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走进阆中古城

来源:伴沃教育
封面故事COVER STORY

历史古城——探寻古建筑中的减灾智慧

走进阆中古城

夏景涵

阆中古城全景 摄图网/图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阆中古城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与平遥古城、丽江古城、歙县古城(徽州古城)并称中国四大古城。这里不仅是人们寻求心灵宁静、返璞归真的绝佳去处,也是2300多年前的古人智慧的结晶。走进阆中古城,品味古韵古色古香,感悟古今智慧的碰撞。

40中国减灾·2018·7月下

位于四川盆地的阆中古城,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第一次来到这里,就仿佛一脚跨越了时空,步入一个仿若隔代的世外小镇。作为被誉为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的阆中古城,从古树到建筑,无一不表露着年代的痕

迹。古城依水而建,漫步于石板路上,隔江远眺群山,山间薄雾缭绕,若隐若现,仿若置身于一幅绝妙的山水画中。登上山顶俯瞰古城,又仿佛正面对一张偌大的棋盘,房屋如棋子般分布错落有致。如果只是视觉上的美丽,那这座历史文化

7月下·2018·中国减灾41

封面故事COVER STORY

历史古城——探寻古建筑中的减灾智慧

名城未免有些言过于实,静下心来,在山水楼阁间,探寻古城背后的故事,也是别有一番风味,有诗道:“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

道、巴蜀要冲之地,盛产桐油、药材等。由于水陆便利,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商贾前来贸易,成为古代川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阆中在商朝时期属于梁州,周朝时期成为巴子国国都,据《华阳国

生存发展中的智慧

阆中,别名阆苑,传说中神仙西王母的居住处,是天界仙境,最早出自《山海经》。据《日照县志•掇余》卷记:“昆仑山下有横岭,环保如城郭,旧名小阆苑,取昆仑阆苑之义。”

在古代,一个城市生存与延续的基础往往取决于城市交通区位优势与自然资源要素。阆中土地肥美,物产丰富,从新石器时代起,阆中先民就在这块肥沃而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先民捕鱼为业,同时发展耕种农业,直到后来集市慢慢兴起,经济发展和水陆交通地位才突显出来。阆中地处秦巴山脉南麓,嘉陵江中游,是秦蜀孔

志•巴志》载:“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从秦代开始,阆中隶属于巴郡,自那时起,阆中就凭借嘉陵江水道,大力发展水上交通,特别是南宋时期,四川成为南宋政权的重要粮仓。嘉陵江水道长年千帆竞航,百舸争流,十分繁荣,阆中也一度成为川东北政治、文化、经济、军事中心。

明清时期,阆中城市功能完善,逐渐形成内外城相依相存的格局,充分适应工商业发展需要,成为四川临时省会,并长达十九年。阆中的中天楼位于南北纵轴线和东西横轴线交会处,街道以此为中心分布:西街横轴两侧是官署衙门,南街与双栅子街两条纵轴间是军政大

阆中古城夜色 摄图网/图

42中国减灾·2018·7月下

员居住的深宅大院,纵轴线北街东侧是学道街,学署、贡院等文教单位皆分布于此。商业区则分布于城外以华光楼为中心的机房街、沙河街、醋房街、上华街、下华街、上新街、下新街等临江一带。这里不再修建城墙防护,皆以江水为天然屏障,既使城内百姓远离烦嚣和污染,又便于前店后作坊的生产经营和码头装卸运输。南门外至城东柳林河坝是船舶停靠区,东部和北部则保留广袤的郊区,以保障城市蔬菜供应。内城外城各司其职、各具风韵,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阆中的城防也不容小觑,不仅有山水环绕,坐拥地利之势,又有南津关、锯山关、滴水关、梁山关、河溪关、五吉关、土地关七关合护。城墙甃石,城楼高耸,深沟高垒,易守难攻,形成金汤之固。天时、地利、人和,使得阆中古城得以完整的保存至今。

