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钢琴曲《梅花三弄》的文化意蕴分析

来源:伴沃教育
第26卷第4期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Vo1.26 No.4 2009年8月 JOURNAL OF HUANGSHI INSTITUTE OF TECHN0LOGY Aug. 2009 钢琴曲《梅花三弄》的文化意蕴分析 刘一洋 阮琼刚 (黄石理工学院艺术学院,湖北黄石435003) [摘要]钢琴曲《梅花三弄》是一首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钢琴改编曲。文章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分别 从创作背景、音乐织体、形象塑造以及演奏技法等方面对钢琴曲《梅花三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王建中;《梅花三弄》;文化意蕴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422(2009)04—0057一o4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Piano Music ¨Three Variations of Plum Flowers’’ LIU RUAN Qionggang (School of Art,Huangsh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angshi Hubei 435003) [Abstract]Piano music”Three Variations of Plum Flowers”is a adapted piano music with distinctive ethnic charac— teristic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iano music”Three Variations of Plum Flowers”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background,the music texture,image—building and playing tech— iques,etc.n [Key words]Wang Jianzhong;Three Variations of Plum Flowers;c ̄turla Implication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 文化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音乐,形成了自己鲜 明的民族特色以及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趣味。自上世 修养,是对民族化多声思维的高度敏感,以及足够的 钢琴演奏能力基础上的全新创造。根据古琴曲改编 的钢琴曲《梅花三弄》,创作中立足于原作,同时又不 拘泥于原曲,充分展示出民族音乐文化所蕴含的审美 神韵。 一纪初始,随着西方音乐文化的渗透,钢琴和钢琴作品 作为西方音乐的一种象征被国人所接受并喜爱。钢 琴与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相比,在音乐作品的创作和 演奏上都拥有更宽广的音域和丰富的音色表现力。 虽然钢琴传人中国只有百年历史,但钢琴创作在中国 发展迅速,其重要原因是中国作曲家对钢琴创作的 “民族化”的追求和实践。具有民族风格的乐曲用钢 、创作背景 中国人对“梅花”有着特殊的尊敬和喜爱,它已成 为中国人高尚品格的象征。人们寄情于梅花,以诗、 画、乐来表现梅花洁白、芬芳、耐寒的特点以及傲雪高 洁、情趣高雅等具有高尚人格美的品质。不论是诗人 琴来创作和改编,是本世纪中国钢琴音乐的一种重要 表达方式。钢琴改编曲显然不同于中国原有传统音 乐,其中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在西方乐器上演奏的 多声思维音乐。但这又是真正的中国音乐,因为它与 任何其他民族的钢琴音乐都有性质上、风格上的本质 区别,也与中国音乐传统有着血缘联系。钢琴改编曲 是中国音乐传统在新时代下有机的、必要的、合乎逻 辑的发展结果之一,需要综合广泛的中外音乐知识和 还是画家都用梅来歌颂“君子”的高尚品质。相传 《梅花三弄》原是笛曲,为东晋大将桓伊所作,此说源 于《晋书》。《梅花三弄》前后流传了约有1600年的 历史。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此曲不但流传 广泛,而且它以其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颇得历代 文人雅士的钟情与喜爱。 