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原创】圣莲山游记

来源:伴沃教育


【原创】圣莲山游记

圣莲山海拔1030米,以太行山为脉络,古称太山,因整个山体酷似莲花状,故曰“圣莲山”。又因圣米石塘而得名,遂后改名为圣莲山。国家4A级景区,市级地质公园。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史家营乡柳林水村,距北京房山良乡60公里。山势陡峭,巍峨俊秀,山下幽谷深邃,溪流潺潺;山涧峰高崖陡,绝壁森森;山上流云雾海,变化无穷;丛林茂盛,古树参天,庙观亭阁掩映于浓荫之间,而且还集中展示了雄、险、奥、绝、秀的特点,素有京西小五岳之美誉。加之具有神秘色彩的圣水和圣米,优异的植被,奥妙的地质奇观被称为“京都第一奇山”。南天门一峰分两院,佛门、道家两重天。“道家风骨佛光照,奇峰峻石圣水灵”,这是圣莲山的真实写照。

2015年6月28日,对圣莲山仰慕已久的我和丈夫要去游圣莲山。我们早上7点,背上背包,骑上自行车到良乡西门坐13路公交车,8点半到河北镇邮局下车,等21路公交车。等车时,一位好心的出租车司机孙师傅告诉我们:“去圣莲山的21路公交车,上午只有8点和9点两趟,下午末班车2点半,2点20分就要在山脚下等车,有时司机会早来,而且不等人。”

谢了孙师傅之后,我坐在路边的长石凳上等车,回头远望,一座山映入我的眼帘,挡住了旭日东升的太阳。整座山呈现深灰色,山顶的北端向外伸展,上面长着一簇一簇像稻谷叶子一样的草,增添了山的灵气,真是远看山如画,我惊喜地指给丈夫看。孙师傅说:“这里到处是故事,是传奇。李各庄村和河北镇村实际是一条长街连接,李各庄村在东面,河北镇村在西面。不知道的人认为是一个村。村前的大石河由西向东流。你看到的这座山叫南寨山,出建材白石板,人称白龙;往南看,那座山名叫荞麦山,据老人说是先民开荒种荞麦时随便叫出来的;西边还有一座山叫北寨山,在这儿看不到,它又叫大背岭,出早年文化用的青石板,人称青龙。这两条弯弯的龙,龙头一齐由南伸向北边大石河中。在两

条龙的前面,也就是河的北岸有一座圆圆的东坨山,恰似像一颗宝珠,所以村东有二龙戏珠之说。在村的西头,由北寨山余脉形成的圆圆的西坨,加上宝珠东坨,形成两个扶手,再加上背后的北寨山,李各庄村犹如在一把太师椅前。曾有人形容它说:北岭如椅坐我庄,南山叠翠林果香,西水东流村前唱,东坨二龙戏珠忙„„”

出发的前一天同事说组团坐旅游车去,一站到底,快而不累。我因为腿脚不利索,怕跟不上他们的脚步,就和丈夫坐公交车来了,虽然麻烦,我却看到了如此美丽的风景,听到了神奇的传说,真是每件事都有它的两面性,塞文失马,焉知祸福焉!

我们坐上21路公交车,过了1个多小时来到圣莲山景区门口,有人坐观光车,丈夫就去问服务人员,服务人员说:“从景区门口到爬山的岔路口有4、5公里,要走半个多小时,观光车的单程票是20元,双程票也是20元。”丈夫说:“要赶时间,你的腿脚不利索,走得慢,买票吧。”

我们坐着观光车来到翠屏峰,翠屏峰为岩溶石墙,高有百米,山体厚度却不足2米,是天然形成的罕见山形地貌,山体两面如刀削斧劈一般整齐,虽已经历经亿万年却纹丝不动,风吹不到,雨蚀不了,雷劈不垮,堪称奇迹。犹如一道绿色的屏风,又象一面绿海中的风帆;横在行人面前,形成整个景区独一无二的风景,成为京都第一奇山、名山。此景观只有坐缆车才能欣赏到,据说“横看像一道山梁,竖看似道大门。”

我们走过翠屏峰,来到二十八盘。二十八盘全长1050米。山路曲折,绕圣莲山拐了28个弯,恰好应验了道教中的28星宿,因此取名28盘。在圣莲山上的二十八宿星君,是将汉光武帝刘秀麾下的二十八位有功将领与神话传说的天庭二十八星宿相对应所塑的像。