风水格局中的智慧

阆中古城,又被称为风水之都,坊间流传着诸多关于阆中风水的传说,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便是有关中国第一个女皇帝的传说——相传唐贞观年间,西南千里之外出现缭绕不散的“王气”,预示着江山易主,唐太宗急令风水大师袁天罡测步“王气”,袁天罡断定阆中将诞生新朝天子,便在形成龙脉意象的蟠龙山龙颈处开山凿石,锯断龙脉,以断“王气”。据说,龙颈锯开后,“王气”向北流向广元,于是出了女皇武则天,阆中蟠龙山也留下了“锯山垭”的地名。

风水理论是我国古代有关居住环境构成,包括城市及其它建筑选址、规划和设计的一种传统理论,它自成体系,其观念和基本模式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历代各种建筑活动。阆中的风水特点正如古书中对其地名来历的描述,阆中古城四面环山,水绕三方,山水均呈蟠龙蜿蜒之势,腾挪欲飞,不同凡响。从风水学的专业眼光来看,阆中古城的地理器局,天然并且完美地齐备了“龙、穴、砂、水、向”的所谓“地理五诀”。具体来讲,但凡风水宝地皆需具备这“地理五诀”。其中,阆中的“来龙”便是源自“华夏祖脉”昆仑山的大巴山余脉蟠龙山,再顺着嘉陵江水一路奔腾而来,在城北形成天然屏障,是为靠山;汹涌的嘉陵江在城北玉台山沙溪场形成“入水口”之后数条支流汇聚,状若“九龙朝圣”,然后在位于西方和南方的锦屏山、黄华山、白塔山等“砂山”护卫之下,呈环抱态势,绕古城三面,从蟠龙山东侧“出水口”,整体形成一个巨大的“U”型环带,天然形成了“丽水成垣”和“金城环抱”的风水绝胜之地。“阆中古城地处盆地,群山环绕,呈风水四象之式”,据阆中风水博物馆副馆长何惠君介绍,阆中三面环水,四面环山,群山呈南朱雀、北玄武、东青龙、西白虎四象之式围绕古城,可见阆中古城的选址、布局都具有浓

7月下·2018·中国减灾43

封面故事COVER STORY

历史古城——探寻古建筑中的减灾智慧

古城广场雕塑 摄图网/图

厚的传统文化和美学色彩。

汉代时期,阆中地处嘉陵江江水反攻之处,常遭受水患侵袭。直到唐朝时期,风水大师袁天罡、李淳风来到阆中,勘测整个古城规划,将古城整体南迁,才确定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古城风水格局,新的风水格局不仅从心理上消除了人们对水患的恐惧,也从精神上鼓励了贸易经商,间接推动了经济的蓬勃发展。

新的风水格局以古城的最高点中天楼为中心,呈棋盘式分布,两纵向主街呈北宽南窄分布,象征财运紧锁;贸易区则位于城东南方,寓意紫气东来,财源广进。古城地处在“风水宝地”,大街小巷也都充满了风水文化,比如位于古城笔向街40号、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蒲氏宅第,就充分体现了风水特色。蒲氏宅第一改古人“坐北朝南”的向阳传统布局,而采用街门向北,然后从宅第西侧开辟一条甬道纵贯到底直至“福”字照壁前,再折东由南面进入宅第,最后形成独特的“倒座房”格局,把蕴藏于风水中的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

建筑防洪中的智慧

在阆中,最能表现其精髓的莫过于这些明清建筑,从设计到修建,无一不彰显着曾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独特的审美与智慧。

阆中古城区的明清民居,院落典雅精致,融合北方四合院之大气与南方园林建筑之灵巧于一体,采用对景、借景、障景等手法,使每个院落或单栋建筑都成为古城的有机组成部分,显现出独特的韵味与魅力。由于四川盆地常年温润多雨,民居屋顶多以歇山式和悬山式为主,方便雨水渗落,既美观又可防止雨水进屋。此外,阆中的修饰窗花更是画中有画,特别是画龙点睛的镂空窗花,在给大宅增添美感的同时还能保证豪宅大院的通透性,达到延伸空间、扩大视野的效果。阆中古城楼阁众多,山水相通、楼阁呼应,成为一大胜景。据统计,阆中楼阁总数不下30余处,著名的有滕王阁、华光楼、魁星楼等,都保存完好,为古城增色不少。

