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内容】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4.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材分析】
《带刺的朋友》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我与自然”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作者通过记叙刺猬偷枣的本事高明这件事,从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刺猬的喜爱之情。全文语言生动、明快,条理清楚,用词准确。特别是描写刺猬偷枣,把刺猬的机灵、敏捷写得淋漓尽致,充分表现了刺猬本事高明,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两年的学习,已掌握了学习生字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只要抓住难读的字、词进行正音,易错的字进行分析纠正即可。理解词语是三年级学习的重点,在教学中引导学
1
生结合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理解其意思,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新的训练点,因此在教学中既做到分步实施,又注重给学生一些方法,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归纳,丰富对词语的理解,感受语言的生动。
【教学目标】
⒈ 自主学习课文字词,认识“枣、馋”等10个生字,掌握“刺、枣、馋”的写法,理解“恍然大悟、眼馋、钦佩、高明”等词语的意思。
⒉ 学习抓住主要事件的方法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从课文中叙述的“偷枣”这件事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文本,感受刺猬偷枣的本领大,体会语言的生动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3.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述偷枣的过程。
4.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
通过生动语言的感悟和训练,真切地感受刺猬偷枣和护身的本领大,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策略】
1.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学习“刺”和“枣”造字方法,并展示丰收的枣子图片,让学生感知到枣儿让人“眼馋”,并为理解刺猬“偷枣”行为奠定基础;通
2
过播放刺猬偷枣的动画,加深理解刺猬偷枣的过程,为学生的口语训练做好铺垫。
2.归纳讲解法,通过教师必要的讲解,引导学生更好地领悟刺猬偷枣本事的高明,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识刺猬
师:同学们,在多彩的童年生活中,你肯定结交了许多朋友。有的给我们精神上的鼓励,有的给我们学习上的帮助,有的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乐趣……今天,你们愿意认识一位新朋友吗?
生:愿意。
师:好,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来自大自然的带刺的朋友。请举起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3
(师生一起板书课题)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带刺的朋友是指谁呢?
生:刺猬。
师:你对刺猬了解吗?
生:不了解。
(师出示有关刺猬的图片及资料录音:刺猬别名刺团、猥鼠、偷瓜獾、毛刺等。除肚子外全身长有硬刺,当他遇到危险时会卷成一团变成有刺的球,它的形态和温顺的性格非常可爱,有些品种只比手掌略大,因而,现在有很多人将它当宠物来养。刺猬住在灌木丛内,会游泳,怕热。刺猬在秋末开始冬眠,直到第二年春季,气温会暖和到一定程度才醒来。刺猬喜欢打呼噜,和人相似。刺猬捕食大量有害昆虫,故刺猬对人类来说是益兽。)
(设计理念:抓住课题关键字,谈话导入新课,交流刺猬资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二、检查预习,自主识字
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刺猬了,老师要来检查一下你们预习的情况。
4
(出示词语:带刺、红枣、眼馋、缓慢、惊讶、猜测、监视、扎、逐个、聪明、恍然大悟等 )
师:你们认识认识这些词语吗?
生:认识。
师:既然认识,先自己读一读,要把每个字音读的准确呀!
(生大声读词语)
师:同学们读得真迈劲,下面咱们开火车读这些词语。但是开火车读的时候,如果这个学生读对了,大家就跟着他读,如果读错了怎么办?
生:纠正。
师:对,大家一起给他纠正过来。火车从哪里开?
生:老师,从这里开。
师:好,火车从这里开,记得要小心,安全第一哟!
(生一本正经地开火车读词语)
师:同学们,咱们的火车开得特别顺利,很快就到站了。但是老师还想请两个同学把这些词语读给大家听。
5
(师指名,生大胆自信地读词语)
师:你们两个真棒!读得字正腔圆。
(学生的小手纷纷举起)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想读,现在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所有词语)
师:现在,老师已经相信同学们能够把词语读准确了。这些词语里有一个成语,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生:恍然大悟。
师:“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在课文中找一找它藏在哪句话中?
生:我恍然大悟:这不是刺猬吗?
师: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用恍然大悟呢?他恍然大悟什么呢?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
生1:原先作者看到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暗暗猜测是猫还是别的什么?
生2:现在作者弄清楚它不是猫,而是刺猬,所以才用“恍然大悟”这个词语,作者应该是醒悟过来了。
6
师:再说得具体一些好吗?
生:我觉得“恍然大悟”,也可以理解为:一下子明白过来。刚开始的时候作者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猜测是猫。现在,作者已经弄明白啦,是刺猬,所以才有这样的解释。
师:你们能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恍然大悟”,很好!能用“恍然大悟”说一句话吗?