我每登一盘,就把每位星宿的像和简介以及盘数拍照下来,每一盘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丈夫总是催促我快走,不让我细读,担心赶不回去,我安慰他:“看着时间呢,能赶回去。”等到第十八盘,看到有通风洞(穿洞)和笔架山的介绍,太远,丈夫不让去。就去了比较近的长春洞。在十八盘左边斜着有一向下走的台阶,顺着走下去,就来到长春洞。长春洞是天然溶洞,内有天然神像一尊。元末,回教祖师马和住此修行,并将莲花山禁为回山。长春洞里为恒温,四季如春。现在有人到那里烧香拜佛,敬奉祖先。

参观完长春洞,还要返回到二十八盘上,继续向上登。越往上走,盘与盘之间的路就有的很短,而且石阶没有上方山陡,我信心大增,丈夫也松了口气。我们很快来到第二十三盘,二十三盘左边有两条台阶,一条向斜上方,通往崖壁半岭的圣母像,这是莲花山景区唯一的一座以山体为依托外显的石刻雕像,也是保存最为完好的历史文物古迹,建于1924年。圣母造像4米多高,塑立于崖壁半岭,脚踩莲花,手持净瓶,面相庄严慈祥,身处祥云之上,身边两个侍女常伴左右。整个塑像造型优美,线条流畅。西山圣母是圣莲山的保护神,每年四月十八和五月十三,附近村民都要到这里祈祷求雨。一条向斜下方,通向药王殿和蔡义先墓。

我先向上走,瞻仰圣母像,我看到圣母身穿天蓝色衣服,背靠悬崖峭壁,神态安详的矗立在那里,不仅感叹古往今来的能工巧匠们,技艺超群,总能超出人们的想象,创造出人世间的神奇。往回走,突然发现自己眼前竟有一棵桑葚树,上面结满了红的、红绿相间的、绿的桑葚,摘下来放到嘴里,甜甜的,酸酸的,要比早市上买的好吃多了。再看,还有挂满枝头的小青杏。我问一位游客:“这青杏能吃吗?”游客说:“这青杏不能吃,是用来穿手串用的。”回家后,我向老房山人求教,她说:“这青杏是吃杏仁的。穿手串是用小山核桃。”

瞻仰完圣母像,我又回到岔路口,顺着另一条台阶去药王殿和蔡义先墓。到了药王殿,

发现院落里,不仅有药王殿,还有关帝祠和十二生肖殿。

从院落出来,又往回走下来,再去瞻仰蔡义先墓,走到半路,发现一处院落,好奇,走过去观看,却发现正是药王殿的院落,原来从药王殿的一侧可以直接走上去,就到了蔡义先墓,现在还有人来祭奠先人,献花。这里背靠菩萨岩,面对莲子峰,林茂幽深,已成为山中一景。蔡义先道人是永定河东岸大兴县庞各庄人,年轻时学过医术,后参加义和团,义和团运动失败后,蔡义先在外边闯荡了几年。他医术高明,一度被誉为“西山活佛”。在1920年前后,他来到莲花山。先后建起了蟠桃宫、斗姆宫、娘娘殿、药王殿、关帝祠等颇具规模的庙宇。

从蔡义先墓还要顺原路回到二十八盘主道。我们继续向上走,天气炎热,头上热汗直流,衣服被汗水湿透了,晾干了,又湿透了。丈夫劝我:“别往上走了,回去吧。”我知道他是怕累着我,但我却还是一股劲,来了就想登上去,不想半途而废,就一直往上走,来到了第二十六盘,丈夫说到凉亭里休息一下再走,看着人多,就在阴凉处休息。

二十六盘的右边深洼处有一平地,平地山崖边上建有一排房屋,题名为岐祥居,岐祥居位于北庙和老爷庙之间。北庙落成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主要由三宫、三院、三洞等组成。三宫:蟠桃宫、九莲圣母、斗母宫;三院:吴佩浮别墅、曹锟别墅、杨小楼别墅;三洞:九莲洞、三台洞、水帘洞。蟠桃宫是圣莲山风景度假区标志性建筑群,此宫俗称北观。位于圣莲山山峰正面的山坳处,由道观、别墅、天然山洞组成。始建于1924年,由蔡义先道人监修。蟠桃宫西侧直立崖壁,象是一座山峰被巨斧劈去一半,加上两边对称的四座小一些的山峰,形态酷似莲花宝座。百里卧佛,在圣莲山蟠桃宫的大门,远眺南面逶迤起伏的山峰。从右向左,仔细观察揣摩,那山峰的边缘轮廓,极像一尊仰卧的大佛。大佛双手置于胸前,慈眉善目,仰望蓝天白云,若是清晨,朝霞满天、旭日东升之时,或是落日熔金,晚霞如火之际,会看到大佛全身泛起万道金光。很可惜,丈夫担心赶不上回去

