动性。网络行为具有匿名和间接等特征,致使网络行为者产生了独特的安全感,因此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在网络上从事着各种活动,以达到自己最真实的目的。由于他们抛开了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束缚,自由度极高,因此也产生了很多的不良行为。如有些大学生性格懦弱,与人交流不畅,在与同学朋友交往中处于弱势地位,但在网络中他们改头换面,重塑了一个“虚拟自我”,把现实中的压抑发泄于网络,将交流的本能诉诸于网络,这些都体现了网络行为的去抑制化特征。

2 大学生网络行为去抑制化的积极意义和负面影响

首先应该肯定的是,去抑制化的网络行为对个人和群体而言都有其相应的积极意义:一是构建更广泛的自我认同。自我认同是属于较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一些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足够的尊重,便转而在网络游戏、网络社交中追求自我实现,构建自我认同;二是可以加强人际交往。健康的人际交往可以增强人们的安全感和自信心,良好的人际交往也是正常的心理需求。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水平往往受行为人的个性、外貌、经济条件影响,而网络人际交往则不受这些因素的制约。因此,某些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不顺利的大学生在网络上也能建立起较好的人际关系;三是缓解心理压力。网络环境压力小,行为自由,并且有着丰富的娱乐活动,有利于宣泄压力、舒缓心情;四是享受平等。网络消解了社会分层和社会制度等社会结构因素对网络行为的制约作用。在网络社会中,人际间的身份、地位和等级都可以重新被构建起来,打破了传统社会的固有地位差异,这也让大学生群体易于享受到平等的氛围。 但是,由于网络行为改变了显示社会中的一些重要特性,如身份认同,社会责任,道德约束等等。由此网络塑造了与现实完全不同的行为场景,因而导致了全新的社会行为。网络行为的去抑制化的特点导致该现象对大学生将会产生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弱化了社会角色道德。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基于个体内心的准则,外在的道德机制与规范丧失了效力,难以作用于个体以监控个体行为,从而使得网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大大降低,从而弱化了社会角色道德;二是现实社交能力下降。与现实人际交往需要投入时间、精力及真诚的感情不同,大学生通过网络交友,既可以袒露心扉,又不必承担相应的责任,契合了大学生身心发育状况。但是,这样的网络交友与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会产生鸿沟,也会让大学生愈加依赖网络,从而忽视了现实社会交往能力的锻炼,进而导致人际关系弱化,不利于他们的发展与成长;三是导致其网络行为失范。由于去抑制化的影响,人们很少顾及自身网络言行对现实生活中其他个体的影响,在网络空间经常会有较多的语言侵犯和不顾忌言辞的争吵,甚至发展成无度的人身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击。同时,网络监管的缺失也使得违法行为大量滋生。因此出现了大量的网络暴力,网络欺诈,网络谣言等失范行为,严重污染了网络空间环境。近期公安机关抓获的一批网络造谣者们,之前就是因网络行为的去抑制化来造谣传谣,并通过微博传播,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另外,如网络欺诈,网上学术抄袭,网络上的诋毁与侵犯个人隐私等,都与网络行为的去抑制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3 大学生网络行为去抑制化的应对策略

网络已成为我们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接受新事物能力最强的大学生群体必然要参与到网络生活。如何应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去抑制化,已成为摆在管理者们面前的当务之急。堵截永远只是临时之计,疏导才是永久之策。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疏导和应对。

(1)实现全方位的教育疏导,对网络行为进行道德约束。一是要通过立法建设,以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共同价值观为基础,结合网络行为的特点与利弊,共同构建为世界所广泛认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并通过立法的手段来约束网络行为的最低标准,以推动网络行为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二是加大学校对网络道德教育力度,高校管理层要重视网络道德的教育工作,对各个年级的大学生配备专门的德育教师,定期开展网络行为培训工作,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建立起正确的网络价值观;三是建设健康完善的校园网络,让学生们能够在学校营造的健康信息环境中畅游网络。此外通过建立网络社区,在线开展网络伦理教育也是目前一条值得尝试的新途径。尤其对已经存在网络依赖等心理问题的学生,在线心理干预无疑是一个新的突破口;四是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通过学生团体组织各种活动来开展自我教育。由于学生群体的同伴之间亲和力强,能够互相模仿并在潜移默化间相互影响,而不是简单枯燥的说教,所以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五是家长要顺应网络时代的要求,鼓励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并适当监督和引导其网络行为,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网络人格和网络习惯。

(2)增加网络行为的透明性,扩大网络实名制范围。首先,VIEID(电子标识又称网民身份证)的普及是互联网实名制的根本前提。面对目前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去抑制化,网络实名制能使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接轨,让网络用户承担起现实社会的身份压力和社会责任。通过网民身份证还能追查到虚假言论的源头,能够追查到网络违法犯罪人员的真实身份,从而有效的防止网上散布谣言、制造恐慌和恶意侵害他人名誉等一系列网络犯罪行为。

(3)通过技术手段的完善达到对去抑制化网络行为的调控。通过技术手段,我们也可以对去抑制化网络行为进行调控,比如及时修补网络漏洞、设置防火墙、使用非对称密码体制加密信息等可以有效预防重要信息遭他人入侵。在全体网络空间上,我们应该建立统一的安全标准及网络协议、完善备份机制和恢复机制,以保障网络信息安全。

(4)建立“三位一体”的网络监控体系,严肃查处不当网络言行,严厉打击非法网络行为。一是内容管理。各高校教宣教部门、学工部门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网络动向,及时收集本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学生的网络舆情并加以分析,对由在校学生成员组成的论坛、QQ群等设置特定的主题,并定期评阅,加强指导。发现不良苗头及时予以抑制和纠正;二是安全监管。公安网监部门应切实推行网络监管措施,增加网络报警岗亭设置,通过网络警察对网络信息安全的监管,及时处置网络违法问题,保障网络信息安全;三是大学生网民的自我监督。通过互联网协会开通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网站,积极搭建互联网公众监督平台,号召各网站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学生网民自律,倡导和树立网络文明新风。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去抑制化及应对策略研究”(FEB120433)和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校网络德育行动实证研究”(XJK012CDY01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楠,李航敏.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分析及教育的对策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

[2] 朱伟,刘睿琼,袁婷.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现状与对策[J].信息与电脑,2012(11). [3] 朱卫华.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调查[J].法制与社会,2007(5).

[4] 王静,师家升,余秋梅.导致网络去抑制行为的原因理论综述[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7).

[5] 李晓东,崔丽娟,朱韩兵,丁颢.去抑制化网络行为分析综述[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3).

[6] 朱韩兵.网络行为的去抑制化分析综述[J].宿州学院学报,2008(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