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提升训练(二)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曹魏时期,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这反映出,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
A.加大了荐官的随意性
B.促进了社会阶级流动
C.注重选拔的公正合理
D.摒除了门第间的差别
解析:选C。“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表明九品中正制注重选拔的公正合理,同时也表明选官没有随意性,故选C项,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无法促进社会阶级流动,也无法摒弃门第间的差别,排除B、D两项。
2.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
( )
A.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
B.都把选官标准定为考试成绩
C.都把才德具体化,难以操作
D.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
解析:选D。“世家子弟”只适用于九品中正制,故A项错误;“考试成绩”是科举制的标准,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才德具体化”只适用于察举制,故C项错误;察举制的反面是已经上任的官员推荐出来的名单是其“自己人”,如子弟、亲戚、门徒等,容易结党营私,九品中正制的反面是荐举者只从世家大族中推荐人选,不利于人才来源的广泛性,由此可见,两种选官制度走向其初衷的反面,共同的原因是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故D项正确。
3.唐高祖李渊于621年诏令,诸州学士和有一定功名者,通过地方预试后每年十月可赴朝廷应试。次年再次下诏,布衣寒士得不到举荐者可以自由投考,不再需要官府举荐。此举意在( )
A.选拔更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推动文化艺术繁荣
解析:选A。根据材料“诸州学士和有一定功名者,通过地方预试后每年十月可赴朝廷应试”“布衣寒士得不到举荐者可以自由投考,不再需要官府举荐”可知,唐朝初年,政府需要选拔更多优秀的人才来巩固统治,故选A项;材料与鉴别官员道德水平无关,排除B项;世家子弟是唐初入仕人群的主体,排除C项;材料与推动文化艺术繁荣无关,排除D项。
4.两汉的统治者十分重视监察机构的建设,早在汉武帝时期,中央就设置了御史台、丞相司直、司隶校尉三大监察系统。这三大系统互不统率,权力交叉,各自为政。这反映出汉代( )
A.君主专制统治发生明显异化
B.侧重于中央政府的反腐建设
C.监察制度具有多元制的特征
D.地方官员贪污腐败的严重性
解析:选C。建设监察机构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方式之一,故A项错误;材料以汉武帝在中央设置的监察机构为例是为了说明汉代统治者重视监察机构的建设,并非侧重中央政府的反腐建设,故B项错误;根据汉武帝在中央设置的三大监察系统可知,汉代监察制度具有多元制的特征,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贪污腐败,故D项错误。
5.秦汉之制,郡守每年秋冬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
郡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与考课相辅的是监察,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刺史、督邮随时按劾有罪赃的守、令或其他官吏。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
A.君主专制使分封制在秦汉完全丧失了影响力
B.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C.科举制度使选拔的官吏责任感和执行力得以加强
D.监察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
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对郡、县长官的考课和监察,这些措施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选B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由此可见分封制在汉初仍有影响,排除A项;科举制在隋朝创立,排除C项;“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夸大了监察制度的作用,排除D项。
6.元代在地方设行御史台,其主要职权是监察地方尤其是行省的工作,但行御史台对行省官的纠劾,常常引起行省官的反纠劾,行台官因纠劾行省官而反遭迫害的,也不乏见。该现象表明元代( )
A.监察的实际效能有限
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行省的权力缺乏监督
D.行御史台形同虚设
解析:选A。根据材料“……但行御史台对行省官的纠劾,常常引起行省官的反纠劾,行台官因纠劾行省官而反遭迫害的,也不乏见”可知,元代行御史台监察的实际效能有限,故选A项;材料主旨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B项;行省的权力不是缺乏监督,而是受到的监督有限,排除C项;行御史台对行省还是有一定的监察能力的,排除D项。
7.18世纪末英国的执政党一上台便利用权力巩固自己的政治基础,培植政治小集团,官员的任命只注重政治忠诚而非才干和品格。“政党分赃”造成英国政治混乱。这反映当时英国( )
A.代议制民主尚需完善
B.君主立宪制有名无实
C.封建势力根深蒂固
D.国家权力被贵族控制
解析:选A。“政党分赃”造成英国政治混乱,这说明当时英国政治存在弊端,代议制民主尚需完善,故选A项;18世纪末英国责任制内阁已经形成,国王失去了行政权,排除B项;执政党并非封建势力的代表,排除C项;当时英国的执政党是资产阶级政党,并非贵族,排除D项。
8.下列不属于西方文官制度特点的是( )
A.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B.政治中立和工作隐名
C.全心全意,服务人民
D.职务常任和论功晋升
解析:选C。据所学知识可知,A、B、D三项为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故排除A、B、D三项,选C项。
9.在西方国家,实行常任制,不与政党共同进退的公务员是( )
A.政务类公务员 B.事务类公务员
C.领导类公务员 D.非领导类公务员
解析:选B。在西方,公务员严格区分政务官与事务官,强调“政治中立”的文官(公务员)是指那些通过公开竞争考试,被政府择优录用,长期任职而又不与内阁共进退的事务类公务员,故选B项。
10.1903年年底,京师大学堂选送39名学业优秀者赴日本、欧美留学,其中来自师范馆(师范系)的学生就占31名。这反映出,当时( )
A.政府较为重视教育的发展
B.日美欧师范教育最发达
C.近代教育体制完成了转型
D.旧式私塾退出历史舞台
解析:选A。根据材料“京师大学堂选送39名学业优秀者赴日本、欧美留学,其中来自师范馆(师范系)的学生就占31名”可知,教育领域的留学生占据了绝大多数,故选A项;京师大学堂选送赴日本、欧美的留学生以师范馆为主,是根据自身的需要,不能说明日美欧师范教育最发达,排除B项;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旧式私塾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排除D项。
11.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在课程设置上,以中学课程设置为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图画、体操、理化、法制理财,共12门课,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教育宗旨。由此可知这场教育改革( )