古琴曲《梅花三弄》吸收了古代文学与绘画中的 表现手法,遵循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运用民族音调中 [收稿日期]2009—05—20 [作者简介]刘一洋(1986一),女,满族,辽宁葫芦岛人,本科生。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2009经 特有的旋法,以梅花的晶莹玉洁和动人气韵来抒发那 种清高傲视、坚贞不屈的精神品格和高尚情操,塑造 出形神兼备、耐人寻味的音乐形象。通过静态与动态 两个不同的侧面,刻画了梅花清雅端庄的形象和与寒 有的高度 。 这首钢琴改编曲以借物咏怀为基调,基本保留了 原古琴曲的主调和循环体曲式、双主体、四插部、引 子、尾声等段式结构。本曲运用钢琴的各种表现手 风搏斗时坚韧不屈的精神面貌。其中同一主题在不 同段落中重复出现三次,也是乐曲标题“三弄”之由 来。王建中在1973年将其改编为钢琴曲《梅花三 法,来展开、深化音乐形象的塑造,以赞美梅花的高傲 来表达人们对高尚品德的向往。 钢琴改编曲《梅花三弄》在结构上有不同于古琴 弄》。 王建中,江苏江阴人,1933年9月生于上海。我 国现代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创作钢琴作品 23部,其中有根据民歌改编的《绣金匾》、《山丹丹开 花红艳艳》、《浏阳河》,以及根据器乐曲改编的《百鸟 朝风》、《梅花三弄》等,都受到人们的喜爱。王建中 在钢琴改编曲创作中,注重均衡和谐的民族韵味、含 蓄内敛淡雅的音乐色彩,在钢琴创作中用“润腔”弥 补和丰富传统线性旋律的情感表达和民族韵味,在充 分挖掘民族民间音乐、传统器乐曲的民族特色,以传 统音乐为创作素材的基础上,运用西方作曲技法,将 西方钢琴乐器的性能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特征相 融合。他的钢琴创作对我国作曲界、钢琴教育界都有 重要的影响,其创作以钢琴改编曲最为成功、最有代 表性。王建中在改编过程中参照了中国传统音乐多 段体结构,在速度转换、段落衔接、贯穿发展、高潮布 局等方面,又结合了新的音乐思维和审美习惯,使之 更为连贯紧凑、生动鲜明,这就实现了曲式结构、乐思 展开逻辑当中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的结合。他是对钢 琴事业的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作曲家…。 钢琴曲《梅花三弄》的音调基本上取自古琴曲《梅 花三弄》(吴景略先生传谱)并有所发展。全曲大致 保持了古琴曲的十段结构布局。作曲家以传统古琴 曲《梅花三弄》的主题音调为基础,运用创造性音乐 思维,充分发挥钢琴的巨大表现力。 二、作品分析 (一)乐曲简述 《梅花三弄》浓厚的民族风韵、清雅悠远的意境、 古朴雅致的曲意,充分体现了琴曲“高、洁、清、虚、 淡”的审美取向。l973年,作曲家王建中受到伟人毛 泽东的词《b算子・咏梅》的启发,为古琴名曲《梅花 三弄》构思钢琴改编曲。《b算子・咏梅》之情韵,不 但与古琴曲《梅花三弄》的基本形象相贴近,且其主 题内涵和艺术意境更深更高,大大拓宽了梅花形象的 艺术表现层面,这就为钢琴改编曲创作提供了新的思 路和内容。王建中将《梅花三弄》改编为钢琴独奏曲 后,发挥了钢琴在音域、声部及和声上的优势,以丰富 的织体变化、宏大浩瀚的气势,将乐曲改编为一首“在 现代钢琴上展现中华古韵的优秀典范之作”,特别是 在钢琴模仿古琴音腔的技巧上,更是达到一个前所未 原曲的新的形式,它可看成是一首高度复杂化的复合 并列二部曲式结构。其第一部分为回旋曲式,第二部 分为并列二部曲式,并且第二部分在反复时作了较大 的变奏,调性产生了变化。引子(1—28小节)突破了 古琴曲深沉、凝重的气氛,描绘了一幅严冬雪夜、梅花 傲霜挺立的画面。 第一主题(29~133小节):“梅花”的主题分别 在A、A1、A2三部分出现。29小节是“梅花”主题的 第一次出现,如谱例1所示。 一1——一。’一 . . . 。 .1 且. - - 一 . 谱例1 62小节“梅花”主题第二次出现在左手的低音 部,音乐坚定稳健,右手伴奏以高音区晶莹透亮的双 音,来衬托梅花(左手主题)高洁如玉的品格,如谱例 2所示。 谱例2 114小节“梅花”的主题再次出现,乐曲的情绪也 慢慢升腾起来,旋律线条大起大落,节奏也变得急促 刚健,与前面的平稳舒缓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如谱例 3所示。 谱例3 第二部分(149~229小节)由带过渡和小结尾的 第4期 刘一洋阮琼刚:钢琴曲《梅花三弄》的文化意蕴分析 59 并列二部曲式组成。在这里代表“高洁”形象的第一 主题经过前面“三弄”的展现后,被代表“斗雪”形象 的运用,将梅花飘落的画面刻画得淋漓尽致,如谱例 5所示。 的第二主题所替换,表现了梅花与风雪搏斗的场景。 