生1:当老师把问题答案公布出来时,他才恍然大悟。
生2:听了他的话,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小明才是拾金不昧的好孩子。
……
师:同学们不仅理解“恍然大悟”这个词语,还会用它说话了,真了不起!
师:老师还发现在这些词语里面有两个词很像呢,他们是谁呢?
生:“带刺”和“红枣”。
师:为什么刺和枣都带同一个部件“朿”呢?我们来看一下。
(师随即出示有关“刺”的演变过程的课件)
师:看到了什么?
7
生:刺。
师:我们的古人看到这些刺的时候,他就想怎么样把它写成一个字,记下来呢?哦,仔细观察,原来刺大多数是长在植物上的,于是,古人就先写了一个木子,在木子上画了许多刺。后来,为了提醒人们刺是会伤人的。于是,就在他把旁边加了什么?
生:刀。
师:对,刀。到了小篆的时候,就加上了刀旁。现在的楷体,我们仍能在上面找到一些刺。比方说,上面一横就是小刺儿,横折钩就是长刺。而枣字为何也带“朿”这个部件呢?
(出示枣子的照片。)
师:你们看到枣子了吗?枣子长在刺的上面还是下面?
生:枣子长在刺的下面。
师。对。看,“枣”这个字上面的“朿”部表示刺,下面的两点就表示枣子了。
(学生脸上露出惊喜的表情)
师:同学们看着“刺”和“枣”两个字。你发现左右结构的字和上下结构的字“朿”部有什么变化吗?
生1:“朿”部在左的的时候,第三笔是横折钩。“朿”部在下的时候,第三笔是横折。
8
生2:“朿”部在左的时候,第五笔是点。刺部在上的时候。第五笔是捺。
师:你们观察得真认真,两处不同都找到了,为什么会有不同呢?这就是我们中国汉字书写的文化了,在书写左右结构的字时,“朿”部的最后一笔“捺”要懂得谦让,在书写上下结构的字时要写得舒展,但是“朿”部上面这个“横折钩”就要谦让下面的“捺”了,所以“横折钩”就没有“钩”,变成“横折”了。
师:好啦,接下来同学们就拿出钢笔和练习本,动手写一写“刺”和“枣”两个字吧!每个字要写两遍哟!
(生迅速地拿出本子和钢笔,认真地书写起来。)
师:请同学们记住,“朿”部是有长短的,它在左和在上是不一样的。“枣”字中间的一竖也要写到短些,它也是为了避让下面的两点。
(生很快把这两个字写完了。)
师:由于用心书写,同学们字写的不仅工整,而且漂亮。同桌互相欣赏一下吧!
师:看与“枣”字很像的还有一个字,这个字就是“馋”。什么地方像?
(课件出示“枣”和“馋”两个字。)
生:他们下面都有两点。
师:这两点一样吗?
9
生:不一样。
师:“枣”下面这两点表示的是枣儿,“馋”的两点是什么呢?
生:口水。
师:是呀,看到枣子直流口水。同学们,老师看到枣子也不由得流口水了,这就叫——
生:眼馋。
师:同学们真聪明,很容易就理解了“眼馋”这个词语。今天这个故事,就是因为小刺猬看到枣子眼馋而发生的。下面,我们就走进这个故事。
(设计理念:此环节主要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通过抓住形近字,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比较汉字的书写方法来识记生字,联系上下文与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三、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师: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课文读得怎么样?咱们还继续开火车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开火车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句子很通顺。但要注意把字音一定要读正确。
10
生:是。
师:同学们已经读过课文了,能不能把“带刺的朋友小档案”填一填?
(出示图表,学生自由填写。)
生:“谁”指的是小刺猬,“时间”是一天晚上,“地点”是在后院,“事件”是偷枣。
师:能不能把这些信息,连成一句话呢?
生:小刺猬在一天晚上去后院偷枣。
师:我想建议同学们把时间放在句子的开头,试一试。
生:一天晚上,小刺猬去后院偷枣。
师:把时间放在开头,句子就流畅多了。同学们真不简单!这么短的之间就能把那么长的课文变成一句话完整的话,这句话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把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找到之后串起来,这就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个好方法。
(设计理念:在孩子读书、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完整,引导学生学习抓住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来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四、品词析句,“亲近”刺猬
师:同学们,文章中还有一句话是夸刺猬偷枣这件事的,你找到了吗?
11
生: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师:我听到“高明”这个词它读得很重。同学们,你能用生活中的一个词来替换一下“高明”吗?