A.实现了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目的
B.带有半资本主义半封建特点
C.近代自然科学教育不受重视
D.反映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解析:选B。这次教育改革并没有实现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目的,故A项错误;这次
教育改革涉及了西方的很多科目,体现出资本主义的特点,但是其教育宗旨却体现出了封建主义的深刻影响,故B项正确;这次改革在科目设置上有“理化”科目,说明清政府已经认识到了近代自然科学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与材料所给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2.中国公务员制度区别于西方公务员制度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公务员管理体制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中国共产党对公务员的管理起着领导与指导作用,需坚持的原则是( )
A.又红又专
B.任人唯贤
C.党管干部
D.德才兼备
解析:选C。在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下,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3.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古今中外人类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它一直在拷问着人类的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
在内。……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材料二 1967年英国通过《议会行政监察专员法》,规定议会行政监察专员终身任职,直到退休年龄。只在行政监察专员有严重不法行为时,由议会两院弹劾才能免职。监察专员的职责是监督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保证他们依法合理地办公,防止其不当活动侵害公民的正当权益,保证对受到政府不当活动侵害的公民提供必要的补偿。监察专员管辖范围,限于公民因中央行政机关的不良行政(包括行政人员偏见、疏忽、迟缓、不作为及其他)而使利益受到侵害时的申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汉朝到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据此简要评价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不得摘抄原文)。并说明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相比,英国监察制度的进步之处。
解析:(1)第一小问趋势,概括趋势需要解读材料一,抓住关键信息,从对象来看,西汉监察皇帝、宫廷、政府,唐代监察政府,宋代监督宰相;从制度成熟角度看,后世监察与谏官相配合。第二小问评价,注意评价要做到客观、辩证、全面,组织答案时要看到其积极作用,防范腐败;也要看到监察制度演变中君主专制的强化。(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1967年英国通过《议会行政监察专员法》”得出有法律保障;据材料二“议会行政监察专员终身任职,直到退休年龄”“监察专员的职责是监督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得
出行政监察专员终身任职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据材料二“在行政监察专员有严重不法行为时,由议会两院弹劾才能免职”得出议会对政府的监督。第二小问进步之处,从其服务的主体进行回答即可。
答案:(1)趋势:由监察皇帝、宫廷、政府到只监察宰相与政府;监察制、谏官制相配合。评价: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局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
(2)特点:有法律保障;行政监察专员终身任职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体现了议会对政府的监督。进步之处:中国古代监察服务于皇权,英国则是服务于民主、体现民意的监察体制。
14.(2020·山东菏泽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的考课制度日臻完善。《大唐六典》规定:“考功郎中之职,掌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除了郎中以外,主事、令史、书令史等40余位职官参与考课分工事宜。唐代对流内官员和流外吏员按照不同标准实行分类考课,其中对前者的考课标准可概括为“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是政府着眼于官德品行,“二十七最”则是根据官员职位职能特点的不同而提出的二十七条相对具体的要求。各地先行考课形成“考簿”,然后逐级汇总,后上报至尚书省考功司,最后由皇帝确认后生效,作为官吏俸禄增减、品阶升降的重要依据。
——摘编自殷文明《唐代官吏考核与监察
制度的互洽逆转及启示》
材料二 英国1968年文官官职改革后,公务员的考核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常的考勤考绩,另一种是年终的综合考绩。日常的考勤考绩不但与职务晋升相联系,而且是工作支付额度重要依据,后者年终进行,其内容包括工作知识、监督能力、责任心、个人道德等10项。考绩分为5个等次,由考绩委员会组织考评,由部长审定。英国公务员的考核结果与晋级、晋职挂钩,晋升一般要根据现职年资与服务成绩而定,高级人员注重功绩,低级人员注重年资。
——摘编自秦涛《近现代中国公务员考绩法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唐代考课制度与英国考核制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考课制度和英国考核制度的共同作用。
解析:(1)第一小问同,根据材料一“唐代的考课制度日臻完善。《大唐六典》规定”、材料二“英国1968年文官官职改革后,公务员的考核分为两种”可得都由政府主导,标准严格;根据材料一“其中对前者的考课标准可概括为‘四善二十七最’”、材料二“其内容包括工作知识、监督能力、责任心、个人道德等10项”可得考核体系严密;根据材料一“作为官吏俸禄增减、品阶升降的重要依据”、材料二“晋升一般要根据现职年资与服务成绩而定”可得考核结果作为官员晋升的依据。第二小问异,根据材料一“然后逐级汇总,后上报至尚书省考功司,最后由皇帝确认后生效”、材料二“考绩分为5个等次,由考绩委员会组织考评,由部长审定”可得中国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西方是民主政治的产物;西方由部长审核,中国由皇帝进行审核。(2)结合唐代考课制度与英国考核制度的异同从官员素质、政府效率、人才选拔等角度分析可得,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利于建设高效政府,便于人才的选拔。
答案:(1)同:都由政府主导;标准严格;考核结果作为官员晋升的依据;考核体系严密。异:中国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西方是民主政治的产物;西方由部长审核,中国由皇帝进行审核。
(2)共同作用: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利于建设高效政府,便于人才的选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