尾声(230—246小节):这里包括了原10段中的 第10段“人慢”和尾声两部分。余音未尽的音乐在 230小节处进入了另一个境界:柔美、轻盈而徐缓。 王建中改编时在最后独具匠心地添加了五小节的音 乐,回声般地再现了第一主题主属音起奏的片段音 调,这一手法被作曲家本人戏称为“三弄半”,如谱例 4所示。 谱例4 这既是对梅花高风亮节的无限赞美,也生动地塑 造了经历严寒的“她在丛中笑”的高贵形象。 (二)和声、调性和织体的特征 以三度叠置为和弦的构成方式,以五度根音关系 为基础的欧洲传统调式和声体系,与我国民族风格的 音调旋法有一定的差距。王建中在改编《梅花三弄》 时非常注重对五声性民族特色的把握,在五声调性的 基础上展开,并运用了丰富的和声表现手段,使其与 旋律音调相得益彰。在和弦构成上,以五声性和弦为 主,并附加二度音构成附加音和弦等;在和声进行的 线性运动上采用平行四、五度的结构特点。我国传统 音乐十分重视线性思维,强调音乐的流动性与横向声 部的旋律感。从单~的旋律线条,到复杂的声部对 位,这些线性表达方式十分多样。在《梅花三弄》这 首改编曲中就充分运用了这些手法。从复调的角度 来看,主要体现了支声复调手法、模仿、对位的手 法 。 王建中在改编钢琴曲《梅花三弄》时,将中国传统 音乐的“润腔”与西方作曲技法完美地融人在一起, 既遵循了中国传统的音乐特征,又发挥了钢琴这一西 方乐器宽广音域的音乐表现力 J。“润腔”是我国音 乐中特有的现象,它来自于“吟唱”体系,是对音乐曲 调即兴的加以变化、装饰和发展,使之产生丰富多彩 的音乐效果。“润腔”的形式多种多样,它主要是运 用在上、下倚音、颤滑音、顿音、连音等方面,在歌唱 中,使曲调的音高与字音的声调保持相应的一致性。 钢琴曲《梅花三弄》充分体现了“润腔”这~特点,不 仅将梅花主题用不同的音乐织体表现出来,也将其它 的段落加以装饰和发展,如引子部分第6小节六连音 谱例5 钢琴曲《梅花三弄》运用了丰富的民族和声、频繁 的转调以及复杂的织体形式,充分表现了中国传统音 乐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风格。 三、钢琴曲《梅花三弄》演奏的民族 化特征 古琴曲《梅花三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深刻 的音乐内涵,是广为流传的民族音乐精品。钢琴改编 曲《梅花三弄》的艺术特色是在原曲的基础上发展而 形成,因此,在分析其演奏民族化之前应对传统乐曲 本身有所了解,包括原曲的演奏形式、音乐内容、演奏 技法等。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演奏,既要考虑钢琴音 乐多声交织的立体化,又要注重中国传统音乐突出旋 律的线条性。钢琴曲《梅花三弄》在演奏方面不仅要 注意把握作品意境的营造,还要注意对古琴音色、音 腔的模仿,因此在踏板的运用及触键的方式上都要有 敏感的把握,具有很强的民族气息 J。 演奏钢琴曲《梅花三弄》的引子部分,使用了低音 区的八度的和弦倚音,模仿古琴的“散音”音响,用空 八度的手法,营造出寒冬阴郁的气息。演奏时指尖应 紧贴键面,“运气”往前送,制造出如同暮夜晚钟一般 悠远的音响效果。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钢琴键盘的限 制,这里无法完全模拟出古琴的音腔,因此必须依靠 演奏者内心听觉带动演奏,并以此引导听众的心理听 觉,达到音腔上的“神似”。踏板运用上,整句踩住弱 音踏板;延音踏板一句一换,保持丰富的音响效果。 之后的分解式五声音阶旋律,横跨四个八度,洒脱飘 逸。弹奏时手腕要放松,指尖触键要敏感,带有吟叹 的感觉,如谱例6所示。 谱例6 王建中在此曲19、22、27三小节中运用了跨越式 的延音线,这是他的一个创造性的记谱法:延音线跨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2009拄 越第二个十六分音符,将其前后两端的音连接起来, 条流向意味的表现。翻开中国音乐史,不论是声乐还 这就要求演奏者在演奏这三个小节时,第一个十六分 音符弹下后将其保持住,第二个十六分音符弹完后继 续保持第一个十六分音符的时值,直到第四个十六分 音符的出现。这种演奏手法很好地利用钢琴模仿了 古琴的音腔(如谱例7所示)。因此在演奏时第一个 是器乐作品,每一首都是优美绝伦的。这与欧洲古典 时期的旋律特征有所不同,其音乐主要是以纵向的和 声为主,旋律的发展都是以和声为基本框架进行的。 而中国音乐极其注重旋律的发展变化、流畅完美、韵 味意境,十分注重音乐的横向运动。这种以旋律、节 奏为主要表现手段的音乐,与运用了和声、复调、对位 等手段的音乐极大地区别开来,形成一种独特韵味的 十六分音符触键要深一些,触键后需要将琴键保持一 个附点八分音符的时值。第二个音收音要利落,同时 收起踏板;第三个音不需弹奏,是第一个十六分音符 的延续。这种记谱和演奏方式在乐曲民族风格的表 达上有其独到的一面。 毫 一’赣离_一 《 、 . ・ j _;-。 }l l1 }_ l: 谱例7 梅花主题第一次出现时,左手利用延音踏板,保 持低音声部的和弦,之后跨越到高音区弹出空旷的五 度音程。王建中在此处加入了丰富的钢琴织体,使乐 曲更为丰腴、优美,右手主题弹奏时指触要敏感,音色 明亮。梅花主题第二次出现时,主题旋律用左手弹 奏,右手则大量地运用了平行四、五度音程,固定的音 程框架是对我国传统乐器笙的模仿,在弹奏平行四、 五度音程时,手指要灵巧,左手梅花主题比第一次出 现的主题稍醇厚,使得音乐具有浓厚的民族韵味。梅 花主题第三次出现时,主题表达更为灵动,很弱的力 度,似乎天地问一切都被冰凝住了,模仿江水洞流的 两手交替的五声调式的分解琶音要弹得弱而不虚,气 韵悠长。 钢琴家鲍蕙荞在谈到中国作品的演奏方法时说: “中国国画讲究留白,要有空间感,中国音乐与此相 同。弹中国乐曲要有清淡、留自的手法,给人留下想 象的余地。”钢琴曲《梅花三弄》不但很好地保留了古 琴韵味,而且还以钢琴化的手法对其加以发展。因 此,在演奏这首钢琴作品时,要在熟练掌握西方钢琴 演奏法的基础上理解并结合古琴的演奏方法,发掘民 族韵味,才能做到以韵传神,将乐曲的神韵完美地表 达出来。 四、《梅花三弄》中“线性”特征和中 国传统音乐“和”思想的体现 在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概念中,音乐是一种表达 过程,而且以单线条旋律的表达为主,即“线性现 象”,是一种横向的、单一的音乐文化现象。许多中 国传统音乐的演唱、演奏和记谱都更偏重于对旋律线 音乐艺术。根据古琴曲改编的钢琴曲《梅花三弄》体 现了这一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其旋律走向遵循了 “线性”结构,它主要采用旋律的横向思维,注重旋律 自身的横向展开,使其织体与旋律完美复合。在乐曲 当中,“三弄”是全曲的亮点之所在:“一弄叫月。声入 太霞”;“二弄穿云,声入云中”;“三弄横江,隔江长叹 声”。虽然主题旋律用多种织体来表现,并出现在不 同的段落,但它们都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横向的“线 性”现象 J。 中国音乐是很注重旋律线条变化的,这个特点是 中国的语言对其影响的结果。音乐是语速、语音、语 调甚至句歇等语言因素的抽象,阴阳上去的四声变化 和讲究平仄的韵律,使中国的语言具有节奏丰富、含 义深刻又富于音调美的特点,语言的轻重缓急、抑扬 顿挫影响到音乐,即为讲究旋律的曲折盘旋、波浪绵 延。在《梅花三弄》中,这种线性化的旋律,如人说话 时的语调,流动中讲述着梅花的故事,流动中蕴含着 人的高尚品德。它有时平静舒展、亲切委婉,有时起 伏跌宕、热情奔放,一切情感都可以在这线性的铺展 中表达得十分自然。 中国传统音乐绵延几千年,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它 是一定音乐思想特殊本质的集中体现,是音乐思想意 识的结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对其审美 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华民族的传 统思维习惯,决定了中国古代先哲们奉行的一种既对 立又统一的思维方式,将矛盾双方作为一种内在的和 谐,即中华文化传统“和”的精神。“和”是中国传统文 化意识与精神在美学领域里的集中体现,贯穿中国传 统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作为一种审美品格,“和”构 成了传统音乐特有的气质和艺术魅力。钢琴曲《梅花 三弄》从情绪表达、旋律走向和音乐形象描绘等方面都 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和”的思想。其中在中国传统 音乐当中还有“合”的思想,以物喻人,天人合一。乐 曲以梅花抗严寒、傲风雪的性格来比喻古代文人的品 德高尚纯洁,具有隐喻性和象征性;此曲借用传统诗词 绘画中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点来赞美具 有高尚节操之人的手法,以泛音曲调在不同位置重复 演奏三次,表现了梅花高洁安详的形象。 (下转第72页) 72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2009正 化的设计原则,由物理层、虚拟层和支持层三个层次 共同组成。其实质就是一个和谐的物理空间、功能强 大的虚拟空间和有着丰富人力资源的有机集成系统。 它具有适应现代科研人员学习和研究的特点,既满足 评价结果,发现学科化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及时改善服务设施,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服务质量,从 而提高高校教学、科研水平。 个人和群体一站式学习的需要,又提供便于读者之 间、读者与馆员之间交流的共享空间。