生1:高超。
生2:高强。
生3:厉害!
师:同学们也很厉害,一下子找到了这么多替换的词。对厉害也是很棒。高明这个词在字典中的解释就是技艺高超。让我们把它抄在“高明”这个词的旁边。
师:今天这个技艺高超的小刺猬。要去偷枣子了。你愿不愿意在他身后偷偷的监视一番呢?
生:愿意。师:好,我们就贴到墙根来注视小刺猬的一举一动吧!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9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刺猬偷枣的句子,看刺猬是怎样偷枣的?
(生边读边画。)
师:同学们找到了有关刺猬偷枣的句子,并做了批注。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吧?
12
生:好。
师:刺猬偷枣的时候先干什么?
生:爬树。
(师出示有关刺猬爬树的句子:1.我刚走到后院的枣树旁边,忽然看见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正缓慢地往树上爬……2. 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条……)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爬树的两句话。
(学生自由读)
师:刺猬是一下子爬上去的吗?
生:不是,他是怕主人发现,悄悄地爬。
师:那谁愿意读刺猬爬树的句子?记着,千万别让主人发现哟!
生:(读)我刚走到后院的枣树旁边,忽然看见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正缓慢地往树上爬…… 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条……
师:你是一个成功爬到树上的小刺猬,他们都被逮住了,老师也想读一读,你们愿意听吗?
13
(师读小刺猬爬树的句子。)
师:老师读的时候,还有一个人怕被发现,他是谁?
生:主人。
师:你们是通过哪个词语知道的?
生:监视。监视人的时候不愿让别人发现。
师:小刺猬爬树很高明,高就高在他的小心翼翼。
师:所以,我暗暗钦佩——
生:(读)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是随机板书:爬树)
师:刺猬现在已经爬上树了,接着会干什么?
生:应该是摇枣。
师:根据什么猜的?
生:根据 “后来,那个东西停住了脚,兴许是在用力摇晃吧,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 这句话中的“哗哗作响”“噼里啪啦”这两个词语推测的。
14
师:这两个词语我们应该怎样读?
生:用力读,声音洪亮一些。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
(生大声齐读两个拟声词)
师:写小刺猬的动作,我们可以借助拟声词来写树和枣子,从中让我们感受到刺猬摇枣子的用力。这就是刺猬偷枣的高明之处。
(师随即板书:摇树。)
师:那他为什么这么用力呢?
生:怕摇不下来。
师:摇不下来就摘好不好?
生:摘的时候会耽误时间,就有可能会被主人发现。
师:对,要赶紧摇,要让枣子落得多一些,快一些。小刺猬真聪明,该小心的时候很小心,该用力的时候要用力,体现快的还不止这一个地方,还有哪些地方体会到小刺猬的快呢?
生:“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就噗的一声掉了下来。”这句话中的“噗”
15
也能看出刺猬的行动很快。
师:“噗”也是一个拟声词,大家把它画下来。这里的“掉”我们要研究一下,是不小心掉下来了吗?
生:不是。
师:看来,小刺猬是要赶快离开枣树,所以才从树上跳下来。
(师随机板书:掉树)
师:多聪明的小刺猬呀!它明白偷枣要抢时间,争速度,所以,我暗暗钦佩——
生:(读)聪明的小东西,偷枣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师:枣儿都落在树下了,小刺猬胜利在望了,他要干什么?
生:把枣子运回家。
师:请你读给大家听。
(师随机出示:很快,它又慢慢地活动起来了,看样子,劲头比上树的时候足多了。他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也许是怕被人发现吧,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16
(生齐读)
师:你最佩服小刺猬的哪些地方?
生1:“匆匆地爬来爬去”是为了归拢红枣。
生2:“打滚儿”,是为了很快地把枣子扎到背上,容易带走。
生3:“急火火地跑”是怕被主人发现,快速回家。
(师随机板书:归拢枣子、打滚扎枣、驮枣快跑)
师:你看我们的刺猬朋友多么聪明呀!它把每一步都想得很周到,不慌不忙,有条不稳地偷枣,这就是很高明的偷枣过程。
师:现在你对刺猬有什么样的感情?
生:聪明、佩服。
师:文中的“我”也有同样的想法,一起来读,我暗暗钦佩——
生:(读)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师:能用一个词来换“钦佩”吗?
生1:佩服!
17
生2:敬佩!