但当连绵不断的暴雨遇上汹涌澎湃的江水,

44中国减灾·2018·7月下

再美的亭台楼阁也不过是过眼云烟,水患依然是当地人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于是,抗击水患成为了古时阆中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阆中城址也因为水患而经历了多次改建甚至搬迁。1979年,经考古证实,临江南北长约1200米、东西宽约900米的地方,是汉城故址,即今兰家坝置王家嘴一带,据勘测,略呈矩形的汉城城垣布局规则对称,东西南北各有城门,但西面因江水泛滥,城门南移。到了唐代,因洪水频繁,阆中城整体南移,直至现在的古城城址。在此期间,城中衙署经历了三次因洪水引发的迁徙:“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徙城东;高宗咸亨二年(672)徙盘龙山侧;武后载初元年(689)徙张仪城。”

随着历史朝代更迭,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已经不再局限于利用风水格局来防洪抗洪,而是开始采用修建堤坝等建筑防洪方式,古时阆中人民的聪明智慧和杰出成就便暗藏在与防洪息息相关的石犀牛和“鱼翅”广场中了。

据《保宁府志》记载,因阆中城西水患不断,保宁知府徐三桂等命人将旧堤砌成石匮,在石匮之上兴建楼阁,并置以石犀牛镇水,以此来抵挡水患。当然,古人造犀牛以治水只是一种迷信的作法,但从科学角度讲,石犀牛对于预报天气确有一定的作用,能起到防水患于未然的效果。因为阆中石犀牛的材料极为特别,犀牛的表面很光滑,一遇到天气变化,犀牛的表面就会出现湿润的水珠迹象,所以人们可以通过看犀牛的变化来感知空气中的湿度变化,并以此来判断天气,在暴雨到来之前做好相关防范。

除了“犀牛治水”,阆中古城还有一种名为“鱼翅”的防洪系统,位于今天的“鱼翅”广场,它既是江堤,又能分水减缓冲刷力,还兼具码头的功能,可谓一举多用。

随着“鱼翅”的形成,阆中城池的防洪工程才逐渐完善。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川北

道署的黎学锦和保宁知府徐三桂、县令李传杰三人一道,捐出自己俸银,并向当地士绅募捐,巩固了西门的嘉陵江堤。同时又在旧堤之外,将巨石沉入江底,使之高出水面,宽至二三丈时,再用碎石灰泥填实,筑成新堤,新堤上筑“鱼翅”(堤的外形像鱼翅)以分流,并对旧堤的一些单薄地段予以加固,形成了最早的“鱼翅”防洪系统。

今天的鱼翅广场已经成为了阆中的著名旅游景点之一。顺着江边垂柳微微吐出的新芽,便来到王家嘴古河堤段,这里也是“鱼翅”的所在地。王家嘴古河堤段的这4道“鱼翅”是从古河堤向嘉陵江中心延伸出的子河堤,鱼翅沿江水流向与河堤呈约40度的夹角并向江心延伸,洪水来袭时,大部分水流冲击到鱼翅上,鱼翅再把洪水导流到江中心,从而减少洪水对河堤的冲刷,起到保护河堤的作用。眼前的“鱼翅”是用约1米至2米长的锁口石一环扣一环呈阶梯状修砌而成的,堤状的台阶长约在30米至40米之间,整个“鱼翅”呈弧形与防洪堤唇齿相依,高约有2.5米,底部宽约3米至5米,顶部宽约2米至4米。如今这4道保存较完整的“鱼翅”防洪工程,在设计的科学性和保存的完整性上,在全国均属罕见,是见证和研究古代防洪水利设施的重要实物资料,不仅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也为今天的防洪堤建设提供了借鉴意义。

鱼翅广场一带沿江的沙滩边绿树成荫,站在微风拂面的嘉陵江畔,远处的青山映照在宽阔的江面上,仿佛是在绘制一幅幅浓墨重彩的写意山水画;翻腾的江水滚滚而去、绵延不绝,又仿佛是在讲述一个个经久不衰的防洪抗洪故事。这个集古防洪工程和现代防洪大堤为一体的地方,凝结了从古至今世世代代中国人民的智慧,然而,如何在新时代、新要求下加强水利抗洪工程、提高防灾减灾意识仍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

7月下·2018·中国减灾4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