的车,也怕累着我,让下一次来了再看。

我从岐祥居的右边高处往前走,通过凉亭向上走到观景台。在观景台上左转向前看,可以看到半山腰中的天街,红顶下方有一扇一扇的窗口,犹如一列火车行驶在半山腰。往左看,是莲花山索道,上下高差298米,水平距离570米,单向程643米,索道连接着浮云阁和半山腰上的北观,据说是国内唯一一座中间没有支撑的直接悬挂缆车,行程5米左右,主要是为了一睹那片神奇的翠屏峰。再向远处望去,岐祥居、亭子、长长的台阶掩映在苍山绿树之中,遥望更远处,笔架山映入眼帘,云雾缭绕。我当时就想拍下山上美丽的雾景,回家后查找资料,才知道也拍下了笔架山,笔架山的右边是百里卧佛。当时还为因为路远看不到笔架山而遗憾,现在欣喜若狂。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付出了辛苦,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再向左转,向远方望去,群山绵延不绝,郁郁葱葱,被蓝天白云下的一层薄雾笼罩着。莲子峰孤峰耸立,直插云霄,空中观看犹如莲花中的莲籽,而一层一层的岩石,犹如那分层的楼房,又像一座山峰上的城堡,还有那进入城堡的天梯。

天街

笔架山和百里卧佛

莲子峰

从观景台回到二十八盘主道,沿着风威路继续向上走就来到八仙洞。八仙洞附近有工作人员休息的场所、小卖部和厕所,游客可以在这里小憩。八仙洞是通往南北庙的捷径。其外部景观有南天门、迎客亭、圣莲宝塔、迎客松和莲子峰等,长135米。挖隧道时还有一小插曲。工人们挖至百米处,方向往右偏了,恰好此偏洞口多出一小平台,于是借机修

筑了一个西向的观景台,有三个窗口,可以在此远眺峰景。 我们走进八仙洞,洞里凉爽宜人,与洞外炎热的天气形成对比。先向右走,来到观景台,看到有福、禄、寿三位尊神,有香炉、香火,可以烧香跪拜。

从观景台回到主道,走出洞口来到南庙。南庙始建于1404年,是圣莲山景区中最早的建筑群落。南庙原本属于佛教,清顺治十年改为道教,游人可在游览过程中了解佛道合一的历程。南庙景区的主要景点有天街、胜泉寺、圣米石塘、圣水洞、杏林塔苑、莲子峰、迎客松、阎王爷鼻子、凉马台等景观。

八仙洞的洞口就是天街,很多游客在那里吃饭休息,因为那里凉快。我们也想,人太多,只好作罢。出了天街,登上平台,向右走,是胜泉寺、圣米石塘、圣水洞、杏林塔苑、莲子峰、迎客松、阎王爷鼻子、凉马台等景观。向左斜上方走通向南天门和圣莲宝塔。南天门是景区的最高点,海拔约987米,这里地势雄奇险要,三面悬崖陡峭,壁立千仞,几棵不老松在崖壁上倔强生存,是开发前南庙与北庙的唯一通道,旧时有藤蔓铁索攀附而过。现在有八仙洞,南北贯通,十分方便。圣莲宝塔始建于明永乐年间,位于圣泉寺之后,普惠山东侧,南于崖口左壁之上。塔坐南朝北,高26米,塔身为砖混结构。六角五级密檐,檐下斗拱,檐角悬铃,鎏金宝顶,塔内设地宫、顶阁,拾级盘旋而上直至塔顶。塔内一层为大悲咒经文,二层至五层,为古壁画,反映了佛祖从出生到成佛的辛路历程故事。

我们为了赶时间,决定只看圣莲宝塔。向左沿着石阶向上走,没多远就来到一处观景台。观景台在石阶的左边,一块岩石以锐角的形式从悬崖峭壁向外伸展,岩石的两边有铁栏杆。我跑过去,站在岩石的顶端,两手扶着栏杆,向下观看,感觉岩石很薄,岩石随时有掉下去的可能,心发慌,两腿发软,我对丈夫说:“快给我照两张像。” 照完相,就“逃”了似的跑回了石阶上,那还顾得观景。