(设计理念:刺猬偷枣部分内容生动有趣,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作者具体描写了刺猬偷枣时的动作,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这一环节,整个过程既是学习文本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的过程,又是进行语言实践、训练概括能力、掌握概括方法过程,从而达到三维目标的整合。)
五、抓住词语,指导讲述
师: 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的确很高明。下面请同学们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写一段话。最好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
(学生脸上露出困难之色,师随机出示刺猬偷枣的动画,生边看边组织语言。动画结束,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
师:请你说给同学们吧!
生: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它先爬上老树杈,上了枝丫,停住脚,接着摇晃枝丫,红枣落下,刺猬掉下枝丫,再把红枣归拢在一起,就地打滚,把红枣扎在背上,最后驮着红枣跑走了。
师:你说得非常好,请同学们给予他掌声。他已经把所有的动词都用上去了,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但是,我们现在已经是三年级的小朋友了,显然这样的问题我们还可以继续加深难度,加入一些词语,使句子更加生动、具体点,说说,可以加一些什么词呢?
生:拟声词。
18
师:很不错,看来你已经发现了写作的诀窍了,相信你的文章一定很生动。还有吗?
生1:用上一些比喻句或者拟人句。
生2:把当时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写出来。
师:刚才同学们都已经把写文章的一些要领熟记于心了,现在能把他运用于实践吗?
生: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只见它先悄悄地爬上老树杈,不紧不慢地上了枝丫,挂满红枣的枝丫、慢慢地弯下来了,刺猬见机停住了脚,接着它用力地摇晃着枝丫,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刺猬“噗”的一声,径直掉了下来。听得出还摔得挺重呢!很快,他又在匆匆忙碌着,哦,原来它再把红枣归拢在一起,就地打了一个滚,把红枣扎在背上,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最后驮着红枣,飞快地跑走了。
师:同学们的回答真是精彩极了,看来你们已经完全投入到书的海洋中去了。这些情节都是一旁的小作者亲眼目睹的,这也说明了什么呢?
生:小作者用词非常准确。
师:对的,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文中“归、驮”等一系列表现刺猬动作的词既准确又形象地把刺猬偷枣的工作写具体了。
生:小作者观察的非常仔细。
师:嗯,是啊,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只要我们和小作者一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定会发现许许多多有趣的事呢。
19
(设计理念:作者把刺猬偷枣的过程描写的非常具体生动,练习的整个过程重在引导学生抓住动词,分清步骤,从整体上对偷枣过程作大概讲述,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六、聚焦想法,推荐书目
师:小刺猬住在什么地方呢?离这儿远不远?窝里还有没有伙伴?故事读到这里,作者很是好奇。可是,如果是你们,会放弃吗?
生:不会。
师:作者也没有放弃。经过进一步观察,他不仅发现了刺猬的家,还和他们交上了朋友,你们想了解吗?
生:想。
师:那就找来宗介华老师的《带刺的朋友》原文读一读吧!
(设计理念:此环节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阅读兴趣,丰富学生语言,为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这节课跟着作者,观察了刺猬偷枣的过程,知道了刺猬很聪明,偷枣的本领很高。请大家记着以下两个作业。
20
(课件出示作业: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2.学习刺猬偷枣的写作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或者最熟悉的小动物来写一写。注意观察,用合适的动词,写出你对它的喜爱之情。)
(设计理念: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此环节让学生将外在的语言进行内化,引导他们主动地将已学过并积累的知识加以运用,从而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23 带刺的朋友
摇枣
掉树
爬树
归枣
打滚扎枣 驮枣快跑
(钦佩 高明)
【教学反思】
《带刺的朋友》是一篇同学们很感兴趣的课文。学生对本文刻画的小动物刺猬十分感
21
兴趣,对作者笔下的刺猬偷枣尤其感兴趣。因此我抓住了刺猬的可爱及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组织教学,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
首先,字词教学时,我不仅重视汉字的识记方法指导,而且对“刺”和“枣”两个生字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并进行书写的指导,提升了学生书写汉字的能力。
其次,在指导学生进行品读时,注意抓住了文章中作者对刺猬偷枣本身发出赞叹的句子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的重点段落进行品读感悟,并通过读画关键句的方式让同学们自然实现了与文本深度对话的过程,从中准确体会到刺猬偷枣本事的高明。
再次,我还巧妙地将课后习题融入到了教学过程中,既让他们在说话训练的过程中培养了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又在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基础上真正读懂了文情,有效落实了读中感悟的学习目标。
整堂课气氛轻松活跃,学生积极投入。但是,在朗读指导时,还不够扎实到位,虽然抓住刺猬的动作来体会偷枣的本事高明,学生也很轻松的体会出来,但因学生的朗读水平有限,没有很好从读中表现出来。
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