因而,它具有 一参考文献 [1]李文革.学科化管理一高校图书馆的战略选择[J]. 图书馆学刊,2009(3):47—49. 定学科特色并满足主题服务需求。首先,图书馆学 科化Ic建立后,必须制定以读者为中心的信息服务 [2]黄少玲.信息共享空间及其建设研究[J].图书馆学 制度(包括信息提供、信息教学、信息交流、媒体制作 等工作),规范其服务流程,使一站式学科化服务能够 发挥最大功能,确保读者获得满意的学科化服务。图 书馆应建立起以用户为中心的学科化服务质量评价 体系,保障Ic的有效运行。评价内容具体应综合考 虑IC的物理空间、资源、服务和人员四个方面。评价 方式包括向用户发放反馈表格,或进行网上调查,或 将两种方式结合,以便准确了解、分析和评价用户对 服务质量的感受和要求;也可以采取收集人员培训结 果和Ic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切身体会等方式。根据 (上接第60页) 乐曲后半部利用音色对比和节 奏变化,以急促曲调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迎风摇曳 的动态。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与 “合”的深刻思想内涵 。 四、结语 中国有世界上最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文化,在几 千年流传的音乐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丝线般的旋律艺 术,是横向单线思维达到高度文明的产物。在浩瀚的 传统音乐的作品之中,无论民歌、民间舞曲、民族器乐 曲或是说唱音乐,其调式明确,性格鲜明的旋律线条 是中国音乐的主要呈现、存在和流传方式。中国钢琴 音乐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扬了传统音乐这种突出 旋律线条的特点。在为钢琴这种多声乐器创作和编 配曲目的时候,充分发挥主题曲调在揭示音乐内容、 刻画艺术形象方面的主导作用。钢琴改编曲是我国 钢琴音乐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钢琴音乐 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王建中先生的钢琴改编 曲为我国钢琴音乐创作做出了突出贡献。王建中在 创作钢琴曲《梅花三弄》时运用音调的五声性特征和 具有民族特色的结构,以及多声性的音乐织体,注重 其音乐与文化的共同美学追求和内在统一性,讲究从 作品的“气韵”和“意境”上把握钢琴作品的民族特 色,强调钢琴作品音乐的意境美,同时重视民族乐器 的特性音色与西方乐器钢琴的融合和互为补充,运用 研究,2009(3):86—88. [3] 周晓兰,于会萍.依托信息共享空间推进图书馆“一 站式”定题服务[J].图书馆学刊,2009(1):58—59. [4]王林,宋妮.信息共享空间:高校图书馆的机遇与挑 战[J].现代情报,2008(6):120. [5] 何艳宁,郑建明.洛约拉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 的启示[J].图书馆杂志,2009(3):56—57. [6] 黄润.新媒体与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J].大学 图书情报学刊,2009(1):77—78. (责任编辑陈咏梅) “润腔”手段将中国音乐的线性音乐特征和西方钢琴 作品的立体音乐思维相融合,成为融中国传统音乐与 西方乐器演奏特点于一体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钢 琴作品。 参考文献 [1]魏廷格.论王建中的钢琴改编曲[J].中国音乐学, 1999(2):65. [2] 张静薇.试论中国钢琴作品对民族文化的音乐演绎 [J].乐器,2007(3):48. [3]梁茂春.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历程[J].音乐探 索,2006(1):3. [4] 卞萌.以现代钢琴展现中华古韵的典范之作一一弹 王建中的钢琴曲《梅花三弄》所思[J].乐器,2000 (4):36. [5]宋婕.王建中钢琴作品研究[D].[硕士论文].中国 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3(3). [6] 曾臻.中国传统音乐“线性”现象及成因分析[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 168. [7]杨静.钢琴曲《梅花三弄》演奏之诠释[J].中国音 乐,2002(4):72—75. (责任编辑尹春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