沿着石阶继续向上走,在石阶的左边又有一条陡峭的石阶直通向山顶的南天门。我忍不住好奇,就想向上走,被丈夫拉了回来“我们只看圣莲宝塔”,只好继续向上走,来到宝塔下。宝塔处,有一片平地,登上平地回头看,我惊喜地发现在这里可以看到迎客松和圣泉寺。 迎客松,翠绿欲滴,站在那里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顺着迎客松的方向向远处观望,还可以看到远处天际山脊线的一段形似仰卧佛,号称百里卧佛。圣泉寺,系佛教寺庙,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明末衰败,嘉庆时期高永达道长住入胜泉寺,重修胜泉寺改称道观,宗教建筑中极为罕见的佛道合一建筑,院内有两棵古松,树龄约600年,院内有一圣水洞,水深2米,不溢不渗,自然形成。后修复过四次,2001年又改称“胜泉寺”。观内有三进殿:一进殿为山门,两侧有钟鼓楼;二进殿为大雄宝殿;三进殿建于崖壁内,为3间二层楼式建筑,下层门额刻“万仙洞”三字。站在平台上可以看见圣泉寺的建筑群落掩映在苍山绿林之中,院内的两棵古松高耸入云。

拍完照片,看到有人绕着宝塔转圈观赏。我们直接进入塔内,从第一层沿梯攀上五层,塔内空空如也,一层的大悲咒经文不知搬到哪里去了,二层至五层,古壁画的人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每走一层,我都会倚窗而望,感受从外面刮进来的山风,凉爽宜人。丈夫只顾攀爬,浏览古壁画,他感到有点儿压抑。真是身处同一处,心境不同,感受也就不同。

我们从宝塔出来,顺原路返回。丈夫的担心应验了,我走不了多远,右腿的小腿肚就会疼得走不了,丈夫就会马上用手按摩揉搓。一路走下来,走走揉揉,总算走回到第一盘,来到山脚下。碰到两位女游客,看着从崖壁缝隙处长出来的一片片圆圆的绿叶,谈论这些植物生命的顽强,给点儿缝隙,给点儿土壤就生长。我们还在绿草丛中发现了一株特别的像猪笼草一样的绿色植物,有点儿恋恋不舍,真想把它挖回到家中,但实在不忍心破坏大自然的美丽,也担心山野之花会像海里的鱼一样,带回家中养不活。

我们坐上往回返的观光车,来到老子的大石像前。圣莲山老子像2008年落成,以泉

州宋代老子造像为基础,经过再创作,用现代工艺塑造而成,老子像整体高57米(像高39米,基坐18米),刻有整部道德经,共有五千七百字;像身部分高39米,象征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教九流”。为弘扬道教知识、发扬老子精神,并在原址基础上修复玉皇庙;建首之缘道教养生中心。号称“史上最大”的老子像端坐在莲花花瓣似的群山之中,飞落的山泉和漫山郁郁葱葱的森林,形成了一片远离尘嚣、隔绝人世的清凉世界。

瞻仰完老子像,坐上观光车回到景区门口,刚到下午2点,还有半个多小时。此时景区门口比较冷清,人很少,我们就在景区门口照相,然后到售票处的走廊下休息,看到售票窗口下有各种各样的手串,非常漂亮,还有两根造型奇特的拐棍,天然的木质白色,其中一根拐棍手握处的造型像美丽的少女,我非常喜欢,就询问拐棍的价格,售票员说:“这是降龙木,也称六道木,天然长成,价格160元。”丈夫说:“太贵了,别要了。”另外两位长者也喜欢,对古玩方面略懂,说:“也就值70元左右。”我砍不下价,拐棍做工有点儿粗糙,回去还要加工,自己不会,找人加工又不知需要花多少钱,想想太麻烦,就没买。

正犹豫间,公交车来了。坐上公交车,也有了闲暇时间,看到丈夫的衣服上那一圈一圈的白色汗碱花,笑道:“我身上也有,看到这美丽的花朵,就知道咱们留了多少汗,谢谢你陪我来。”丈夫也开心地笑了:“只要你高兴,咱们再来,把没看完的再看了。”开心的笑,幸福的感觉,在这里感受到了尊重生命、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超脱气息,在这里观山赏景、参禅悟道,放松身心,让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达到了完美统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